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争议毕业演讲,抛开“辱华”标签,这是一段“愚蠢”的讲话

2017年05月23日 新阿德莱德




编辑 | 大头



作为留学生,在毕业典礼上受学校校长邀请,当着全校师生做毕业演讲,这本应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那么同时作为来自中国的留学生都应该为此而感到骄傲。


然而近日,马里兰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中国留学生Yang Shuping的毕业演讲却让台下的中国同学们感到无比尴尬,当9分钟的视频传播到网络中后,直接登陆各大社交媒体的热搜榜是肯定的了。


如果还没有看过该视频,下面是她的演讲现场录像,视频较长,请注意自己的流量


看完以后,我觉得大家可能对这件事都会有自己的评判。



为了帮大家节省流量,Yang Shuping英文发言稿及中文翻译如下:(转自《世界说》)


英文演讲原文:

Good afternoon faculty students, parents and friends.

 

I am truly honoured and grateful to speak at the commencement for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lass of2017. 

 

People often ask me: Why did you come to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I always answer Fresh air.

 

Five years ago, as I step off the plane from China, and left the terminal at Dallas Airport. I was ready to put on one of my five face masks, but when I took my first breath of American air. I put my mask away. 

 

The air was so sweet and fresh, and oddly luxurious.

 

I was surprised by this. I grew up in a city in China, where I had to wear a face mask every time I went outside, otherwise, I might get sick.

 

However, the moment I inhaled and exhaled outside the airport.

 

I felt free.

 

No more fog on my glasses, no more difficult breathing, no more suppression.

 

Every breath was a delight. As I stand here today, I cannot help, but recall that feeling of freedom. 

 

At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I would soon feel another kind of fresh air for which I will be forever grateful — the fresh air of free speech.

 

Before I came to UnitedStates, I learned in history class about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but these words had no meaning to m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 was merely memorising the words to get good grades.

 

These words sounded so strange, so abstract and so foreign to me until I came to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I have learned the right to freely express oneself is sacred in American.

 

Each day in Maryland, I was encouraged to express my opinions on controversial issues. 

 

I could challenge a statement made by my instructor. I could even rate my professors online.

 

But nothing prepared me for the culture shock I experienced when I watched a university production of theplay— Twilight: Los Angeles.

 

Twilight is a play by AnnaDeavere Smith about the 1992 Los Angeles Riots 

 

The riots followed acquittal of four Los Angeles police officers in the videotaped arrest and beating of Rodney King.

 

For six days, the city was in chaos as citizens took to the streets.

 

In Twilight, the student actors were openly talking about racism, sexism and politics.

 

I was shocked, I never saw such topic could be discussed openly.

 

The play was my first taste of political storytelling, one that makes the audience think critically. 

 

I have always had a burning desire to tell these kinds of stories, but I was convinced that only authorities own the narrative, only authorities could define the truth. 

 

However, the opportunity to immerse me in the diverse community at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exposed me to various, many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truth.

 

I soon realised that here I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speak freely. 

 

My voice matters. 

 

Your voice matters.

 

Our voices matter.

 

Civil engagement is not a task just for politicians. I have witnessed this when I saw my fellow students marching in Washington DC, voting in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and raising money for support various causes.

 

I have seen that everyone has a right to participate and advocate for change.

 

I used to believe that one individual participation could not make a difference, but here we are, UnitedTerps.

 

Together, we can push our society to be more just open and peaceful.

 

Class of 2017, we are graduating from a university that embraces a liberal arts education that nurtures us to think critically, and also to care and feel for humanity. 

 

We are equipped with the knowledge of various disciplines and we are ready to face the challenges of our society.

 

Some of us may go to graduate school, some us may step into professions and some of us may begin a journey of exploration.

 

But no matter what we do, remember, democracy and free speech should not be taken for granted.

 

Democracy and freedom are the fresh air that is worth fighting for.

 

Freedom is oxygen. Freedom is passion. Freedom is love.

 

And as a French philosopherJean Paul Sartre once said: freedom is a choice, our future is dependent on the choices we make today and tomorrow.

 

We are all playwrights of the next chapters of our lives. Together, we write the human history.

 

My friends, enjoy the fresh air and never let it go.

 

Thank you.


请继续往下阅读,下方有我们的全文解读


中文翻译


老师们,同学们,家长们,和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非常荣幸也很感激,能向马里兰大学2017届的毕业生们讲话。

 

常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来马里兰大学?

