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 | 多年总结,给澳洲小学家长的7点建议,关于学中文、补习、阅读、数学…

2017年10月22日 墨尔本微生活


项目详情  点击这里



你好,我是墨村微专栏 




黄飞


出国前做过技术,混过销售,但对教育一直有谜之热情。

来墨尔本多年,做过TAFE老师、补课教师,家属也是日校老师。

曾带妞回国上过几年学,对中西教育有很多“胡乱”思考和实践。



前言:


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典有许多许多。有高大上的,也有低小矮的。个人比较喜欢的类别是不高不低但是必须是接地气的。比如,过来人不时不时地叹气时提到的:“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这个“行和郎“的问题实际上是选择性的问题。或者从高大上的角度去理解,那是战略哲学性的而非战术性的问题。行选错了,或者郎看走眼了,你付出了再多,可能会得到事倍功半的结果,甚至获得负数的结局。


教育也不例外。从小学开始,首先要从战略的高度,从科学的层面去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不同阶段的可能的方向和变化的重点,之后,才从战术的角度去考虑如何有效地引导和认真地执行你的教育思维。绝对不能本末倒置!家长应该吉利避免埋头苦干而出现大人不知为啥而做,孩子不解为啥而学的云里看雾的现象。

 

Strategy 战略


一点点理论可能有助于理解问题。简单谈下“战略”的定义。英文叫:“Strategy”,意思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预先计划战略和接地气的适应性战略两大部分。如果把这个概念应用到教育上,也就是我经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育的科学性部分,家长和教育者是可以结合别人的经验制定出适合自己家孩子特点(比如智商,情商,兴趣,背景等等)的学习和成长的蓝图。而艺术这一部分,也就是接地气的适应性发展,或者说应该根据孩子发展过程中的变化特点以及所在的环境而做出正确的而且实时地调整。理论上来说,二者应该不可偏废,但是从个人的观察中感觉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教育科学性的重要性会慢慢地让位于教育的艺术性。因为艺术性代表着“变化”的特征。随着孩子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她们一定会越来越试图去“摆脱”家长和教育者的思维模式而试图去独立行事, 比如大家经常碰到的:“想让孩子成为什么与孩子想成为什么”之间的矛盾。当然,因为艺术性而提高了教育的魅力但是同时也会增加了家长和教育者对不同个体孩子的教育难度。


上面是个人的一些简单的“务虚”思考,适当地了解些是必要的,但是太多的理论和务虚,可能会出现眼高手低,空谈误国的结果。


下面我针对中小学阶段性的特点分享下个人的“务实”的经验和看法。这些观点是个人和太太多年来在教育行业实践的过程中,在观察和参考了其他专业人士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这些看法一定会有很多误区和盲点或者矛盾之处,希望大家利用留言这个平台,多提些有建设性意义的反馈和建议,达到跟孩子共同成长的目的。


 浅谈小学阶段的教育特点 


小学和中学阶段,我们以为要尽可能从通才教育的思维去培养孩子。从小让孩子学会整体性的思维模式。这样孩子就不会出现许多为啥学习,为谁学习的困惑,减少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1. 综合素质,或者叫多才多艺的培养。


估计大家对英文 all- rounder 这一词汇都非常熟悉。抄袭下字典:all-rounder: a person who has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skills and abilities. 我们中文叫多才多艺或者叫多面手。 无论是生活在澳洲还是在国内,或者在美国和欧洲,我们这些普通百姓的家长,在没有很强大的资源可以让孩子走捷径的条件下,都会想方设法地去让孩子去学琴,跳舞,画画,参加体育训练等等课外活动,尽最大的可能在德,智,体和美等几个方面培养和塑造孩子的综合素质。这些想法都是“完全正确的”,而且也是大势所趋。比如,前一段一个私校的校长感慨:“现在申请 General Excellence 奖学金的孩子太多了,而且offer 给谁这个决定也越来越难了,因为达到标准的孩子太多了”。


