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观 贾樟柯,从天上迂回人间

2015年11月03日 腾讯娱乐


腾讯娱乐专稿(文/朱白)


贾樟柯的第八部剧情长片《山河故人》,上映三天后,票房突破1500万。这不仅是他个人公映史上的破纪录事件,也是以贾樟柯为代表的那一代文艺片导演的最新市场回报成绩单。




有时候,我们偏激地认为,对于文艺片的作家电影导演来说,票房是一个不存在的指标,自然,他们也从未将其列入自己的评判体系之内。例如贾樟柯的诸多公映作品,难见向市场投其所好的举动,更缺少以广大电影观众审美为准绳的桥段和卖点。旁观者也可以从结果推论出来,贾樟柯作品的目标更多是以海外市场和电影奖项为主的。


但文艺片取得公映权,并囊获相当说得过去的票房,这或许比眼下一时的票房数字本身更有深远影响和意义。观众自发地去买票观影,说明此类作品已经有了被更广泛传播的需要。而导致观众自发买票行为的产生,无非是观众对电影本身产生了期望,以及电影作品在作为商品时,它的宣传以及噱头营造得恰到好处和得体了。


以《山河故人》来说,虽然这是一部讲述中国近二十年社会生活变迁的故事片,但故事中蕴含的情怀、旧日风光、人心裂变,甚至老少恋之间的床戏等等,都成为了该片的宣传卖点。烘托卖点,强调那些有可能被市场买账的元素,并非可耻,而是一种合理的市场行为,只是,贾樟柯如今才开始这样“改变”。


在我看来,《山河故人》之所以在口碑不错的情况下取得了可观的市场回报,最大原因还是本片的质量。虽然,贾樟柯使用的是他惯用的抒情叙事,但故事已经在人间生根,不但接住了地气,也使得本片成为他自“故乡三部曲”以来,最为言之有物的一部。


相比《三峡好人》《无用》《二十四城记》这类作品,《山河故人》才像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作家电影。它可以被看做是当代知识分子在无关批判和预设立场的情况下,对当代社会发出的一种观察和阐释。《山河故人》中的人物不再是那种遥不可及,处于无根状态下的角色,而是活生生的,就在你我身边的一员,以至于你会对赵涛或者张译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熟悉感和亲切感。张译头脑聪明,改革开放初期,敢干能干,成为了率先致富的一拨。在随后的迸发式经济繁荣阶段,他也借此完成资本积累,并转行做风投,成了旁人嘴里的“权贵人物”。在未来的岁月中,张译成了在海外避难的巨商,也成了父子狰狞关系中的弱势一方,更成了人在他乡、孤独终老的“故人”。




而这些正是我们的故事,是我们近几十年来在巨大社会变迁中遇到的残酷现实。所谓现实的力量并不是需要多么抽象或者稀奇古怪、骇人听闻(譬如《天注定》中那些因为惊骇而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新闻事件),而是要跟现实世界中很多人发生关系,让观众感受到那种“陌生的熟悉”。贾樟柯作为华人导演向外输出的一个符号,曾经犹如在天上放烟火,这一次终于回到人间。


以此来看,贾樟柯在经过早年成名、随后拼命接单、海外接连受宠的光辉岁月之后,如今真正算得上是成熟了。贾樟柯的成熟也可以视为华语文艺片的一种成熟。譬如最近公映的,在现实的粗劣中拍摄出诗意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基本纠正了过往华语文艺片“粗而不实”的通病;还有《心迷宫》,试图在文艺片的审美上嫁接类型片的长处,并再生出了可观的商业片属性;当然,《烈日灼心》这种类型片不改文艺片本质,并成功动用商业片的宣传、特效和架构,将之拍成一部完成度颇高又能征服院线观众的作品,自然也是中国电影的一种提升和进步。


现实题材被商业投资青睐,这在过往的华语电影中实属罕见。当下,集中涌现出如此高质量的制作和高竞争力的票房表现,应该是首次。一来,观众早就腻歪了那些凌空蹈虚、华而不实的剧情,电影市场百花齐放,观众已掌握了选择权;二来,对现实题材的需要,是观众永远的审美倾向之一——关注时代和社会变迁,在电影这种最容易走进生活的艺术作品中,折射出我们所熟悉的世界。


不知道这些导演的集中发力,能不能代表着华语文艺片的新时代即将来临,但至少对于观众来说,是一种福音。我们对题材的选择更多元了,这也必定会把华语电影带至更为繁茂昌盛的全新阶段。



腾讯网刊登此文仅为传达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赞同或支持其观点。


本文系腾讯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视频:《山河故人》导演特辑,回望贾樟柯漫漫创作路,时长08分04秒,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2008年戛纳首映贾樟柯《二十四城记》。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