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流40小时:太平洋彼岸来的人与中美大谈判

2018年05月07日 HM华美优胜海外投资


 提示点击上方"华美优胜美国房产投资"↑免费订阅本刊


【5月19日·周六】旧金山·海景豪宅发布会

百年传承 · 别具匠心 · 4550亩超大社区

相约   北 京   展会报名:400-600-4982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活动邀请函

◎作者 | 严九元

◎来源 | 智谷趋势(ID:zgtrend)已获授权



5月3日—4日,中美经贸谈判在京举行,事关贸易战及全球经济走向,为当下最重大的宏观事件。


会谈极为隐秘,但围绕会谈,场内场外暗流阵阵,急流涌动。本文是对这历史“关键一瞬”的客观记述及简要分析。


01

事件


5月3日上午10点


美国驻华使馆传出消息,美方贸易代表团已于早上抵达北京。


几乎同一时间,太平洋另一头的特朗普发了条推特,宣告特遣团行踪。



代表团“成色十足”,白宫里的经贸大腕几乎全来了:


财政部长努钦,特朗普政策的坚定执行者


商务部长罗斯,由鸽转鹰者,遏制《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倡导者


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外号“美国贸易沙皇”,据称是30年前对日贸易战的操盘手


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德洛,影子鹰派,共和党理念秉持者


白宫国家贸易委员会主任纳瓦罗,彭博社称“如果你通过读一个人了解特朗普的中国观点,那就是纳瓦罗”,典型的对华强硬派。


美国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曾任美国粮仓、中部农业州“艾奥瓦州”州长


代表团也“鹰派十足”,纳瓦罗、莱特希泽等自是著名极端派。此前被认为鸽派的商务部长罗斯,也已由鸽转鹰。


因此,这个代表团甚至被媒体形容为“群鹰毕至”。



鹰派主导,因为美国的战略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此前,不管是多大的摩擦、冲突,美国还是希望中国能发展起来。美国秉持着“经济发展—市场化—民主转型—成为盟友”的路径。但近年发现,这条路并不通。


标志性的表现是2017年底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过去几十年里,美国对华政策都是基于一种理念,即支持中国崛起和纳入战后国际秩序,将使中国实现自由化。但与美国的愿望相反,……并且正在建设仅次于美国的强大军队。


于是,鼓励、帮助中国发展,变为遏制。


过去两三年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建制派、精英阶层对中国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远远超过国内的预期。这从美国参众两院所有议员全票通过《台湾旅行法》 可以窥见。


这不光是经济领域的事,是全方位的。贸易战是其中一环。


当下的种种冲突都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


5月3日下午15点


社交媒体突然传出中美握手言和、将于4日上午发布联合声明的消息,信源标注为“CNN消息”。



传播很快,但只要思考一秒钟,即知为假。


出发前,美国商务部长罗斯特意讲了一句“谈判未必有突破性进展”,来淡化市场预期。


谈判前几天,北京有个重要的论坛,长期担任刘鹤副手、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非常硬气地说,不必怕,外需占比不到10%。



重大事件,总有蛛丝可寻。


彭博在上午10点19分发出的电讯稿中列出了中美谈判的六大议题:技术、产能过剩、市场准入、贸易逆差、政府干预、汇率。每一个都相当难解,都关系两国的根本利益。


再结合美国的战略转向,能几个小时谈判就握手言和?


5月3日晚上21点


彭博发出消息:晚餐后,参加谈判的美国商务部长不予置评。


不予置评,很微妙的4个字。市场有隐隐不安。熟悉美国风格的研究人士说,美国人向来Open,如果谈得好,通常会忍不住会说几句。


一个多小时后,各大财经媒体发出了同样一则快讯:


22:46★★美国三大股指跌幅均超1%,标普500指数跌至2600点下方,刷新近一个月低位,跌幅1.4%;道指跌逾350点或1.5%;纳指跌1.3%。


这是市场在表达一种预期么?


在信息真空期,交易员和分析者们唯一能做的,是频繁去刷特朗普的推特。都知道特朗普嘴大,多起大事件中,绕开内阁和官方流程,直接在推特上透露信息。


晚上23点,一位资深的全球宏观交易员说:


我们做一个纯粹好玩的推断。如果今晚黑色金属突然放量大涨,那么就意味着谈崩了。#交易假设#


黑色金属大涨跟谈崩了是什么关系?


背后的逻辑是,谈崩意味着贸易战升级,拖累中国经济,为保增长决策层会出台刺激政策,加大基建等相关投资,钢铁黑色金属需求会上升,因此价格会大涨。


“本来观察与贸易战更直接的豆粕更好,但做黑色金属的资金,信息能通天,更有领先性,做豆粕交易的要弱一些。”这位资深交易员说。


他提的交易假设是一个真问题。与此相关的一个民间之问是:贸易战后楼市会不会重启?


