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的梦想 -在这里启航!英国创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2016年05月30日 英伦大叔


本文作者: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记者 魏城 


谁也没有想到,一个看似并不那么“高、大、上”的代购物流服务平台,竟然摘取了最近半年来媒体广为报道的第三届英国创业与投资大赛的桂冠。


这个由英中企业家协会和新华网联合主办的创投大赛,到今年已经是第三届了,报名参赛的团队很多。据比赛的承办方英国酷锐传媒介绍,今年的参赛团队来自中国、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多个国家,本次大赛历时半年,在中英两个赛区吸引了数百个优秀项目参赛,角逐非常激烈,最后,在5月27日的总决赛中,共有8个实力创业项目角逐,分别是在英国赛区半决赛中胜出的5强和中国赛区决出的3强,领域涉及新能源、医疗、水污染检测、物流、线上数据分析、健康预警机器人、境外消费等。


角逐的结果终于在5月27日揭晓了。出乎意料,如此高调、高技术、高竞争的“三高”创投大赛,摘取桂冠的却是一个看上去有些“低、粗、土”的项目——名为“Dolphin London(海豚伦敦)”的英中跨境电商交易平台,用句大白话,就是为英国华人社区的“代购妈妈”们提供物流服务的平台。


不过,海豚伦敦团队的四个人,都是曾经留学英国的中国年轻人,他们现场演示的语言也非常优雅、非常专业、非常精准:至少,他们没用“代购妈妈”,而是用了“国际买手”。


总决赛进行期间,他们并不被看好。活动承办方的一位负责人曾经私下告诉我,获得冠军的创业项目,很有可能是来自马来西亚的Waterscope的水质检测全新技术。


决赛结果揭晓之前、会场休息期间,我采访了评委之一、伦敦南岸大学的高级讲师James Barnham,他却非常看好海豚伦敦团队,我问理由,他说:“海豚伦敦已经经营了八个月,有固定的营收,也已经开始盈利,相比之下,其它的参赛项目则多为未经过商业实践的创业概念。”


果然,总决赛结果如这位评委预测,第一名的桂冠,被海豚伦敦摘走。



图为海豚伦敦团队正在第三届英国创投大赛总决赛现场,左三为王韬,左二为黄荐裔


决赛结果公布后,我采访了海豚伦敦的两个创始人:王韬和黄荐裔。


两人都是来自中国的80后,王韬今年31岁,曾经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留学,主修网络技术开发,后来又在中国工作了三年,参与设计、启动过三个不同类型的电子商务平台;黄荐裔今年27岁,是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硕士,曾在英国本地从事商业开发三年。


谈到两人合作开发这个平台的初衷,他们说,创业前,他们接触过许多“代购妈妈”,了解到她们在为中国国内亲友代购过程中遇到的许多“痛点”:如销售时间过长、丢包等,许多“代购妈妈”因自己处理找货、拍照、购买、包装、托运等费时费力的事情,而影响了带孩子、做饭等家务事,引发了家庭不和……他们因此产生了一个想法:何不让“代购妈妈”们专注与国内亲友的沟通,而把采购、清关、运输等事宜交给他们来承办?

于是,王韬便与黄荐裔合作,创立了专为“代购妈妈”们提供物流服务的海豚伦敦。


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特点,则是他们那种“一步一个脚印”的谨慎、踏实的商业风格。这体现在他们对我的几个提问的回答上。


首先,银行贷款。王韬说,创业之初,他们仅仅向银行借了1.5万英镑,后来还了1.1万英镑,“如果银行不催,我们也不急着还剩下的4千镑。”他笑着说。

其次,风投索求。黄荐裔说,尽管他们已经开始盈利,但当一位评委问他需要多少风投时,“我们并没有狮子大张口,一下子索要很多钱,我当时说,我们只要6.5万英镑。”


第三,客户人数。王韬和黄荐裔介绍,创业之初,他们并没有做太多的市场推广和广告,客户的吸引基本上靠口口相传,到目前为止,他们的固定客户,也就是全职做代购的妈妈们,也就略微超过300人,“因为在我们这个行业,如果想让客户有良好的服务体验,一个客服人员所服务的客户,最好不要超过100人,”即使这次夺得了大赛冠军,即使他们如愿拿到了风投,他们也不打算马上大幅增加客户人数,而是想稳扎稳打,更好地服务已有的客户。


