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听话,是一场代代相传的骗局

2018年05月10日 美国高中留学


家是用来讲爱的,

不是用来讲理的。

From:凯叔讲故事   ID:kaishujianggushi


01


前几天,一篇小学生吐槽妈妈的作文《妈妈这个物种令我怜惜……》刷爆了朋友圈。


原来,在孩子眼中,妈妈每天的关怀居然如此让他心烦:


汤汤,起床去早读 , 马上,gogogo!

大声读出来,叫我听见哦……

读完了?读完了赶紧到 QQ 群里背一遍……

背完了?背完了刷牙洗脸,刷牙要超过两分钟啊,脸好好洗两把……


这位小学生还给妈妈下了一句戳心的总结:「妈妈的唠叨,周而复始,从不改变,也从不改进。」


看到这里,我捂住老脸,这不就是在说我吗?


每天和孩子打「口水仗」,常常不到五分钟就口干舌燥,然而我自仰天向天吼,我娃依旧淡定如初,该吃吃、该玩玩,你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


有时,还蠢萌蠢萌地来一句,「妈妈,我的耳朵累了,它睡觉了」。



我不由得一声长叹,自己活得像唐僧,孩子却像不听话的孙猴子,任你再强调什么「重要的事说3遍」,哪怕300遍,这紧箍咒对孩子都像失了灵,不管用。


身边也经常有妈妈抱怨,为什么有些话我反复说了那么多遍,孩子就是不听呢?


唉,父母这个物种真让人怜惜!


又或许,可怜之人自有「可恨」之处呢?


02


电影《小孩不笨2》中有一段孩子的扎心独白,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


而我们都是经常假装在听,然后耳朵一边进,一边出……



影片中的两个男孩,在妈妈眼里都是不听话的小孩。每天她唠叨着让孩子去洗澡,去写作业……对孩子非吼既骂,孩子做对了,挨骂,做错了,也挨骂。


「大人说了那么多话,为什么不明白话多了就很难消化的道理?」孩子一语道破天机。


原来根本不是我们说的话不重要,也不是孩子故意不听,而是因为我们说了太多,却没有给他们吸收的机会。



这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超限效应」,父母的嘴巴就像「高压舱」,一开舱门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在这种灼热的语言高压下,孩子早已经养成了习惯性躲避。


根本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他们已经「淹死」在父母无休止的唠叨和趾高气扬的指令中了。



03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听话,是一场代代相传的骗局。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从小就被教育要「听话」。


当我们长大后,却痛苦地发现,为什么孩子这么不听话,却很少正面审视孩子「不听话」的根本原因。



有时候,孩子只是想试探你的底线。


在一次聚会上,小晴一直对调皮的儿子说,


「快点吃饭,再不吃饭妈妈生气了!」

「不要吵了,安静一会,再吵就让你出去!」

「不要动我手机,再动妈妈真的不要你了。」


任她吼破喉咙,4岁的儿子仿佛耳朵上装了防噪音干扰器,不仅没吃饭,还拿着妈妈的手机又是自拍又是录像。


小晴儿子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妈妈聋子」(mother-deaf)现象。



孩子一直在慢慢地试探妈妈的底线,通过和妈妈「对着干」来测试妈妈的反应。


最终孩子发现「原来大人都是骗人的,妈妈并没有真的不要我」,久而久之,孩子就对父母的话产生了免疫,选择性地对父母「失聪」。


而更可怕的是,一旦演变成对所有讲道理的人都「失聪」,那孩子可能真的就没人管得了了。



有时候,孩子只是想让情绪消化一会。


前不久,网上看过一个视频。一个犯了错的小女孩,面对妈妈的反复质问追责,一边哭一边和妈妈据理力争,虽然认错了,可妈妈仍然不依不饶。


最后孩子不得不心碎地说,


「我知道错了!」

「请你们出去,我只是想静一静。」……



我们的道理,孩子不是不懂,他们也要时间来消化。有时候,我们却不听不到孩子内心的呐喊。


面对一个需要静一静的孩子,我们不妨等等他们,给他们点消化情绪的时间和空间。


有时候,孩子只是不喜欢被强迫「听话」。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很多时候却不被允许表达,面对父母的强权不得不屈从,嘴里勉强答应着,但没有从心底完全接受和认可父母的话。