 

孩子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不能再停留在死读书,读死书的这一“书呆子”层面上。通过参与课外活动,孩子在多方位地学习生活中的知识和技能,在拓宽了知识面的同时,提高了对环境的感知能力。但是,要学什么东西,参加什么活动,学到什么程度,花费多少时间和金钱,对大多数家长来说都是一个比较纠结的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我一开始提到的“战略”性,或者“理论”性的问题。我们只有理解了为什么而学习,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学到什么程度等等,才可能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追赶潮流,或者人云亦云地去跟随明星同学,比如郎朗(哈哈),的脚步而让孩子痛苦不堪,更不会从攀比的心态出发去思考才艺学习的问题。以后我再找机会进一步来拓展这一话题。

 

2. 做人和做事能力的同时培养。


对于中国人或者海外华人来说,大多数家庭都非常重视孩子认真做事(包括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本领,这是我们中华文化教育传统的优势和强项。从补习风气盛行的(不怎么敢说是全世界)各地,可见一斑。我们觉得,在中小学阶段,增强孩子与不同人群和种族的沟通技巧也非常地重要。除了让孩子正常地,适当地参与同龄孩子的 Party之类的活动之外,应尽可能地抽出时间跟孩子积极地参与到当地社团的活动中去。充分利用和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都是对培养孩子做人能力时不可多得的机会。家长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经常利用身边发生的生活小事情有意识地去引导孩子主动地去思考如何有效地与人打交道,这样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比较Open Mind 和大气。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回顾过去,感觉做人的道理是一辈子都学不完的,而这些道理,不能仅仅从“书本”上去学和体会的,应更多地让孩子从生活实践中去思考和探索之后自己总结出来的。理论如果不能应用于自己的实践,那么理论永远是别人的理论,而不会成为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如果小学阶段能打下良好的如何做人的基础,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内动力的培养。


估计不熟悉这句话的人不多:“在唯物辩证法中,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它是第二位的,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哈哈哈,应用到教育上,家长就是要想方设法去激励孩子的内动力。如何做到激发孩子的内动力,是家长时时刻刻要思考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在生活的过程中,在运动的过程中,思考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动力。这是很难用什么理论和教条的方法来指导和实践的。只有家长细心地观察自己家孩子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时期的不同的特点,给予孩子真正有效地帮助的同时,激发孩子进一步向上的内动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家长还能比较容易地通过沟通,引导,压力,忽悠等外因手段去激发孩子的内动力。但是一旦到了高中阶段,孩子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之后,传统的方式一定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这时早期对孩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就会在激发孩子内动力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4. 教育生活化而非相反生活教育化。


教育生活化的意思是把教育的思维点点滴滴地,悄无声息地融入到生活中去,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会思考,在合适的环境里面提高孩子对人文,科学,数学等等产生真正的兴趣。。。而生活教育化正好相反,把孩子生活的大多数时间当作“教育”或者教训孩子的机会,从背乘法口诀表练习,到课外补习辅导,从语法练习,到写作套路的训练,从背“经典”名著,到教条说教等等。明明可以让孩子跟你去超市采购而学会几元几角几分的加减问题,你非要让孩子做一大堆他似懂非懂的小数点的“算法”纸上练习。现代正规的课堂教育,尤其是补习教育的商业化和流水线化方式,让很多能引起孩子好奇心的生活活动变成了枯燥无味的纸上谈兵。培养孩子能把生活和所学知识相结合的能力更加重要。

生活中学数学

 

5. 小学学习的几个重要阶段:


6岁之前的中文教育。个人非常偏激地认为:对于在海外出生的华人孩子来说,6岁之前的中文教育要比其它的琴棋书画的学习更加重要。这是给孩子打好中文基础非常关键的年龄。家长要想方设法跟时间赛跑。因为,根据我们的观察和直接的经验发现,孩子一旦进入小学4年之后,作为母语的英文(或者其它语言)就会突飞猛进,而中文却变成了真正的外语而非第二语言。你或许会发现越来越难以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中文了。