中国是否出台刺激经济的对冲政策,是一个会影响楼市、股市和经济基本面的全局性动作。


所以,前段时间稍稍一降准,货币略宽松,就惹来惊叫一片。


5月4日凌晨2点30分


媒体曝出,美国副总统彭斯的首席经济顾问卡拉布里亚,在华盛顿的一场活动上说,双方第一天的谈判“相当积极(fairly positive)”。但卡拉布里亚同时承认:“我们大部分时间都能从中方获得积极回应,但他们是否会真的落实这些事情是个问号,这是难题所在。”



资本市场总体一夜无事。


出发前商务部长罗斯曾说:如果会谈结果不尽人意,也可能缩短会期。


看来掀桌子走人的最坏情况不会出现。


彭博在一则消息中忍不住评论:


有关这次谈判的公开信息非常少,与谈判的重要性形成鲜明对比。


5月4日14点30分


A股市场贸易战相关概念股突然拉升,有人猜测:谈崩了?



20分钟后,社交媒体上出现了美国的诉求清单。


很快,甚至出现了中英文双语版。其诉求相当具体、严苛,主要包括在限定时间内缩减贸易顺差、停止补贴中国制造2025、关税降至与美国同一水平等。


美方清单的突然公开,不由让人想起19年前,在朱镕基访美、中美入世谈判进入紧要关头,美方突然将谈判清单公开,引发轩然大波。


美国当时的举动是想影响国会及舆论。


此次美方诉求清单的公开,也并非随意之举,自有其目的。


5月4日下午15点56分


新华社发出经贸谈判的新闻稿,终于有了中方官方的声音。


新华社的稿件一共250多字,概括起来是三句话:


第一句,部分达成了共识;

第二句,还有不少分歧;

第三句,继续沟通。


至此,我们知道谈判已经结束。按计划,美国代表团当晚会离开。


谈判没有发布联合声明,或是签署书面协议。最主要的工作,是双方面对面把各自的诉求讲出来,“交换意见”;最大的成果,是建立了工作机制,继续谈。


总的说来,这样的结果没有超出市场的预期,不算好也不算最坏。


稍后,白宫新闻办公室也发出了新闻稿,大部分内容是表态性质,新闻稿说:


美国代表团现正返回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 D.C.),准备向总统汇报情况,有待他就下一步行动做出决定。


这符合代表团成员纳瓦罗所说,“讨论将在北京进行,(但)决定将在华盛顿做出。”


至此,这个贯穿40多个小时的事件暂告一段落。


其后,新华社发表评论:将坦诚沟通进行到底。中国释放出的姿态整体较积极。



02

分析


谈贸易战谈判的影响,绕不开三个问题:


第一,双方策略会是什么?


从北京谈判看,双方的策略已明朗。


美国是明牌策略,要什么全公开出来,直接抛给对方,没有什么底牌可隐瞒,你要么接受,要么开打,直接给你压力。


中国是暗牌策略,因势而为,不暴露底牌,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是东方思维中的典型特点。


美国的明牌策略,是它多年来的一贯作风,也可称为阳谋策略。不管是制裁你还是消灭你,都写在脸上,我要你什么东西,直接不拐弯。这是它多年当世界老大形成的风格。这也使得很多政治小白的官员,也可以上谈判桌,像这次北京谈判,代表团中不少人之前没有从政经验。


美国对半岛问题也是如此。


我们之前撰文分析过,由鹰派主导的半岛策略简单粗暴,全部公开我需要什么,你只有两种选择:一,接受弃核,我用其他补偿你;二,开撕。没有中间路线,


从这个角度看,美国对半岛的处理模式,会与贸易战的处理有很大的相似点。


同样的明牌策略,朝鲜也是东方式的处理方式,朝鲜不同的策略,美方会如何给出反馈,对我们的贸易战有很大的借鉴。可以建立一个观察模型以帮助决策。


可以预料,在贸易战上,美国想速战速决,在白宫的新闻稿上,明确写到,“强调需立即关注促使美中贸易和投资关系发生改变的问题。”


美国的诉求是,不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谈,而是从贸易平衡的底层机制上去谈。


原来中美之间有投资、贸易等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对话机制,特朗普上台后全停了,他想谋求一个基础性的变化。


中国则是想从具体问题入手,有哪些要改进的,具体的告诉我,可以谈的一块来找办法。


双方的对话诉求本身是错位的,也是新华社的稿件中谈到的分歧较大的地方。


是从底层机制开始谈,还是从具体问题开始谈,这是我们要关注的一个重要信号。


第二:哪些方面会有推进?