这种对父母的不认可会投射到行为上,于是我们经常看到,孩子虽然嘴上答应着「好好好」,但行动上还是一副「我行我素」的做派。


这种孩子常常在心里是对父母有怨言的「你都没有允许我说话,凭什么认为你说的就是最合理的」,所以他们只能选择性地屏蔽你的声音磁场。


最终,他只能捂上耳朵,关闭心门,对你一键「屏蔽」。



04


既然我们像唐僧念经一样,发射的都是反向波,把「孙猴子」弹射得更远,那么应该如何做,才能让磁场守恒,让孩子对我们的话不再充耳不闻呢?


先做「听话」的父母。


《妈妈是超人》中,黄圣依不管说什么,儿子都一副爱听不听的样子,母子间的那种疏离感让人心疼。


育儿专家用一个沙盘游戏洞悉了安迪老是和黄圣依对着干的问题所在——亲子关系不够紧密。



因此她建议黄圣依多些时间陪伴孩子,少用那种「军事化」命令式的口吻和孩子说话,和孩子沟通中少否定孩子,多伸出黄金大拇指夸一夸孩子,给他点赞。



只有孩子感觉到了来自父母的爱,他才会敞开心扉,好好听父母说话,这时候你的「指令」他才能入耳入心。



爱可以治愈一切。我们想要一个听话的孩子,首先我们要做个「听话」的父母。


慢下来,停下来,弯下腰,凝视你的孩子,去用心聆听他的内心,让他感觉到你的爱。



行动胜过千言万语。


儿童心理学奠基人Rudolf Dreikurs说:「如果真的想改变孩子的行为,家长需要用行动,而不是语言。」


泰国有这样一位妈妈,5岁的儿子不想去上学。


于是她自己请了一天假,带孩子去街头捡垃圾来体验生活。妈妈带儿子走了3.5公里,捡了一小袋空瓶子,换了2泰铢。



回来的路上,孩子要坐公交车,妈妈问「你有10泰铢吗」;孩子要吃冰淇淋,妈妈告诉他需要5泰铢……


终于,又热又累的孩子说:我想上学,我要回家。


不得不说,这位妈妈的做法实在高明。她没有跟孩子长篇大论地讲道理,也没有对孩子发脾气,而是用行动让孩子明白——读书可能是最容易走的那条路。


给嘴巴加个拉链。


我们常犯的一个错,就是把最温柔的一面给了外人,把最差的一面给了家人。


有时候,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我们不会和他们说话。我们宁可夸别人家的孩子,却对自己的孩子吝啬到连句「你真棒」「你做得好」都不会说。



更有甚者,还会把自己生活的种种不如意,抱怨到孩子身上,对孩子恶语相向。


孩子的耳朵也会疲劳,如果接收了太多的指责和抱怨,当你真正想跟他讲道理时,孩子的耳朵早就关门了。


不妨试着给嘴巴加个拉链,把伤害孩子的话「关住」,多说鼓励、肯定孩子的话,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和对父母的信任,打开和孩子沟通的心门。


有人说,我们用两年的时间学会了说话,却要用一生的时间学习闭嘴。


为人父母,我们应该给嘴巴加个拉链,学会适时拉上。少唠叨多行动,多给孩子些思考的机会和选择的空间。



家是用来讲爱的,不是用来讲理的。爱通了,理就通了。


每个孩子的心门,最初都是向我们敞开的。慢慢地,在无休止的唠叨中,孩子悄悄地关了门,上了锁。


开启孩子心锁的那把钥匙,就攥在我们手里。这把钥匙就是:


少看孩子的缺点,多去发现他的优点。


作家苏芩曾说,能入我心者,我待以君王。不入我心者,不屑敷衍。


愿我们跟孩子说的每一句,都能句句入他耳,句句入他心。



声明: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凯叔讲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1400万孩子听故事大全 ,爸妈的育儿宝典,转载已获授权。

留学疑问,方舟必答

如果您对于留学有任何疑惑,欢迎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与我们的咨询顾问直接取得联系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