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民看着儿子在加拿大高中成长:语言关最难过!

2017年10月18日 卡城之窗






听别人说加拿大教育如何先进是一回事,而亲身感受加拿大的教育则是另一回事。本文的作者全家移民后,才发现英语口语在这里的重要性,而此时,在国内初二都没念完的儿子,在这里直接就成了高中生,凭借在国内积累的单词量,他如何才能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又如何在学习中跟上老师的节奏并脱颖而出?


2010年底,我们全家获批技术移民加拿大,那时儿子在上海刚刚念完初二上期。为了突击英文,我们让他休了学,专门请了个外教每天跟他练习口语。此前,他跟大部分国内同学一样,接受的英文教育侧重阅读和语法,口语和听力几乎是一片空白。应该说,这段时期的突击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最多掌握了些日常简单会话,要达到用英文听课、做作业、交朋友的水平,还有相当的距离。2011年夏天,儿子随他母亲前往温哥华,9月正式注册成为丘吉尔高中(Sir. Winston Churchill Secondary School)9年级学生。加拿大的公立学校一般从8年级开始算高中(High School),就这样,一个在国内初二都没念完的学生,直接就成了高中生。

 

语言关


按规定,凡是没有在加拿大读书经验的学生,都必须从“英文作为第二语言班”(即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念起。经过考试,儿子被分在ESL的3级班。该校的ESL共分4级,即1、2、3和过渡班(Transition)。3级对移民学生来说,起点算高的,读到11年级还在ESL里混的也大有人在。但ESL的1—3级都不能休学分,因此,要毕业的话,必须在12年级(相当于国内的毕业班)之前升入“常规班”(regular),至少也要升到“过渡班”。如果高中毕不了业,那就得继续念“13”年级;或者打消读大学的念头,另寻他法了。

 

儿子第一年的学习生活并不轻松,甚至可以说相当痛苦。首先是过语言关。刚才提到,他在国内所积累的单词量和突击而成的口语和听力水平,即使在ESL班里也是差强人意。因此,老师讲的内容听不懂或似是而非就自然而然。

 


ESL班里,来自大中华圈的学生不少,交朋友倒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这个“不是问题”反倒成了问题:周围都是华人面孔,大家的英文水平半斤八两,在这样的环境里,你的英文如何才能脱颖而出?


好在,对于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来说,语言关终究是可以过的。毕竟老师用英文授课,且教材、阅读材料以及每天所见所闻大多是英文,如果家长能及时与老师沟通,让老师推荐些合适的阅读材料来循序渐进地增加单词量,会对孩子的英语水平提高很快。我们就是听从了老师的建议,每日督促儿子阅读Worldly Wise之类的阅读材料,单词量一上去,他的英文就可以跟上老师的节奏了。


怀念在国内熬更守夜做作业


让他觉得最不适应的,是加拿大学习生活的节奏。在国内,他已经适应了每天做大量作业,随时随地考试的方式。我还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国庆节,大假七天,结果数学七张卷子,英文七张卷子,语文七张卷子。不仅搞得儿子垂头丧气,连我们做家长的也跟着愤懑不平:这哪里是放假?哪里是休息?与其这样,不如不放还好点。

 

一到加拿大,这些情况随之消失,按说应该高兴才是。结果,儿子反而不知道该如何读书了。他甚至认为,周围这些同学都是来混日子的,一点没有“痛并快乐着”的学习劲头,他甚至怀念起当初熬更守夜做作业的日子来!


  

作为家长,我们有时候也犯嘀咕:加拿大学生也太轻松了,这样能练就真才实学吗?所以,有时候也忍不住把国内那套搬过来。更有甚者,不少移民来的家庭,纷纷像在国内一样,把子女往这个补习班那个兴趣班送,一周七天,天天不打烊。

 

其实,在我看来,这还是国内那种“别输在起跑线”的思维在作怪。加拿大的高中生活更多以培养兴趣为主,学科没有主次之分,没有一个学科可以偏废。加拿大高中实行的是学分制,必修修完一定学分才可以毕业。与国内片面强调“语数英”不同,加拿大的高中学分也包括社区活动的分数、体育成绩和音乐成绩的分数。换句话说,光读书而不闻窗外事的学生毕不了业。

 

“生长痛”


学生的“学”,也包括养成公民社会及其习惯——这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当时,我们也有些措手不及,当家长的不知道该做什么。儿子一开始没有很好地融入这个社会,心理上对移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抗拒。

 

我当时在国内一家外资企业做高管,不在儿子身边。他遇到挑战时,总觉得欠缺父亲的关爱和指导。青春期本身就包含各种变化和叛逆,更何况在这些“固定动作”之外,还得面对因移民而带来的文化和习俗冲突,说雪上加霜,一点都不过分。

  

在这种情况下,我决定放弃国内薪资优厚的工作,来到加国,陪儿子一起度过这个“生长痛”的阶段。在整个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儿子头上的这股顶头风并没有持续太久,他就投入非常丰富的学校生活去了。

 

组建乐队


不夸张地说,加拿大的高中生活是大学生活的预演,大学是高中生活在纵深方面的延续。在高中,你可以参加各种社团,体育,音乐,美术,手工,舞蹈……别说你没有兴趣爱好,因为总有一款适合你。

 

另外,所有学生组织的“头目”都是通过竞选而不是委任产生的,你要当领导,必须四处拉票、游说,这样,在与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同学一起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力都得到了锻炼。

 

拿儿子来说,他在国内除了奥数,其他任何兴趣班都没上过,我们也没有发现他有何其他兴趣爱好。但到了加国,在音乐课上他被老师安排去吹长号。很快,他在音乐上的天分开始展现。三年来,他从初级一直吹到高级,从第三长号手“吹”到第一长号手,同时,入选学校的爵士乐团(Jazz Band),并代表了学校参加温哥华爵士音乐节。

 

他一旦进入角色,我们也慢慢感觉到,来到加拿大后的这个急弯,我们总算超车过去了。进入10年级,儿子的各项潜能全面爆发,他那个学年一共拿了11个A,并荣幸地入选仅有5%的学生可以进入的“校长名单”(Principal List),并且,他在同年艰难地考入了该校闻名于世的“国际文凭班”(即IB班,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一下子就超越ESL,甚至连“过渡班”都不用上,就直接进入该校最具实力的优秀学生团体中。

 

一转眼,儿子的加拿大高中生活已经过了三年,接下去的这个学年将是最重要的一年,因为他将面临升入大学的挑战。我相信,只要整个家庭共同来面对这种文化、社会的差异,他的愿望终将成为现实。

 

本文来自于网络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