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参观私校到思考澳洲教育

2016年02月16日 澳洲新足迹中文网站



墨尔本私校Haileybury college Brighton分校参观记


如果说生娃前周末的主要活动是看房,那生娃后的周末主要活动是看学校。

这个学校本来没打算参观的,因为我的孤陋寡闻,十几年来从没听说过这个学校。只在新足迹上看到过,所以我的印象里应该不算私校的第一第二梯队。昨天无意间看到社区报的开放广告,新足迹的评价都不错,就睡个懒觉,吃个早饭,去打酱油。

去前印象


昨晚在他家主页看了会儿,初步印象是


1、这个学校有很敏锐的商业嗅觉,客户目标很明确,很懂客户需求,也很懂竞争对手的优势。从网页上来看他家争取的主要对象是有点小钱的中产。在新区和城里这种私校力量很弱的地方办学,校车网遍布主要东南方向2区,却一点也不碰东区1区这种大牌私校遍地的地区。除了Brighton等沿海区,几乎没有去富人区的校车。Glen我不知道能不能算。同时也不忘在国内办学赚钱。


2、对他家的男女平行上课玩在一起这点很有兴趣,从概念上来说结合了单性别和混校的优势。故很想了解其操作方法及教师反馈。


3、对city的elc有点小兴趣。在幼儿园到处满园的当今,有个后备选项还是需要的。city毕竟接送方便。


4、学费不便宜,几乎接近第一第二梯队。

第一印象


学校的草坪挺大,和caufield grammar malvern比的话,门口豪车不多。接待的小朋友还不错礼貌应对,无功无过。接待处老师的态度之类也还不错。参观的人三三兩两,不多。


这次参观了2个tour。Elc和junior school(到4年级为止)。

他家的tour和之前的Caulfield malvern不同,细节上的考虑很周到。如果说C家算是中国旅游团般一个老师一群家长的走马观花,那H家算如奢侈品店般的一对一服务。

先由主管一对一领到其年级的地方,再有老师一对一带领参观介绍。还提供茶水饮料和甜点。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总结他家给我的总的感觉,那就是很有structure。


ElC部分


带领我参观的老师叫Venessa,介绍地很详细。能看出是个很有经验很热爱孩子的老师。一直指给我们看他为学生们制作的教学用具,和学生们讨论的课题。总的来说,很鼓励开放性思维、创造力、实时话题,比如给一个刚从夏威夷度假回来的孩子和其他有兴趣的孩子制作一个关于火山的研究性课题。但另一方面,给我的感觉就是这种随机性,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师的能力。或者说,不可复制性。对于一个有诸多分校的学校来说,或者对于我们这种几年后才能入学的学生来说,如何保持这种统一性,也是一个挑战。


总的来说他家的设施不错,沙坑很大而且有2个。各种教具也很多。对各种认字认物都抓的很紧,读音读书也从小抓起。但是有一点老师提到的引起了我的警觉,他家用flash card教学。


Flash card,中文又称闪卡。 一直是个很有争议的教学用具。它的成功在于教学成果显而易见,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因局限创造思维的缺点让很多人排斥。特别是澳洲这在早期教育提倡很接近自然很随意的地方。


一开始有点不解,但在参观完小学部后我终于理解了。因为他家的教育里Academic是首要任务。


小学部分


老师一上来就指给我看白板上的范文。横竖线都画的好好的,优美的标准体用蓝色和红色的笔在方方框框中按尺寸写好。似曾相识,犹如我小时候写毛笔字或钢筆字时用的米字格。先描红再书写。老师再拿给我看一本学生的作业本,从第一页翻起至末页,能看看出老师精心批改的作业,也能看出学生的进步,从不能在规定尺寸里书写到完全按照要求。不得不说,这一年级娃的字好过我办公室一大半同事了。


老师说,小朋友从小被教育句首字母要大写。每句话末位一定要有句号。还是那么的有structure。

数学部分,有加减,有倍数。作业本上有很多题。也很似曾相识,除了现在的小朋友不用垫复印纸抄题目外。

老师提示,他家的小学教育理念是:


1、不断重复以致让小朋友的暂时记忆变永久记忆。
2、培养小朋友安安静静坐着听讲的专注力。
3、学习为主,体育和艺术课类为辅。他家最近vce这么出色全因为最近的教育改制。


我这才意识到,这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其实和亚洲学校的教育理念很相似,他们所提倡的不就是我小时候所经历过的么? 

