华威新开的数字媒体与文化专业在学什么 | 毕业生带你看华威研究生课程

2016年09月23日 英国华威大学




不管你同不同意,人类社会在进行一场数字化演变。从什么时候开始,大街上处处可见二维码,不管要做什么都先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我们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好多环节都离不开数字化产品:手机新闻,微信推送,打车软件,平板,直播,kindle,各类外卖,各类网购客户端,各类快捷支付,还有你每天刷刷刷刷不完的微博。


新的数字化媒体,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悄悄改变着传统媒体的呈现方式。它使得大量信息实时传送,支持丰富多样的媒体表达方式,积极带动着用户参与话题讨论,却又伴随着内容参差不齐的弊病,更不要说大数据带来的隐私伦理道德问题。


不知道这些悄然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改变,是不是也在不断引发你的好奇心和思考?传统媒体迈往新媒体的过渡阶段,你是不是也有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结合时事政治和社会文化来思考数字媒体的出现,你是不是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纷繁多姿的信息呈现形式可以给很多传统行业带来新的面貌,你是不是也有层出不穷的新点子?如果是,那么你有当树莓人的潜质~


从全球来看,digital media专业开设的都不算多。在英国除了一些小型的传媒艺术学院开设以外,大的学校对这个领域也是涉足者寥寥。华威的Digital Media and Culture专业于2013年开设,是一个非常新的专业。比起一些传媒艺术学院,华威的这个专业比较理论,虽然会有一些lab教大家简单的编程、数据处理软件和可视化软件,但还是一个理论为重心的课程。开设三年来,申请者越来越多,但很多人都还不是很清楚这个专业的课程内容和培养方向,于是勤奋的主页菌就来写分享了~主页菌自己呐,其实是它的第二届毕业生,当时申请的时候也有过很多困惑,所以我十分理解大家的不确定感,在此我会分享我自己上过的课、做过的小组作业和论文,不过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做个参考~


下面正式开始~




首先先介绍一下这个新的系,这个系成立于2012年,全名叫Centre for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ologies(跨学科方法论研究中心),我们都叫它CIM。从系的名字来看,大家也能感受到,它不是一个普通学传媒的系。其实呢,CIM里面很多课是学科交叉的。我上过的课就涉及到社会学、城市规划、政治、新媒体和美学,甚至一点点数学和计算机。MA总体的课程并不多,一年我一共上了五门课,外加一个dissertation,上课形式分为lecture, seminar和lab。lecture是老师上课你听,seminar是你讨论老师听,lab是学各类软件的,不同的课会有不同的lab,放在后面详细给大家说。好啦,现在我挨个给大家介绍。


The Concepts of the Digital

现在这门课改名成Approaches to the Digital,但是内容应该大体保持一致。


这门课从互联网起源说起,会提出各种数字化形式的例子,如社交媒体、大数据、CRM、搜索引擎等,以及它们与参政议政、商业广告营销、知识共享、文化传播等的结合,贯穿各类媒体理论(麦克卢汉等)、福柯的power theory、公民社会、政治和哲学。每周都必经paper轰炸,无限开启脑洞,学之前你一定以为你知道够多新媒体形式了,其实是你太年轻[微笑],实话说我的脑洞在开课第三周就已经可以装得下一栋楼了。


此外,每周我们还要上四个小时的lab。(我们专业发mac,应该很多人知道了,不炫耀了💃)第一学期的lab主要学CSS,作业是做个网页出来,不是dreamweaver随便调个颜色那种,而是从后台代码去修改,此处就是发挥你的想象与才能的时刻。


本门课结束还需要写一个5000字的论文,题目三选一。其中有数字媒体给公民参政议政带来的影响,还有一个是探讨什么是数字化媒体形式,剩下一个忘记了😶

Methods and Practice in Urban Science

这门课是选修,是一门结合城市规划的课,同计算机系一起上课,两个系各一半学生。形式分为lecture和lab。主讲是一位日本老师(不知道为什么觉得口音亲切😄)先后从东京大学和UCL毕业,人格魅力爆表。给我们讲数据、数字化媒介和GIS(地理信息系统)对城市规划的影响;lab则教我们怎样使用GIS,简单解释一下这个软件:老师会要求你根据地图搜集各类数据,比如该地区的人口、房屋、管道分布,将不同类的数据导入地图作为不同的层次叠加起来,可以根据你的需要筛选出有用的区域。


