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的一堂课,我们却教不会孩子”

2016年02月15日 美国高中留学



作者:薛涌

前些日子小编分享的台湾大学教授郭瑞祥《最难的一课,我们却没教给孩子》一文引发了大家的强烈共鸣:“同学,你能不能不要继续拿第一名?”今天,我们分享美国华人教授薛涌另一个维度的好文:“同学,你可不可以为自己拿一次主意?”没错,让孩子参与到自己人生的不管大小的选择中来,看似容易,但我们却教不会,因为太多父母在“装睡”。


▋警惕孩子把“我爸妈说……”挂嘴边


我曾受朋友之托,帮助一位“落难”的女孩儿。她作为交换生来美国读书,来了就想留下,但成绩不好,留不下来。我便建议她,给现在任课的教授以深刻印象,获得他们的支持,比如帮忙写推荐信。可这孩子直说自己表现不行。


为什么?“管理专业数学太多,自己恰恰数学不好,另外对这套东西也实在没兴趣,当然不行。”她这个答案让我吃惊——明明自己既不擅长,也没有兴趣,那为什么还要学?


“爸爸让我学的,说管理专业好就业。”


我只好通过她对她爸爸喊话:“告诉你爸爸,在大学里读书,读自己喜欢的专业往往表现好、成绩好、教授喜欢,这样你再往高端念就大门洞开;读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成绩自然差,越走路越窄。”据说,她事后回去和爸爸通电话时大哭一场。


工商管理类真那么好找工作吗?如今留美的中国学生在专业选择上高度集中,几乎全是工商管理、会计等。这些专业班上绝大多数同学是中国人。专业如此扎堆,大概都是爸爸、妈妈的主意。他们自己也不想一想,让孩子和那么多人去挤同一条路,毕业后难道会好就业?


《纽约时报》报道说,计算机专业曾是热门专业,2000年时,深圳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起薪接近5000元,如今则跌落到3500元以下。再加上同期内深圳的物价上涨29%,算起来,这一热门专业的实际薪金跌了将近一半。


我当年考大学时,深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父母强令我学理工,而我坚持学文科。结果他们不停地开家庭会议,我私下称之为“批斗会”,一定要我“改邪归正”。我激烈抵抗,最终学了文学专业。


回想一下,我们这代在街上长大的孩子,小学和中学的学习被耽误,英语一个字母不识,知识准备很差,但在信息那么封闭的时代,对自己的生活多少还有些主见,乃至十五六岁就屡抗父命。现在到处可以看见二十多学的年轻人,从小不停地上各种补习班、特长班,早早出来留学,甚至有周游世界的,但一和这些学生谈人生规划,他们马上就进入“爸爸、妈妈让我学这个专业”的境地。


▋把个人自述视为留学批文,是种“可耻的浪费”


经常有朋友带着孩子,三托两托跑到我这里来:“正准备申请留学,您给改改个人自述吧。”一开始我往往欣然应命,《论语》有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个人自述”,应试体制内不让孩子写自述,其实,这是孩子检测自我成长进度的最佳工具。


但是几次辅导下来我就烦了,甚至可以说相当愤怒。许多家长和孩子只把个人自述看做如同拿到批文一样的烦心事,一定要托人、托关系办好。跑到我这里来的,有的不过是为了省几个钱,有的则把我的“服务”视为中介市场上买不到的“润色特供”。


我从申请美国研究院到毕业后找工作,都把主要精力花在写个人自述上。两页纸的内容,往往反复斟酌一两个月,不停地给师友们看,听取意见,几易其稿。美国的一流大学,不管面对本科生还是博士生,通常会开设相关培训班,讲授个人自述的写作技巧。我也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讲,你们现在读书、求职要写个人自述,日后申请项目、基金,甚至竞选公职,写的、说的其实都是某种形式上的个人自述,你们的职业生涯,往往从这里起步。


许多中国学生很急切地要“推销自己”,喜欢用独特、与众不同等词汇,甚至用“大多数人如何如何,我却如何如何”来对比。对此,我通常会提醒他们,独特、与众不同等词汇太傲慢,有种自视比别人高的潜台词。你要集中讲自己做过什么,未来准备做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要阐释清楚自己为什么可以达到这个目标。脱离这些,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那你就无意中把自己打扮成了一位以自我为中心、很难相处与合作的人……


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将这些道理有分寸地转化为文字并不容易,需要有相当多的训练。所以我才说,修改个人自述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手段。


我美国那些颇有成就的朋友,写起个人自述来都是不厌其烦、几易其稿。但这些求我来指导的孩子,一两个回合下来,自己就先不耐烦了。他们表面上依然很客气,会挺有礼貌地提醒我:“我申请的那个学校水准一般,差不多就行了,没有必要这么认真。”我这里辛辛苦苦地“义务劳动”,希望对下一代的成长有所帮助,可是这些接受帮助的人则觉得:我来找你,是我父母托你帮我办事,好比盖个公章,你盖了就行,啰唆那么多干什么?谁有那个闲工夫?


这也是当今中介业火暴的原因之一。中国的许多家长和孩子已经完全丧失了教育的基本概念。家长的责任仿佛就是安排好孩子的生活,孩子则乖乖地等着被安排。个人自述本是总结自己过去的业绩、确立未来目标的重要人生规划,写作过程就是认识自己的过程。


▋培养孩子“往前多走一步”的习惯吧


我在美国教书时,甚至建议学生不论是否申请学校或找工作,每年都要写一篇个人自述。这区区两页纸就是你生命的斤两:你从社会中得到了什么、为社会贡献了什么。如果两页纸写不满有意义的内容,你就应该反省自己的生活是如何消耗掉的,增加些紧迫感;如果两页纸装不下你要说的事情,你就要思考在自己的人生和事业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应该怎样取舍。每年都这样写、这样想,等于自觉地监督自己的成长。这种监督会影响你的行动,激励你不断奋斗。


可是,现在的孩子来找我帮忙,期待的是我帮他们写、帮他们把事情办好。当我没有这样做,而且提了一大堆意见让他们回去改时,他们心里也许还会骂:“真是坑爹呀。要是我自己会写,还求你干嘛?”


不幸的是,如果从办事的角度看,这些孩子往往是对的。美国的许多低端大学来者不拒,只要交钱就行,录取办公室也要节省劳动力,工作流程中几乎跳过看个人自述的环节。章盖了,证明开了,事情办成了,大家高高兴兴去留学了。到了那里,班上绝大多数是中国人,教授说英语放慢速度,分数打得挺高。中国学生的学费,这几年不知道解决了多少美国大学的财政危机。反正你是来这里烧钱,烧完了就回去,谁犯得上和你为难?


对这些,我并非不知道。我纳闷的是,既然决定来求助,既然有着这么好的受教育机会,为了自己的未来,难道不能多走一步路吗?难道不应该稍微自我完善一点吗?可惜,这些从小被家长安排来安排去的孩子,已经有了一种心态——只要能把事情办成,多一点事也不会做,仿佛一多做事自己就吃亏了,在事业上完全丧失了主动性。这种人日后能成才、能有创造性吗?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欢迎进入微论坛美高之家分享交流

「粉丝福利」:发送姓名+电话+地址+学校年级,免费送最新版美国私立寄宿中学地图」一份


欢迎添加美小高个人微信号「usa257000」,即可进入「美国高中留学申请群」,和学生,家长,专家线上线下零距离互动。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