对于我们俩这种在大澳村自由散漫惯了的人来说,很难接受再让小朋友再回到那种很自制很守规矩很structure的体制中。但是我们也理解了为什么这个学校很受亚裔的欢迎。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我认为他们是精明的。他们是理解他们的客户的。这印证了我之前看完他们网页的结论。

对于中产来说钱没有富裕到不在乎的地步。在乎付出,就肯定在乎所得。而最显而易见的所得,就是成绩。因为成绩是可以衡量的。Naplan和VCE都是尺子。而人文艺术、体育等相对难很多,牵扯的其他因素也很多,如天赋等。


中产的娃常常被要求找个好工作。有工作才有稳定生活,比如医生。看看新足迹就知道医生是多么的吃香。当医生的首要条件那就需要好分数。那些开公司继承家业的当然不在乎这个。因为成绩是证明给别人看你行,那这个别人是你父母的时候,你怎么都行。各种软素质、领导力、人际关系等对他们更重要些。对更贵族的,会骑马会照顾马也是必要能力吧。

所以成绩优秀,在校家长钱也付的开心,也会吸引更多潜在家长和优秀的学生。看看新足迹多少以分数论学校的,就知道这套是多么吃的开。这是一个正循环,会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这个理念还有哪个学校用过?华人间声望很高的GWSC。如果H家上市的话,我很愿意买他家股票。

回到家后网上查了查,他家的成绩的确很厉害,自称成绩最好的混校是名副其实的。


关于成绩


澳洲的学生一般只经历一个重要的人生考试,就是高考。但是和中国学生不同的是,澳洲在人生道路转弯或掉头给予了很大的空间。因此高考变得很重要却又不是那么的重要。条条大路通罗马也许是最好的诠释。

H校的老师不止一次提过,VCE是结果。但我的经历告诉我VCE其实只是开始。见过很多高分的同学大学读不下去、转学的延迟毕业的,或者直接回国的。如果说高考靠重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聪明的选择加分课程能够取得高分,那么大学之路会很不同。那些靠赚钱给学分的学校不在我说的范围内。

另外,个人意见,除非读医读法,VCE考个95分足够进几乎所有其他课程了。就是学校好点差点问题,然而这点在澳洲职场上并不是很重要。一般的同学最后2年突击下,选课注意点,问题都不大。从幼儿园到10年级前的这些年可以尽情地做些小朋友喜欢的事,尝试不同的体育乐器,体验不同的人生,扩大眼界等等。人生其实并不只有读书。一路走、一路停、一路想、一路摸索着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中最合适的位置。


更多思考


关键字1: 互联网的新一代。
每次我看历史类书的时候,都有一种感叹,为什么现在的人还在犯相同的错误。或许这有点通过结果看问题,但仔细想想,现在和几百年前的古代有多少差别?特别是近50年,我们从硕大的第一代计算机,到386的普及,再到手机的上市,从黑白到彩屏,又有乔大大把电脑和手机结合推出的智能手机iphone。真正实现了诺基亚20年前到广告词:一切尽在“掌”握。从技术上来看,我们经历了古代人几百年都没有的变化,互联网把一切都拉平。人类的沟通,知识的分享,信息的存储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一个在信息技术前沿的工作者,我很荣幸的参与着这一切的演进。但不论是ebay,facebook,还是最近流行的各种穿戴设备,最终还是没有离开最根本的2点:人性和 生存-吃喝拉撒睡。只不过平台换了。购物可以从实体店变到网上,但bully也已经从校园内变到网上。怎么应对bully的本质是不变的。几百年前的各种宫斗,到现代政治的各种腹黑,其实,作为人类,在人性层面上其实什么都没变。古人说:道,技,器。道-道德人性,技-技术谋生的能力;器-使用工具为我所用。对非IT类大众来说,互联网最多也只能算在器中,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作为教育,德育应该一直作为重中之重的,而不是过分纠结于新一代器具。因为邪恶的博士,比善良的平民,杀伤力更大。

