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 “华二代”也融入不了西方主流社会?北美社会是否也阶层固化了?

2017年10月20日 北美报告


加拿大头条(微信ID:canadanews)编辑

连英语都没练好,更谈不上融入人家的圈子。

\/

最近,朋友的女儿回国了,与在美国的男友分道扬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男友认为一定要留下,女儿则选择回北京。北京上海出去的孩子,觉得国内国外差不多。而三四线城市的孩子就不同了,比如与朋友女儿分手的男友来自贵州,到美国就是连跳几级,非要留下不可。


留在美国,工作签证好不好拿在其次,关键是美国社会好融入吗?《为了孩子,不要移民这里!》这篇文章在网上流传很久了。指出“华二代”在美国长大,为什么也融入不了西方主流社会。早年去美国的我的同学们看了,认为此文偏见很多,华人融入不了美国是自己的原因。如果你只混华人圈,只吃中国饭,看中国新闻,那当然是融入不了的。“华二代”只是受“华一代”影响罢了。现在,有些留学生出了国与在国内差别不大,回国后连英语都没练好呢。




同学圈进一步讨论说,其实进入不了人家的主流社会是个伪命题,连“主流”都是个假命题。美国不同于英国,没有一个按身份、金钱排列的金字塔社会结构。在美国,财产很重要更被人羡慕,但是不直接带来尊重;社会地位要看对社会的贡献。没有什么简单的标杆还能用来划分这个社会的层级。人种肤色还是可以把社会分成块的,但没有什么上下之分。新一代越来越color blind,肤色也在混起来。所以,分不出什么是主流支流。在一个美式俱乐部里什么人都有,白黑黄。比如有些人花比较高的钱加入曼哈顿一个俱乐部,只是为了能有个安静会客抽雪茄喝酒的地方,没有人打搅。这是功能性的,往往很低调,并非身份标志,就是花钱买服务。

一位在美国的同学说,你只要说一句I am an American就可以“主流”了。

有位同学的孩子刚上大学,对所谓白人歧视还没有什么概念和体会,学校从来没有这种教育,学生们都是平等的,基本没有歧视。孩子们确实有自己的圈子,但圈子基本上是基于兴趣、爱好、追求、智力和家庭社会经济状况不同而形成的,与孩子的种族没什么关系。

现在的孩子包括我们这一代的孩子都对白黄黑肤色没有那么看重。不会动不动就用“白人世界”这种说法。孩子有时会抱怨“亚洲人逆向歧视”:就是作为亚洲人,周边的人会有更高的期望值,比如数学天生好,成绩自然高。

更多的是第二代移民的孩子生活在美国社会和家中父母价值观的剪刀差下:家中要上哈佛,要学挣钱多的专业。社会倒是更鼓励发挥自己,多做慈善,对社会有多大impacts。




华一代移民融入所谓“主流”不多,多是对西方历史文化宗教等不够了解,由于我们所受教育的局限,即使对中国文化和老祖宗的东西,都了解不多,光顾学数理化了。所以与人家感兴趣的话题也不同,深层语言交流的不顺畅,所以一代移民的朋友圈基本全是中国人。这在近些年大陆来的大学留学生中表现得也很明显,中国留学生基本都是自己在一起,而在ABC(即美国出生的“华二代”)中就不大有这种情况,ABC与大陆来的学生也谈不到一块儿,话题、见解和价值观都相差甚远,他们与美国人更接近。

美国社会现在是否也阶层固化?一位同学称,政治观念上的差异还是满大的,近来美国的一些媒体(比如NPR,纽约时报)比较关注美国社会的upward mobility(向上流动) 开始不那么顺畅了,这个上下是经济层面的。比如我们这一代有很多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医生、律师等大咖们都是贫苦出身,只要上个大学就可以upward moving,不看出身不看父母。现在的 美国社会upward不太容易了,有阶层固化的趋势,但那是经济下滑造成的。没办法,这是个竞争的社会。但总体来说,美国社会的流动性阻力还是很小和非常通畅的。

到一个国度,你是当游客呢还是当居民,结果是不一样的。就像朋友的女儿最终与男友分开,出发点本来就不同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参考


作者:闫肖锋

来源:肖锋说趋势

责任编辑:周马连

平台:加拿大头条
微信ID: Canadanews





欢迎来稿

[email protected]

广告合作

[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