王韬是浙江人,黄荐裔是广东人,他们原来在中国时互不认识,后来来英国留学,也不在一个大学就读,谈到他们之间的结识,两人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完全是被这个创业项目联系在一起的,是被Peter Liu牵线搭桥认识的。”


Peter Liu就是该创投大赛的发起人之一、英中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英国彼得森律师行创始人刘鹏。采访完王韬和黄荐裔,我又找到了刘鹏,刘鹏承认,是他把王韬和黄荐裔“撮合”起来的。谈到海豚伦敦获得大赛冠军,刘鹏说,他并不感到奇怪,因为海豚伦敦已经经营了八个月,已经有现金流,而且扎扎实实,不浮夸,相比起有的参赛者提出需要4亿英镑风投,王韬和黄荐裔的6.5万英镑风投索求显然更给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有个创业者宣称自己未来能挣100万,另外一个创业者说自己现在已经挣了1万,那么,我觉得,风险投资家们更愿意挑选后者。”


刘鹏说,目前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如果年轻人想创业,都不缺钱,不仅有很多政府扶持创业的基金,也有很多风投资金,现在缺的是好的创业项目。

刘鹏的话,得到了下午举行的首届中英创投峰会上一位来自中国的发言者的证实:


曾先后在阿里巴巴、雅虎中国、搜狗和360奇虎等知名互联网公司担任管理职务的创致资本创始合伙人毛新在演讲时介绍说,中国的风投在2013年-2014年进入狂热状态,各大风投基金都在抢项目,大幅推高了对许多创业项目的估值,也导致了创业者的浮躁。


为了说明当时那种“狂热”,毛新举了一个例子:有个创业者前去一家风投公司谈项目,楼下被另外一家风投公司的人堵住了,说如果你在楼上被拒了,就来找我,我在楼下等着你,我给你投钱。


但毛新说,这种情况到到2015年出现了回落,因为前期的狂热造成了某些行业的饱和,另外,某些行业巨头的合并也压缩了小型创业公司的发展空间,因为巨头合并,小的公司就失去了投资价值。现在中国是整体缺乏投资热点和投资机会,老的领域已经饱和,新的公司不再有机会。


而英国现在仍然有小公司、新公司的机会,所以,一些中国风投公司就借着这次创投大赛的机会,来到英国物色值得投资的创业项目。根据这次大赛主办者所提供的材料,随着中英关系进入“黄金时代”,“到英国创业去”,“把idea带到英国来”,正成为一些中国青年创业、一些中国风投公司投资的新思路、新潮流。


4月7日,当本届创投大赛在位于伦敦金融城的中国银行伦敦分行总部拉开序幕时,中国驻英大使馆商务公参金旭曾经对在座的100多位来宾说过一段非常励志的话:“你们看到窗外的那些办公楼了吗?这都是为你们准备的。我非常相信,几年后,你们中间一定会有人从这里走出去,从这个大赛走出去。”



也许,王韬和黄荐裔就是“从这个大赛走出去”的新一代创业家的成员,但至少目前,他们并不打算把公司的办公地点搬到伦敦金融城去。


我还记得,当我询问目前海豚伦敦的规模以及未来他们打算如何利用风投时,王韬目光坦率、真诚地回答说:“我们目前的全职员工只有三个半人,加上兼职的仓管、司机,也不超过十个人,我们不分谁是管理层、谁是员工,我和黄荐裔也亲自开车、亲自搬货。如果我们拿到风投,我们也不会乱花钱,我们也不打算过快、过猛地扩张。”


黄荐裔补充说:“我们仍然会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关于公司为什么以“海豚”命名,王韬的回答也很实在:“海豚给人的印象,一是友好,二是智慧,而我们恰恰想为客户提供友好、智慧的解决方案,所以就选了这个名字。”但我心中对此却有另外一番解读:海豚虽然心系蓝天,但仍然身游大海。


海豚显然并不缺乏梦想,否则他们就不会时时跃出水面了;但海豚也深知他们的家园和舞台是大海,而非蓝天,所以,每次跃出水面后,他们还是会扎入大海……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