曾经我碰到过一个很好的语文老师,虽然当时我并不这么觉得,反而觉得她啰嗦。在她教我的2年中,这4个字重复了至少几万边。触类旁通。虽然大意我是知道的,但真正理解这4个字却在十几年后。万物归宗,触类旁通,任何东西到了最后其实都一样。因为掌握知识的方法都是大同小异的。精通了一样,很容易精通别的。回到我们之前的教育问题,学习的方法的掌握,比学什么更重要。授人以渔。


关键词2: 澳洲学生在全球化的今天 

1. 竞争力是有别人没有的,而不是纠结于比别人好多少。
之前看过一个短片,说当今教育的普及,虽然提升了大众的文化水平,但其实是把每个人变得更平庸。条条框框,犹如流水线上出来的一个个商品。一模一样。老师教,学生学,就如在米字格中写字,在字变的越来越规范时,也失去了写在米字格外的勇气,也忘了当初为什么要用米字格练字。不能免俗的说,创造力和个性是澳洲学生的优势。不但能够think outside the box,也敢于think outside the box。我们作为接触过亚洲及西方2个不同教育体系的人,我们也深知其各自的利弊。怎么扬长避短,打差异化竞争。要避免的重蹈覆辙以前的DVD生产商的事例,那么多家都推出差不多的DVD产品,最后只能打价格战,然后集体死亡。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优势是澳洲教育历来对学生表达沟通上的培养。之前有同学对我选择学校的方式有微词,其实这也是我对老师表达沟通能力的测试。
a。如果说我现在工作中,在高中学到的还在用的就是表达和沟通能力,而不是数学物理化学等等。讲演,和上下级左右同级沟通,让别人做我想让他们做的事。沟通不单单是你单方面的表述,还包括怎么事前研究对方的背景需求,怎么观察对方的反应,怎么商谈妥协,等等。一半是理论另一半是在失败的经历中学习。从小在不停犯错中成长,到了工作中才能更得心应手。
b。现代进入了一个快消时代,特别是现在的中国。马不停蹄,很少人有时间有精力来完整的研究一件事。媒体也符合大众审美的运用各自夸张标题吸引眼球。所以能够懂得在短时间内把自己的观点推销出去,比如在简历中把自己推销出去也是一门优势。
c. 最后一点也许也是很多家长最在乎的,需要沟通的工作1. 很难被外包, 2.工资高。我就不详述了。

2. 不妄自菲薄,机遇与挑战并存。
全球化不是个新名词,在我上学那会已经是个很热门的单词。对于现在的澳洲来说,变成一个贬义词,工业界的离开,裁员的加剧,457加入的竞争。但我想说的是,全球化对优秀的澳洲学生不是坏事是机遇,我大学有很多同学毕业后直接去了英美日中等国,有深造的,有工作,并不比当地人差。在公司里,因为全球化,很容易的转到其他国家工作学习。我曾经问过一个海外背景的GM,你觉得澳洲的员工是不是和美国比起来竞争力更弱一些,毕竟技术最前沿的研发都在美国。在写他的回答前,先说说他的背景。欧洲人,在同一世界500强公司的欧洲美国分部各工作了十几年后外派来澳洲,喜欢上这里后留下了。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居然不同意这个观点。他的说法是,同样招人,来同样面试的人的素质相对更好些,更平均。因为澳洲的大学少,几个大学的基本素质都不错。美国的大学太多太多,很多闻所未闻,好坏也差太多。很多有大学学历的却连高中知识都不懂。 我又问他,美国的那些常青藤呢?他的回答是,他们这种基本都被华尔街,google等大牛直接收走了,没收走的那些对工资要求很高。我猜,也许这也是亚马逊等公司常常在澳洲招去美国的工程师的原因之一吧。机遇和挑战并存,全球化其实没这么可怕。我都不能保证下个五年我还在澳洲。这也是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吧。