结课方式为小组作业和论文,当时我的作业是小组用GIS在英格兰为风力发电的风车选址。每个小组五个人,我当时是三个计算机系的,两个CIM的,大家一起搜数据、讨论,最后一起做课堂展示、写报告,另各写一篇2000字的论文,主题是Smart City。

Digital Objects, Digital Methods 

要是说The Concepts of the Digital给大家开了扇门,抛出了很多概念,那么Digital Objects, Digital Methods就是通过实例来进一步分析了。


研究万事都需要一个方法,数字化媒介的出现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说个最简单的例子,以前文献没有数字化的时候,你找本书要在图书馆爬上爬下,现在谷歌检索,各类筛选条件,可以让你很快找到想要的东西。再复杂一点,以前研究人群,研究对象会是传统的人的集聚,比如学校和社区,那么新媒体的出现也带来了新的人的集聚现象,比如社交媒体的粉丝群、同一线上话题的参与者,通过分析他们在网络平台的话语和行为,可以分析出他们的特征,并且与之相伴的研究方法也是数字化的。


接着会细说数字化的objects,比如网络的超链接、各类媒介平台、搜索引擎等等,讨论的问题有:搜索引擎搜出的结果为什么有前后排名?筛选标准有哪些?人们最习惯打开网页先看哪些区域?所以哪些区域最适合投放广告呢?我们每天刷微博发微信朋友圈,这些信息会被存档吗?有必要存档吗?类似于这样的问题,一堂课会抛出几百个。


这门课也会配一周四小时的lab,会学一些新媒体可视化和监控工具。为了让我们理解搜索引擎排名那个问题,lab的作业布置我们花一个星期的时间去监控一个关键词在搜索引擎上搜索结果的排名,画图出来并分析可能的原因。另外我们还学了定性分析工具Nvivo,作业是抓Twitter,Facebook和Youtube上的关键词数据,分析大家对该关键词的情感态度,当时我们那个组比较污,选了Fifty Shades of Grey[微笑],探讨网民对这个词条的情感态度。


最后的课程作业是一篇5000字的论文,题目二选一,我选的题目是:描述一个社会事件怎么在数字媒体上传播的,并且有什么效果。我选了一条当时引起挺大轰动的微博,用工具分析了它的传播特征、受众人群,记录了什么时间什么内容什么用户被河蟹了,因此推测背后的社会、政治影响,学校的老师都很喜欢中国学生写中国的社交媒体平台,因为他们好奇但又看不懂😊

Big Data Research: Hype or Revolution?

选修课。学新媒体的应该都对大数据有着神经病般的好奇。所以几乎所有人都跑来上这门课,然后上完所有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大数据。


从什么是大数据开始讨论,到大数据真的精确吗,它能应用到什么方面,到它带来的隐私伦理道德问题,展开各种讨论,讨论完的结果就是,以后碰到和大数据有关的话题,你就不敢开口讲话了,因为你会从开头怀疑是不是根本就没有这东西存在,好像现在可以称得上大数据的数据,本来也有啊,只是新的组合呈现方式让你觉得它数量大、层次丰富了。


结课还是5000字论文,我写了大数据在商业领域的应用。
Complexity in the Social Sciences

这门课是Easter假期之前的选修,如果不选这门课你可以去一个叫Go Go Gozo的小岛上十天食宿全包的实践课,是华威和曼大还有欧洲一些大学合开的课程。我没去那个小岛所以我不清楚,但是我很喜欢留在学校里面上的这门Complexity in the Social Sciences,再次开脑洞到巅峰。