小学4年级之前的Learn to Read ,学会如何有效地阅读的阶段 。对于国内的孩子,主要是学好中文,对于海外的孩子,应该是学好当地的母语英语。孩子们如果在这个阶段能打好阅读的基础,在读懂了(不是knowing而是understanding)学校推荐的分级书籍(Chapter Book)外,家长更应该在如何拓宽孩子的知识面上狠下功夫,在紧跟学校的步伐的同时应尽力让孩子去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比如科学,社会学,艺术,历史,地理等书籍。这个阶段的重点应该是满足和提高孩子的好奇心,或者说是为了扩大孩子的视野而读书。


众多华人家长比较纠结的问题之一是:平衡好精读和泛读 的问题。比如,是否要经常让孩子查字典来理解所读的内容等。个人以为,正常情况下,3 到 4 年级的孩子应该学会了从上下文说提供的线索来快速地建立词汇的能力而非所有的生词都查字典。


Learn to Read

 

小学4 到 6年级Read to Learn,通过阅读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消化所读内容,提高阅读的深度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当孩子有了相对有效的阅读能力之后,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去阅读不同类别的书籍来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和提高思维能力。这一阶段的孩子,个人以为,从通才教育的角度去考虑,还是要应该以面为主,而以度为辅。不可太早地进入高,精,尖的精读模式。就像盖个金字塔,如果能把地基的面拓宽了,那么未来的高度就会更容易些。

 


 

小学6年级时候,理想的阅读状态是孩子能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阅读者。理论上他应该能看懂不同领域内普及水平的书籍,对于同一或者类似的问题,能从不同作者提出来的不同观点中做些简单的比较,虽然深度可能不够,但是可能已经为高中阶段的深度阅读和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 数学学习。


有机会的话,我会专门深入浅出地讲解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以及家长如何结合中国的灌与澳洲的放相去有效地帮助自己家的孩子学好数学。在补习的风气愈演愈烈之时,今天我只想简单地说下个人对小学数学学习的看法。


小学低年级以阅读为主的思维一定要牢牢地记住。适当地做些四则运算的练习是应该的,但是重复大量地纸上练习,尤其是“超前”的重复练习得不偿失。家长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情景跟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学会算术和简单的数学思维。

Thinking Skills

 

4年级开始,有了一定阅读能力的孩子,可以开始数学思维的训练。数学思维从“高大上”的角度去定义是这样的 :“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或者简单地来讲,就是让孩子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得形成了“好”的思维品质,而会做些难题并取得好成绩,则只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得到的一个附带的成果。小学阶段的家长一定要理清楚什么是算术,什么是数学。

 

7. 课外活动的经验和建议:


小学阶段做加法。 什么意思呢? 就是尽可能地让孩子多扩展些知识的面,多接触些不同的活动,运动等。也就是我一开始讲到的通才教育。这就像金字塔一样,基础不需要太精细,但是面一定要广。比如多让孩子阅读各种类别的书籍,多让孩子参与不同的运动,多了解些不同类型的音乐,多与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年龄等人群接触等等。



7到9年级,做等法;9 到10年级做减法,10 到12年级做除法,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以后有机会再跟大家一起交流讨论。


希望大家多给于指正。互相交流对于修正一个人的认识盲点非常地重要。个人的有限的经验和总结肯定有许多不对之处,希望有经验的过来人积极参与留言讨论。


不过希望言语不要太极端化,太情绪话。交流的目的是为了理清有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群对教育的不同理解和看法而非为了争吵出个对错输赢来。尤其是教育,是非常个性化的事情,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家孩子的。

谢谢大家的阅读。


往期回顾:


黄飞 | 我是如何把这些孩子送进私校奖学金和精英班行列的


推广: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