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不凡】杨绛笔下的文革十年 这些谜你能解开吗?

2016年05月27日 美国中文网


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中国百年罕见的才女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时写下这本书《走到人生边儿上》,序言里写道:

2005年1月6日,我由医院出院,回三里 河寓所。我是从医院前门出来的。如果由后门太平间出来,我就是‘回家’了。

▲对她来说,失去了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的家,早已不是家。而今天,她是真的回家了。


大家都知道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走到人生边儿上》,但有一本书比较少人知道,叫《干校六记》,今天想跟您分享。 我几年前在曼哈顿华埠的新华书局淘到这本书,初读很浅显,再仔细咀嚼却总能体会出不同的味道。

▲杨绛著作《干校六记》

杨绛和钱钟书在十年浩劫中没少经历磨难,光亲人就失去好几 位。但在《干校六记》里,她没有讲一句那段时期的惊心动魄鸡飞狗跳,反而是用很琐碎的生活小事、很风趣的文笔,勾勒出了那个大时代的哀伤。

杨绛与丈夫钱钟书昔日照片

比如《干校六记》中有一章叫《“小趋”记情》,小趋是一只很可爱的、走路一滚一滚的小黄狗,被干校里的知识分子们捡回来,连喂一口吃剩的白面馒头都会被骂 “政治不正确”,所以小趋只能吃点剩白薯,或者去偷粪吃。钱钟书每次来看杨绛,都会给小趋带来吃剩的骨头、臭鸡蛋,所以这小狗和钱先生特别亲,每次大老远 看到钱先生,它就又蹦又跳又打滚地欢迎。杨绛就打趣地说,默存(也就是钱钟书)大概一辈子也没受到这么热烈的欢迎。渐渐地,夫妇俩和小趋相互陪伴,竟有种相依为命的感觉,但是在别人面前,杨绛却只能对小狗很冷淡,从不爱抚它。为什么呢?因为怕被人举报这是资产阶级太太小姐作风。

我们搬家那天,乱哄哄的。谁也没看见小趋,大概它找伴儿游玩去了。我们搬到明港后,有人到“中心点”去料理些未了的事,回来转述那边人的话:“你们的小狗不肯吃食,来回来回的跑,又跑又叫,满处寻找。”小趋找我吗?找默存吗?找我们连里所有关心它的人吗?我们有些人懊悔没学别连的样,干脆违反纪律,带了狗到明港。可是带到明港的狗,终究都赶走了。


默存和我想起小趋,常说:“小趋不知怎样了?”


默存说:“也许已经给人吃掉,早变成一堆大粪了。”


我说:“给人吃了也罢。也许变成一只老母狗,拣些粪吃过日子,还要养活一窝又一窝的小狗……”

▲《“小趋”记情》文末杨绛这样写道

这就是文章从未点出的核心, 我们现在看来人和宠物之间再正常不过的感情,在那个年代却不得不被压抑;当人和人之间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人和狗之间的感情反而倒显得更加真挚。杨绛先生写得云淡风轻,却让人时而嘴角上扬,时而又悲从中来。

▲杨绛与丈夫钱钟书昔日照片

人生在世一个很大的本事就是,像贝壳一样把沙子吞进去,咀嚼消化,最终幻化成一颗颗明亮圆润的珍珠。杨绛先生就有这样的本事。即使身处逆境,杨绛也从未失去她的幽默感和同情心,始终以她锐利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去观察、回报被颠倒的现实生活。

杨绛与丈夫钱钟书昔日照片

挨批斗的时候,她被剃了阴阳头,这是奇耻大辱啊,她反而开玩笑地说,小时候总羡慕弟弟剃光头,洗脸也可以把头一块儿洗了,这回我至少也剃了半个光头,第二天早晨她戴着连夜自制的假发照常出门买菜去了;要戴着高帽弯腰90度,一弯就是几个小时,她发现,把高帽往前 戴扣在眼睛上,自然形成低头状可以省不少劲儿,还把这些秘诀分享给曾经欺负过她的同事们。


在杨绛先生看来,那些苦难就像是大片乌云,而一同经历浩劫的人们,在摧残和折磨之中暴露出人性的弱点,却也因为人们互相加深了解而滋生出那么点同情和友爱。就像她说的,

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蓄着光和热的金边。

人性不会泯灭,乌云也不会永远占领天空。杨绛先生走了,但她在人世间留下的余温,会久久不散。


▲杨绛晚年照片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微信号: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



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