 

我总是回答,因为这里有新鲜的空气。

 

五年前,当我走出从中国启程的飞机,离开达拉斯航站楼,我准备好要拿出一只口罩戴上,我总共带了五只口罩。但当我第一次闻到美国的空气,我放下了口罩。

 

这里的空气如此甜美、清新,而且有些莫名的奢侈。

 

我很惊讶。在我成长的中国城市,每当我外出时我都必须戴上口罩,不然我可能会生病。

 

但是,当我呼吸到机场外空气的那一瞬间,我感受了到自由。

 

我的眼镜上不再有雾,我的呼吸不再困难,压抑感也不复存在。

 

每一次呼吸都是一种愉悦。此时此刻,我站在这里,也不禁回忆起那种自由的感觉。

 

在马里兰大学,我马上又感受到另外一种新鲜空气,它使我永远心存感激,那就是言论自由的新鲜空气。

 

来美国之前,我在历史课上学到过《独立宣言》的内容,但是那些字眼,生命、自由、对幸福的追求等概念,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实际含义。

 

我只是在死记硬背,为了拿到高分。

 

对我而言,这些词听起来如此陌生,如此抽象,如此“舶来”,直到我来到了马里兰大学。

 

我才理解,在美国,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是神圣的。

 

在马里兰,我每天都受到鼓励,去表达我对一些有争议问题的看法。

 

我可以挑战我导师的观点,甚至可以在网上点评教授。

 

但是有一件事给我带来的文化冲击是最大的,就是我观看学校排演戏剧《暮光:洛杉矶》的经历。

 

《暮光》是由安娜·迪佛·史密斯所著的一部剧作(注:安娜·迪佛·史密斯,美国马里兰人,剧作家、演员,代表作《费城故事》曾被排成电影),讲的是1992年的洛杉矶暴乱。

 

这次暴乱,始于四位警察,他们在拘捕过程中殴打了罗德尼·金,整个过程被录像记录,而法庭宣判这些警察无罪。(注:1992年洛杉矶暴乱,导火线为该年4月29日当地陪审团宣判四名被控“使用过当武力”的警察无罪释放,导致上千名对此判决不满的非裔与拉丁裔上街抗议,最终引发一连串暴动,波及包括亚裔--特别是居于城中的韩裔--在内的各社群。事件本身为三名欧洲裔白人警察和一名拉丁裔白人警察殴打涉嫌交通违规的一名黑人罗德尼·金。根据事后统计,整起暴乱造成各方约1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并有约53人于暴动中死亡,数千人受轻重伤)

 

整整六天,市民们走上街头,城市陷入混乱。

 

在《暮光》中,学生演员们公开讨论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政治话题。

 

我被震惊了。我从未想过这些话题可以被公开讨论。

 

这部剧作是我在政治叙事上的第一次体验,它让观众们辩证思考。

 

我一直都有热切的,想要讲述这类故事的愿望。但是,我以前一直深信只有当权者才有叙事权力,只有当权者才能定义真相。

 

但是,在深入马里兰大学多元的学生社群过程中,我接触到各种各样、迥然不同的对于真相的视角。

 

我很快意识到,在这里,我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机会。

 

我的声音可以被听到。

 

你的声音可以被听到。

 

我们的声音是可以被听到的。

 

公民参与不仅是政治家的任务。我目睹了我的同学们在华盛顿街头的游行,见证了他们在总统选举中投票,以及为支持各种事业举办的募捐活动。

 

我看到了每一个人都有权参与,并为改变发声。

 

以前,我以为,个体的参与并不能带来改变。但马里兰的学生们,我们就是在这么做的!

 

一起吧!我们可以推动社会变得更公正、开放与和平。

 

2017届的同学们,我们就要从一个重视人文学科,培养我们辩证思考、关心与感受他人的学校毕业了。

 

我们学到了许多不同学科的知识,我们已经准备好去面对社会上的挑战。

 

我们当中有些人会读研深造,有些人会进入职场,有些人会开始全新的探索旅程。

 

但不管我们会做什么,请记住,民主和言论自由都不应该被视作是理所应当的。

 

民主和言论自由就像新鲜空气,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自由是氧气,自由是热情,自由就是爱本身。

 

法国哲学家萨特曾说过:自由是一种选择,我们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在今日和明日做出的选择。

 

我们都是自己人生下一章节的剧作家。我们一起,可以书写人类的历史。

 

