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华盛顿中国城百年兴衰

2016年05月26日 美国中文网


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天,当你走在华盛顿中国城的街道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中西结合的微妙景象。伫立在7街交H街的中国城牌楼,做工精致,恢弘气派,俯瞰这中国城昼夜不息的车水马龙。放眼望去,四处的西式餐馆挂着蹩脚的中文翻译招牌,穿梭马路行色匆匆的各色人群里,你很难再找到华人的面孔。


(西式化的华盛顿中国城)




中国城的蹩脚翻译

华裔面孔

已然消失



有着过百年历史的华盛顿中国城,随着时代变迁,演变成为了现在的模样。有人皱眉,认为如今的中国城正在衰落,不中不西不伦不类;有人欣喜,说这为中国城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商机。本期中国城专题,让我们来听听社区新老华侨眼中的华盛顿中国城。

曾经的华人生活中心
1930年之前,华盛顿中国城居住的主要是德国人,为开放东边的联邦金三角(federal triangle),建造政府大厦,将原来居住在那里的大批华人搬到现在7街至9街之间的中国城。
 
此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搬入中国城,在这里开设餐馆和商铺,中国城逐渐壮大。随着七十年代中美关系的回暖,美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也愈发浓厚,许多华人餐馆在中国城的生意非常红火。

现任美京中华会所主席张和成,于1973年搬来中国城,回忆起7、80年代中国城的景象,书局、茶馆、酒楼、超市,应有尽有,买报纸、买菜、吃饭、工作、生活全在中国城,周末时,街道上面更是挤得水泄不通,是当年华人最繁华的生活中心。
珍贵的中国城老照片
中国城牌楼 见证中美友谊
1984年5月,华盛顿和北京结为友好城市,作为礼物馈赠,北京市政府在7街和H街的交界点,耗资百万美金,建造了一座富有中国特色的牌楼,名为“友谊牌楼”。如今它已成为华埠的代表和象征。牌匾上“中国城”三字,出自著名书法家吴作人之手。

在牌楼建筑师刘熙的办公室里,还保存着当年的设计图纸。

刘熙说,这张画是牌楼最早的构想,原来牌楼中间的两截木柱是连接地面的,但是由于车流过多,出于安全考量就缩短了,因此这个牌楼的重心比例跟其他牌楼不一样,将中国传统建筑方式和西方建筑巧妙融合。

“友谊牌楼”为明清牌楼,比唐汉朝牌楼要复杂精致。牌楼上面的黄色代表皇帝,绿色代表官方,蓝色代表纪念,黑色代表平民,龙凤代表帝皇象征,琉璃瓦都是在北京制造,整个牌楼斗拱式结构是中国特色的,不需要一颗钉子,以交叉形式支撑固定,而在当时美国工程师对此一窍不通。牌楼两端的柱子为汉白玉材料,为了加强牌楼的稳定度,特意打了很深的地基,以固定牌楼不被大风吹倒。为了加深牌楼的彩色,牌楼上面还贴了五磅的金条,甚至比许多中国的牌楼还要精美,堪称经典。

刘熙说,当时中国人在美国受到歧视和欺负,他希望能够通过建造中国城让中国人以群居的形式团结起来。如今,这个牌楼成为了华盛顿的游客景点之一,临近地铁站,不仅仅是一处牌楼,还给中国城周边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中国城的另一地标华乐大厦
而刘熙另一个引以为荣的作品,则是华乐大厦。

第一任华盛顿市长给中国城划出了一块地建造低收入住宅,也就是现在的华乐大厦,让被迫迁移的贫穷的华人民众住在里面。
 
刘熙说,当时他们决定为中国人建造一个地标,设计出一栋中国式的建筑。1980年,华乐大厦项目设计完成。由于建筑时间很短,因此建造难度非常大,对图纸细节的设计要求一丝不苟。


刘熙介绍,华乐大厦的阳台上面的雕花石柱,是北京市金水桥的细节,阳台墙面为红色,可突出白色石柱。而节省时间和成本,华乐大厦全楼都在工厂预制的,连里面的厕所、冰箱都全部做好,一个一个吊上去的。153个单元,从第一层到第十层,仅花了22天盖完。在华乐大厦里面有一个会议厅,为了能让华裔民众有宽敞的地方举办活动,刘熙向政府争取了一个更大的社区活动厅,因此变成了现在的四倍大小。

