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彻底改变她的人生轨迹 成为联邦亚太裔委员会主席 | 亚太裔传统月特别策划

2016年05月25日 美国中文网


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在华尔街工作数年,因9/11事件而改变人生轨迹,她在美国生活25年,近一半的时间都在为联邦政府工作。她从司法部做起,如今已经是美国联邦政府亚太裔委员会主席。她是Grace Spence,中文名字叫李红,她是一个已经实现美国梦的华裔,如今正在帮助更多亚太裔实现美国梦。
9/11意外改变人生轨迹
如果不是9/11,李红可能不会考虑加入美国国籍,至少入籍时间可能会延后。9/11事件爆发当日,在华尔街工作的她原本应该出现在世贸大厦的会议室,但因为种种原因幸运躲过此劫。像成千上万在美华人一样,李红的人生轨迹也因9/11事件而有了巨大的变化,然而跟绝大多数人不同的是,9/11事件对李红最大的影响是促使她决定加入美国国籍,正式成为美国公民。
“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和女儿第一时间跑去献血点,那里排起了长队,但大多数人都没有献血成功,因为几乎没什么人被救出来。”面对美国中文网记者崔菡的镜头,李红回忆起那段时间所经历的一切,依然难以平静。在9/11事件爆发后的好多天,李红上班途中总是揪着心。那时,在离她办公室仅五个街的地方有个消防站,这个消防站是离世贸大厦最近的消防站,它的门口每天都会贴出新告示,宣布有消防员因公殉职,“到最后,几乎整个消防队都牺牲了”
“当时我就深受触动,心想我能为此做些什么呢?”李红告诉记者说,她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入美国国籍,因为她感受到作为“外来人”,她与这个社会已经彼此接纳、互相包容,而且还在互相帮持。“一个自由国家,能够建立个人成功机制,并通过个人成功来促进集体进步,”在李红看来,这是包括她自己在内的数以千万计的亚太裔愿意从三十多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来到美国、留在美国的最主要原因。
离开华尔街 投身政府工作
决定加入美国国籍后,受9/11事件影响,李红离开了华尔街,进入联邦政府部门工作。在十二年的打拼后,她目前在联邦政府亚太裔委员会担任主席一职。联邦政府亚太裔委员会(FAPAC)是全美最大的亚太裔非盈利组织之一,至今已经成立超过30年。在这个历史还算悠久的组织内,每年都有一件大事要操持——亚太裔传统月。
亚太裔传统月
在美国,5月是亚太裔传统月(Asian-Pacific American Heritage Month)。这个用来赞扬亚太裔对美国社会贡献的节日设立最早可以追溯到1977年。当年国会参众两院分别通过了法案,规定5月的最初10天为“亚太周”。次年,卡特总统签字正式生效。到了1990年,老布什总统将亚太周延长为亚太月。
卡特总统签署设立
老布什总统延长
李红向美国中文网介绍称,选择5月为亚太月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日本的第一批移民于1843年的5月7日首次到达美国;二是横贯美国东西的大陆铁路于1869年5月10日庆祝完工,而修建大陆铁路的主力则是中国移民。这两件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事件都发生在5月份,因此,每年的5月份就成了美国社会集中表彰亚太裔贡献,促进多元文化共荣的时间。
华工是大陆铁路修建的主力军
亚太裔传统月三大主题
过去十年,联邦政府亚太裔委员会每年都会为亚太裔传统月设定主题,用以反映亚太裔在美现状、体现所存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今年,李红和她的团队为亚太裔传统月设定的主题是:Work Together(携手并进)、Embrace Differencies(拥抱不同)、Build Legacies(建立遗产)李红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向美国中文网对上述主题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
1
携手并进
首先,携手并进。正像李红自己在9/11事件中所受所感一样,包括亚太裔在内的美国各族裔的和谐共处,是促进整个社会进步的基石。过去25年在美生活的经历,让李红感受到了美国社会在消除种族歧视与偏见方面所作的努力,也亲眼看到了这方面的诸多改善,但“还是不够”。所以,“大家要携起手来,一同走、共同做”
2
拥抱不同
其次,拥抱不同。这是李红最想在今年的亚太裔传统月中强调的主题。亚太裔的“不同”一方面是与生俱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美国社会对于亚太裔族群的了解还流于固化的刻板印象,这使得亚太裔在美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这既需要亚太裔自身勇于突破传统认识上的桎梏,也需要美国社会加深对于亚太裔族群的了解,在拥抱不同的基础上携手并进。
3
建立遗产
最后,建立遗产。从第一批日本人移民美国算起,亚太裔在美国的历史接近200年,在这段悠久的历史中,亚太裔为美国社会所做贡献不容忽视,但与此同时,亚太裔也曾在长时间内遭受不公。亚太裔目前已经成为美国社会的中流砥柱,在诸多方面都显示出卓越的品质与显著的优势,应该在历史贡献基础之上继续为美国社会创建更多遗产。

作为服务亚太族群的传媒集团,美国中文网也将与联邦政府亚太裔委员会一同,共促亚太裔繁荣与发展,并推出亚太裔传统月特别节目,敬请关注。让我们一起携手并进、拥抱不同、建立遗产!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微信号: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


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