我的朋友们,请尽情享受新鲜的空气,永远别让它被夺走。

 

谢谢你们。




文章解读:

大体来说,Yang Shuping同学文章分为了两部分:

  1. 她所在的城市空气不好,需要戴口罩,可是来了美国以后,发现这里的空气很香甜。

  2. 美国言论自由——公民参政兴趣浓厚——民主和自由的价值


现在,我们一部分一部分来看,先说第一部分:

通过网友深度搜索,这女生来自云南昆明,空气质量常年全国排名前五,如果这样都算空气质量不好,还需要戴口罩的话,只能说这孩子估计有先天性呼吸道疾病,或者就是撒谎。而撒谎的目的,大抵是为了借着外国常见诋毁中国的话题“空气质量差”这一刻板印象来做文章,以迎合外国口味。这一部分也是被大家重点攻击的地方,她颠倒黑白谄媚姿态确实令人作呕。


并且,更令人难以原谅的是,在大学毕业典礼演讲这种公开场合,作为学生代表上台演讲却尽显屈膝谄媚之态,真正带来的负面影响其实是会让人留下“中国学生为了留在国外不惜卑躬屈膝,像一个奴才或者哈巴狗一般奉承讨好”,而这其实才是大家异常愤怒的最主要原因。


以下,是一些网络反馈:



参加典礼的中国同学:感觉像吞了个苍蝇

 

她的这段演讲,受影响最大的显然是当时坐在台下的马里兰大学的中国师生。



毕业典礼这种全校一年一次的盛事,现场却发生了狠狠打脸的场面,当他们评论感受用到了“吞了个苍蝇”这样的字眼,就能够感觉得到那种面红耳赤情形了。而且在微博评论中还有学生当时就想冲上台打人的。

 

甚至有同学说,通篇演讲把“跪舔”二字诠释得淋漓尽致,让老美看够了笑话。


很多人对于她的这一段言论表示非常的灰心,因为很多人花了很长时间去竖立的一个积极向上中国形象被打到了谷底...


作为中国人,非常多的人无法接受她对于祖国的这些叙述的,从整篇演讲里无法感受到她接受的高水平教育,只看到了她自私,愚蠢和短视的一面。

 

很快,她的相关背景被网友扒了出来,原来她在国内的母校是昆明一中。

 

“我成长的城市的空气需要戴口罩,不然就会生病。”生活在雾霾污染严重地区的同学说这话我还可以理解,常年PM2.5不到50的昆明人说这样的话让大家觉得是个巨大的谎言。

 

演讲者Yang Shuping现在成为了众矢之的,也成为了留学生家长最担心的噩梦:出去之后就回不来了。


 


毕竟中国留学生的家长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子女在海外的生活缺乏控制能力,第一是会不会误入歧途,第二就是在外国环境的浸染下也带上一副有色眼镜回望祖国。


- 推广 -


现在,我们在来看看她演讲的第二部分:


  1. 美国言论自由——公民参政兴趣浓厚——民主和自由的价值

呵呵,这又是借着外国感兴趣的黑点话题来讨欢心。在国外,尤其是美国说中国没有言论自由,仿佛已经成为了一张王牌,任何场合任何状况下,只要谈到这个话题,就可以得到在场大众的认可,取得所谓的价值认同。然而,这位女生的论述却异常的浅显:


在《暮光》中,学生演员们公开讨论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政治话题。

我被震惊了。我从未想过这些话题可以被公开讨论。


平心静气的问问这个女生,在中国哪个公共场合不能听到对“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政治话题”的讨论?我们的言论环境,其实比其他国家刻板印象中的“不自由环境”要自由的多。


反观美国,真的言论就那么自由了吗?当“政治正确”成为了判断言论自由的唯一标杆,所以不那么“政治正确”的言论,在美国不也是默认的不可说的话题吗?


所有的自由都是相对的,所有的自由都有其特定的环境前提,这女生看似标榜提倡美国的“自由价值”。然而实际上,她对真正应该追求的言论自由一无所知。真正追求自由的勇者,是敢于在当下环境中氛围下揭示真相的人,说出大家都不愿意接受正视的事实,才是对自由真正的向往。可能,在美国这种对中国充满着“刻板印象”的大环境中,打破这些“刻板印象”,向大家讲述真实的进步的开放的中国,才是对“言论自由”最正确的提倡方式。


而这个女生,阿谀奉承的心态只能让其南辕北辙,成了一个哗众取宠的小丑。


不过,网络上的反映,确实也过度解读过度放大过度包装了,我们的大国心态,不应该以这样的方式呈现,最重要的问题,这是辱华吗?