最后的最后,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或多个答案。我想说的是,有人说,地球上各种生物其生命的意义在于繁衍。那么什么才是我们最想传承给下一代的? 血脉的传承,文化的传承,知识的传承。让他们能够延续人类这个物种,避免重蹈覆辙并更好的生存下去。这个传承的方式和内容也许就是教育的核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网友发言


 anotherone


作为在haileybury读书的小朋友的家长,我也觉得他们在tour的时候太过于强调academic了,虽然这不是他们的全部主要是现任校长比较注重academic方面的经营,其他艺术人文类的东西tour的时候全都不拿出来说。他们学业上确实有点push,我们那天junior school information session的时候,家长都觉得他们上课进度好快啊。。。。这才prep第二学期。。。。不过小朋友们学起来倒是兴致勃勃的。

其实体育艺术什么的我不担心,私校怎么也差不到哪里去,尝试不同的体育乐器什么的,在这里很小就开始了。


vic对学生的要求是level 5(不好意思,我忘记说的context了,不记得是要求哪个年龄了,但不影响我下面说的),haileybury的要求是level 15! naplan 成绩大家也可以在myschool上看到,看看每个level的人数就知道他们有多push了。 他们info session的时候直言不讳地说,prep结束的时候小孩都要达到year 1的水平,这意味着什么? 第一,他们prep的东西从elc的preprep和reception就开始教了,第二,实际意味着他们的进度比其他学校,至少是其他公校要快上一年。现在elc已经开始phonic了,pre-prep下个学期第三学期都要开始分级阅读了,这个在去年都还是第四学期才开始的,这才pre-prep啊,这个不可能有childcare会这么做吧,所以他们的进度和push程度是越来越厉害,进prep的时候,学过elc的小孩已经比从外面刚进来的学过的东西多了,所以我们那天参观的时候,亚洲家长和老外家长是一样的吃惊,他们prep第二学期phonic所有的都学过了,而且老师出的各种phonic拼读题小朋友们毫无压力且乐在其中,家长们都觉得压力好大,因为这么大的小孩多少都要父母在一旁辅导的,学校给的压力直接就是给父母的压力啊。

其他体育艺术方面的,我不知道其他公校和私校的情况,但这里prep游泳是必修课,音乐也是,二年级要自己选乐器了,去年去过Christmas concert,二年级小朋友的小提琴也能够像模像样的拉整首曲子,也是令我觉得惊讶。

就像冬版说的,谁说私校不注重学习成绩的,他们强调的是“并非只”注重学习成绩 

现在都这么push到底好不好,老实说,我真的也不知道,但在小朋友们都乐在其中的前提下(家长压力大是另外一回事),他们其他该玩的也照样在玩,也没有补习什么的,我倒是也看不到什么不好的地方。


fhjp01


一篇好帖子。加点分是应该的。如果家长都像LZ这样,先认真研究网站,然后实地考察,最后得出结论觉得这个学校是否合适自己家的孩子,那么足迹网上的有些争论可能就会少很多。
最近跟两位私立校长(墨村 Kew所谓的第一档名校)有过短暂的聊天机会。感觉两位校长(跟Ta 们的前任比较)更加强调Academic的成绩了。不仅仅从为了 ATAR的成绩考虑,也不仅仅从招学生的角度去看。Ta 们都认为学生在学校,尤其是高中的最后几年,最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当然具有体育等有天赋的极个别Outstanding人士除外),通过学习知识来掌握学习方法,探索自己的未来方向。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孩子,跟我们原来的思维方式应该是不太一样的了。这一点,作为父母的一定要注意。不要因为我们过去“被教育”的经历而矫枉过正了。
10年前美国的Thomas L. Friedman (曾三次赢得普利策奖)提出世界是平的了时候,许多人(包括本人当时看完他的书之后)都不以为然。虽然本人在过去7~8年中也参与了他所说的“离岸经营”的活动中,也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在跟中国和其他国家自由地沟通, 直到最近跟女儿一起重新阅读他的书,才真正感觉到他所提出的平坦世界这个观念的强大力量。
这些全球化的力量已经极大地影响到了我们在澳洲的生活方式了。无形中也对我们的教育思考提出新的挑战。我们是否能让自己缩小在所谓澳洲教育没有压力的光环下面?最近几年美国人,英国人在思考亚洲的教育方式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要有点中为洋用的概念?反对全盘中化,但是不等于全盘西化是最好的方式。
前一段时间跟一个帮人找工作的中介闲聊,他感慨,现在一个稍微好点的工作,众多的申请者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
再举个例子,20年前,墨村的房子拍卖时的可能购买者除了本地人,那么有可能是从悉尼来的投资者,现在,好学区充满了中国(最近发现欧洲其它地区的)富有的成功人士竞拍者。再过几年,可能是更多印度人。。。。