美方的诉求,总结起来是两个,一是贸易逆差的数字要改变,不能这么大;二是经济运行的机制要改变,要更多市场经济的做法。


对中国来说,无疑第一点更容易做到,本身民众的需求在提升,有从美国增加进口的需求,中国在关税和开放上做改变,能马上改变数字。


而市场机制的改变,是一个过程,中国四十年来做的,无外乎就是做这么一件事。


因此从清单来看,容易达成一致的是缩减贸易顺差,但美国这次谈判把之前提的1000亿美元目标又翻了一倍,这个数字中国短期内肯定做不到,双方通过谈判应该可以在数字上达到一个平衡。


另外一个是知识产权,本身中国也在做,容易达成一致。


投资的开放领域,中国表态金融业等会放开,但其他敏感领域会不会,比如电信等,还得谈,还有农业,这会损害相应部门和群体,有阻力。


关税方面,完全达到美国的标准,在现实和心理上都比较难,也会考虑到对行业的冲击。


可以预见的一个近期进展是,双方最快地在贸易逆差的缩减上达成一致,数字是看得见的,特朗普可以对选民做交待,中国也是有可操作的具体空间。


其他的方面,可能是一个持久战的过程。


第三,中国的战略会有什么改变?


一出现重大事件,很多中国人的第一反应是可不可以炒房。


半岛出现变局,很多中国人第一反应是朝鲜的楼市可以进入吗?丹东的楼市是不是该入手了?


贸易战刚爆发,很多人也是第一时间问,楼市会不会松动了?


虽然庸俗,但有逻辑基础。尤其是贸易战与楼市的关系,不具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人问不出来。


它的本质含义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如果贸易战加剧,中国会不会出台刺激政策?


4月下旬的政治局会议,在事隔多年后再提加大内需,被分析人士视为政策转向的一个标志。


加大内需,很明显是冲着贸易战的局面,高层所作的应对。


一季度的数据,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由正转负,经济增长对内需依赖增强。


一季度中国不变价GDP同比增长6.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拉动5.3%,资本形成总额拉动2.1%,二者合计为7.4%,而净出口对GDP形成-0.6%的拖累


如果经济继续下行,会有什么样的政策?尽管杨伟民说出口占比小,不用太担心,但这里另有一个关键点是,刘鹤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 :底线思维。对经济增长的要求是有底线的。


目前我们目标是从高增长向高质量转变,对经济增速没那么强调了,但绝不是不予重视。


这个“不重视”,是在一定底线之上的不重视,如果跌破底线,一定会采取行动的。


中国的底线思维就是安全思维,政治安全、合法性乃至很多社会问题是建立在一定发展速度上的。


从这个角度,我们观察贸易战之后的政策调整,关注的一个指标是经济增速,如果下滑过快,会成为触发政策新动的扳机。


那么政策会从哪些方面动,会真的再像以前一样,经济不行就把房地产当夜壶,拿出来刺激一下?


简要做个分析,经济动力的三驾马车出口、消费、投资,贸易战,出口肯定指望不上,消费不可能马上拉动起来,需要一个过程。还是得靠投资。


投资分三块,制造业、房地产和基建。


制造业大家都知道,短期指望不上。


先说房地产,高泡沫高价格的地方不太可能松动,但前两年的下沉策略可能会动用。


一二线城市价格很高,启动三四线,成了去年的一道风景。而如果需要再次启动,可能会向五线进军。房地产确实拉动力惊人,能带动全产业链。

另一块是基建,尽管地方政府负债较高,但这块启动快,可控性强,不久前财政部的一个文件耐人寻味,加速地方政府支出,有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因素。



在中美经贸谈判前一天,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引人关注,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


任何超越现实、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的倾向都要竭力避免。不仅如此,还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处盛虑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复杂性,我们宁可估计得更充分一点。


环球时报相关人员也提到,近些年中国颇有些高调,应该适当降低一下调子。


这是贸易战对战略观念的一些冲击。


如果从更大的历史角度来看,贸易战对于中国有更重要的意义。


中国一路发展,都是在危中找到机,不管是70年代末国民经济崩溃边缘的奋勇一变,还是90年代经历西方封锁后的勇敢开放,都站在了历史正确选择的一边。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不久前发表了文章《美中贸易战或让中国因祸得福》,作者为金刻羽,她更值得注意的一个身份是中国主导的亚投行首任行长金立群的女儿。文章说:


中国国内原因导致重大改革受阻,而特朗普带来的外部威胁,也许会提供中国下一轮改革所缺失的催化剂。



不管是最高领导人博鳌谈话,还是这次北京谈判,中国官方都强调,在美方的诉求清单中,其实也有一些是我们正在做或正准备做的改革,可利用这个时机加快步伐。


改革最大的难点,不在于构思与设计,而是它必然要触动一些人的利益,要推动下去,如何平衡这些群体的利益、如何顺利推进,是最关键之点。


外在危机,往往使改革有了正当性,有了充足理由,使相关当事群体能减少对立性。


而中国在经历了房地产拉动经济的数年红利之后,也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


房地产不可能全面拉动中国这列巨大的火车了,本身有很大泡沫。我们要靠什么往下走?


从这点来看,如果我们利用得当,贸易战会成为我们启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契机。


如是,国之幸事。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获取展会邀请函
↓↓↓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