一共五天的课,从早到晚,上午lecture下午lab,和数学系一起上课,十分销魂,对不起我现在乍一回忆就是下午下课我们都好饿,一起跑去同学家烤速冻披萨吃的欢乐场景[嘻嘻嘻哈哈哈]现在我仔细回忆一下。


五天的课每天一个主题,第一天,人生第一次听到complexity的概念,复杂性研究,后来才知道原来专门有个学科叫这个,华威就有,具体就是通过现象引导你思考导致任何一个现象的因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无数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二天学network,第三天博弈论,第四天R语言,lab很有趣,手把手教我们处理了一大堆数据,画图表什么的;第五天算一个总结吧,老师说The plural of “traders’ is not “market”,意思就是就算你凑齐所有个体,其总合是小于它们相互作用的存在的,其间的复杂性值得人思考。


这门课一样5000字论文,我写的是危机下政府、媒体和民众之间的博弈,就是把简单的博弈论模型嵌套到危机发生时的情境,分析政府、媒体和民众之间的行为,从而得出三者怎么样才能使得危机最快过去的结论。心累,但是很有趣。
Dissertation


论文要求10000字。不多,相信我。我选的题目是《公共外交在数字媒体时代的机遇和挑战》。论文里面分析了一些相关的微博账号,探讨数字媒体给文化外交带来的转变。其他的同学有些写fan culture的,有些数字遗产的,还有研究弹幕的。


论文时候老师会给你定schedule,你必须要在他定的日期前完成proposal, first chapter, first draft, second draft, final,每次见面你需要带着东西去,不然,呵呵,你不用去。


这里补充一下,老师辅导论文不是到dissertation才有的,上面每门课的论文都有辅导,你要交题目,跟老师讨论plan,他们会给你推荐文献。nice的老师会给你改语法。我的老师当时还给我去图书馆订书,因为学校的图书馆没有,就预约从别的城市寄来😹。每次见面老师都会根据你写的东西给你补充讲一些理论,让论文看起来层次更丰富,比一个人在家懵逼两个月要有用的多的多。

在这里给大家看一下必修和选修课列表

必修👇

选修👇


总结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门课的重心在理论。如果是非常向往艺术和技术的,要把新媒体当工具创造点什么出来的人,就不要来读了,这个专业不适合。根据我的描述,如果不喜欢、觉得那些脑洞没意思的,也不要来,可能这些话题不戳你的点,你会很痛苦。毕业之后呢,我当时班里的同学现在有做广告监控的、咨询、新媒体编辑、记者、互联网金融、产品运营等等。如果有和我一样喜欢琢磨脑洞的,可以继续做研究,这个领域还很新,研究比较容易出成果。

入学要求:
英国本科2:1学位
中国本科均分85%以上(根据高校排名可做调整)
雅思总分7.0 单项6.5

我的申请经历

我完全自己DIY申请的,我的本科是在北京一所提前批的文科院校,读英语和国际问题研究专业,当时的申请条件是均分90.8,雅思7.0(单项6.0)。大三之后做了一些媒体的实习,其中有新浪和新华社。文书里我写了在新浪的实习经历让我萌生了学新媒体的念头,同时也表达了一下我的“宏图大志”:以后要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让新媒体更好服务社会,而不是只吸引眼球[微笑]。推荐信两封,一封是同时教我journalism和mass media的一个英国的老师给写的,当时想的是证明一下我对媒体是有学习的、不是两眼一抹黑,一封是教我学术论文写作的一位美国的老师,为了证明一下我是会写论文的。。。我当时都找的外教写是因为觉得国外的学校应该会更信任国外的教授。。(应该是偏见,大家不要信我)


最后寄语
回忆起华威读研的这一年,我除了会笑出声就是会笑出声就是会笑出声,认识了一些十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学了我喜欢的东西!希望这篇长长长长长的文章对所有想来华威读数媒的人有帮助。再次说明,文中课程内容可能有所改动,很多观点可能也比较个人,只是给大家做个参考。真的对课程有疑问的,可以直接骚扰我们风情万种的director, 他的名字在官网上 [微笑不解释]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