kingkongfei回复fhjp01


很同意你的看法,谢谢分享心得,这也是开这个贴的目的,吸引更多的不同看法。

我家LD也提出过这一点,1。如果这个学校对于学术的结果的追求会不会也慢慢影响其他私校?如果大部分学校都这么早的提倡幼儿园早教,我们会不会反而把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我很认真的在回家的路上想过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和衡量方式是什么?如果那天我离开了这世界,我希望我孩子能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掌握哪些技能生存下去。


pinksky

open day 的时候也是看了几所不同的私校。每所学校都想展示他们的理念,当然他们都认为自己是最好的,而在此之上尽量做到尽善尽美,否则就不会有竞争力了。
有一所学校说他们认为学习是最重要的,一切都是为学习做准备,其他只是敷衍的提了一下他们还有体育和艺术;还有一所学校也展示了学习的条件是最先进的,不过又提到了艺术,体育和学习有同样的重要性,他们各方面的条件都是最好的,但是要兼顾;还有一所学校也展示了学习条件的优势,又让学生进行才艺表演,感觉上是偏艺术类。当然这些都是表象,到底怎样,还是进去才知道。另外,每个学校招生的人都不同,给你的感觉也不会一样。
在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你只可能按照总体印象去选择一所比较适合孩子的,可是进去之后,也不一定会和你想象的一样,父母也就只能跟着感觉走了,随时自我调整了。


kingkongfei回复pinksky

理念和实施在每个公司都有分歧,很正常。最后能有10%达成就很不错了,还有阿宝收gp7块胎死腹中的这种。但如果校长能坚持自己的理念就很值得尊重。

听人讲理念是一方面,还有影响择校的判断力的有
1。作为家长的第六感
2。对学校第一印象
3。本身对于私校的大致印象

这就像风投听创业者讲演,10分内说服我为什么要投资你,而不是进去看看待一段时间在判断。大家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

我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像面试,一个人是怎样的人,聊个10分钟就有大致轮廓,最后结果往往差不离,面试演员除外。

我们会有落差因为我们在参观之前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领导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第二梯队的私校毕业,他的小学经历没有那么大比重的学习内容和进度。他很享受探索不同乐器体育活动野营的乐趣。但整个学校在高考时和H校的成绩差不多。


冬迹之樱


说私立学校不在乎成绩,那是某些人为了争论把问题简单化了。

私立学校当然重视成绩,从来如此,只不过他们也努力在其他方面争取做得更好更全面,他们不想标榜自己只在乎成绩,而忽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私立学校有资源去请好老师,当然是冲着成绩去的 。


总体来说,h 这十年来非常进取,大约10年前校长是从 monash 大学过来的,后来不在了,但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学校的位置限制了优秀的华裔生源(主要在东区),但是他们很努力扩大在华人圈的影响,10年前我们去的时候,他们宣传的口号是 小班教育,男女平行教育,现在直接说成绩,感觉是在针对华人市场。当然,他们一直努力提高成绩,这几年成绩排名有进步了。

有同学担心他们在乎成绩就压力太大,我觉得不必的,学校多教些,上课管得严格些,回家了,家长不必化很多时间辅导,也不必补习啦。这里的学校再高要求也是有限的,和补习班的要求,那就太小巫了。

我们中学开始的,看中这个学校的一点是,他们允许10年纪的学生开始读VCE, 11年纪可以考2门VCE,这个安排合适于进程走在前面的,力增高分的孩子,分散了12年纪的压力。

还有他们给予能力强的孩子额外的课程学习,8年纪学习 classics and latin。对于我儿子来说,我的感觉是学校课业很少,他当时在家做作业多来自于这额外的科目。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