我们先别急着给她贴上辱华的标签

 

视频散播之后,第一则标题为《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毕业演讲涉嫌辱华:我在美国吸到的空气都是甜的》,很快成了舆论焦点,在知乎上相关问题下面不到一天就刷了数百条评论和几十万次阅读。

 

她的这段演讲算不算辱华?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急着往她身上贴这个标签。

 

作为中国留学生的代表,当着全校师生说出这么一段让人感觉是过度渲染的演讲,这样的行为被大多数人认为非“蠢”即“坏”,那到底是哪一个呢?


她说美国空气好,美国有言论自由,中国没那么好,这如果算是辱华的话,门槛是不是有点太低了,反贼会不会有点太多了?发表了这样一篇言论之后,难道她想走凤姐的政治避难路线?凤姐十年磨剑,终于在今年年初拿到了绿卡,但是她每天求热度赚眼球,让自己出名,由此可见这条路并不好走。

中国早期“网红” - 凤姐


YangShuping事后她的回应如下:



用这种常见于某些官方回应的套话致歉,这不是给大家的情绪火上浇油吗?这点基本的常识都没有。



在Yang的instagram下面评论已经是骂声一片,而她现在已经关闭了评论功能。



如果说她这种行为是精心计算的结果,从回报率的角度来看,我实在看不出这种“辱华”行径的高深之处体现在哪里,这种自绝后路自毁前程的事,怎么算都是亏的。

 

而且她还把自己的微博删的干干净净,把自己的微博名改成了一串乱码,这样程度的道歉是肯定没有办法让人接受的,而且还把各位看家的“辱华”的情绪也被推到一个更高的位置。如果把“辱华”“愚蠢”放在一起对比的话,我觉得后者更能够解释她这一行为。



 

关于公开演讲Public Speech

 

这件事情中国人从小开始就做得就不是很多,通常来说,在公众场合,或者说在面对大于或等于10个观众的情况下,我们的认知叫“作报告”,比如班级汇报、国旗下的讲话和领导致辞等等。这样一个场合下说话,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怎样做人!”


“我们,啊~在这样一个,啊~崭新的起点,啊~不断开拓,啊~不断进取,啊~…”


“我今天的讲话说三个内容,第一个内容的第一点的第一个方面要讲的是…”(接下来的演讲时长应该是在2-3小时左右)


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很多人在公众面前说话时都带着同样的腔调,Yang Shuping也不例外。而且这样一段演讲中包含了很多批评的话语,让人觉得既做作又严肃,夸大其词却又理直气壮


换一个情境,如果是在国外大学教室里的一个简单的Presentation,中国留学生们大多都是这样一个腔调,而且大多数时候对于语言的选择和在哪种场合应该说什么话,是比较缺失的。

 

而且现在的中国式演讲已经和之前大大的不一样了,从《朗读者》到“一带一路”习近平完全脱稿式讲话,不再是我们传统意识里的“官腔”了。作为一个在国外留过学,参加过毕业典礼,聆听过其他国家同学做的毕业演讲;在国外的体制系统中工作过,在澳洲州政府政要和澳洲总理演讲过程中现场采访过,一个习惯咬文嚼字的文字工作者,给所有在海外留学的你的建议只有:学好英语。

 

并且,你还需要知道很多人羡慕的自由民主,是从哪里来的;对于国内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感到愤慨,你需要知道问题的源头和解决方法。



马里兰大学的其他中国留学生联合起来,针对Yang Shuping的演讲制作了一个视频,告诉大家中国已经不是那种刻板印象了。



 - 推广 -



推荐阅读

阿德莱德生活:咖啡馆 | 下午茶 | 餐馆 | 美食 | 甜甜圈 | 日料 | 越餐 | Costco零食 | 钓鱼限定 | 户外运动 | 摘水果果园 | Sunday Market | 交规罚款 | 报税 | 养老金 | 澳洲奶粉 | 幼儿保健品 | 

南澳大利亚旅行: 周边旅行 | 免费租车 | 澳宝镇 | 龙虾镇 | 蓝花楹 | 全国旅行 | 最美厕所 |   


新阿德专稿,转载请署名并注明来源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