Verizon Center的进驻  中国城命运的转折点
1997年,MCI体育中心的建立,成为了政府对中国城的最大一笔投资,同时也改变了中国城的命运。MCI在2006年后更名为Verizon Center,NBA球队华盛顿奇才队的主场体育馆,给中国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人气。它还是美国各大体育中心中唯一有中文招牌的,在面向中国城的三面都有“体育中心”四个大字。

但随之而来的便是地价的飞速上涨和西方品牌的进驻,中国城里开设了很多西式酒吧、餐厅,每次有球赛的时候,几万人涌入中国城,人都挤得满满的。而同时,中国店越来越少,中国城的面貌开始改变。



华裔商家租户所剩无几  挣扎留守中国城
1991年中国城的39家中餐馆及商铺中,现在只有7家屹立不倒。张和成说,坚持留下经营的几家中餐馆,大多属于老牌华人会馆早年买下的物业,以较低的租金出租给华人商家,才得以保留。

餐馆主高先生说,开发商出了很多倍的价格,诱使华人业主高价出售他们的物业,如果一次谈不拢,他们会派人不断加价,从500万,加到600万,再加到700万,这相比此前十倍的价格,让很多华人业主动心。越来越多的华人把他们的房屋卖出,餐馆商铺无法继续维持续租,也只好逐渐搬走。

尽管如此,所剩无几的华人商家依然面临着开发商驱逐的压力。目前,开发商在中国城陆续开建几家大型酒店和写字楼,甚至打算改造一些街道。几家餐馆主联合在一起,在社区会议中抗争,希望政府在规划中给他们保留一些运货的街道出口,否则连进货都成问题。
受到地价上涨冲击的不仅仅有商家,还有如今仍生活在华埠的居民。华埠的华裔人口从最多时候的3000多逐步减少到只有300左右,他们大多是已经退休的老人,居住在华埠周边的廉租公寓里,每月支付一百多美元的房租,华乐大厦就是其中最主要的公寓。
居住在华乐大厦的租户说,他们买菜不是很方便,一个月一次,要等公寓统一租车,带着楼里的老人们坐车去40分钟以外的超市买菜。
 
但同为低收入公寓的“博物馆广场”(Museum Square)内,居民的命运则更加坎坷,甚至面临着被迫搬迁的危险。大约两年前,居民们收到拆迁通知。开发商准备在原地建新的项目。居民们愤怒地将开发商告上了法庭,但何去何从至今依然没有定论。
中国城中国味不再? 社区侨团坚守华人的精神家园
张和成说,如今走在中国城的街道上,街头巷尾,依稀能回忆起当年的痕迹。每一间店铺,他都几乎能够叫得出它曾经的名字。张和成介绍说,牌楼旁边的红色建筑,曾是当年的东方书局,里面不仅卖书籍,还卖各种精品古董,如今改成了Walgreen药店。而相隔一个门口的Panera Bread,曾经叫做“中国茶苑“,一个经营了几十年著名餐厅。
尽管中国城已改头换面,但是以美京中华文会馆带头的多个华人社区侨团,却依然坚守着中华文化,不仅仅保留了华乐大厦,还守护了华人的精神家园。
早年,美京中华文会馆买下了华乐大厦的产权,秉承宗旨,确保其低收入政府楼的性质,才使华乐大厦没有被开发商买收购。张和成说,无论开发商怎么打主意,都要保住华乐大厦,保存中国城华人老者们最后一栋低收入公寓楼。
 
他说,虽然很多餐馆和商铺已不存在了,可是中华文化还在、牌楼还在、活动还在,所有的会所侨社都还在这里,现在街道上人来人往,外来的经济流入,也是一种繁荣。这个改变是没办法避免的,只能慢慢适应,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维持了中国文化,举办游行、为华人老者提供服务,我们没有变,这里还是中国城。
新中国城马里兰崛起  延续传承中华文化
随着中国城居民不断向外迁出,从2000年左右开始,与华盛顿特区相邻的马里兰州,由于其地理位置近、政府工作岗位多、学区环境好等原因,逐渐成为了新一代华侨聚居的新中国城,而新一代华侨对于“中国城”,也有了新的定义。
 
华盛顿大专联合会前会长杨竹俢于2001年搬到马里兰州,当时华人搬往马里兰的趋势才刚刚开始,马里兰还只有两家小型中国超市。随着华人数量越来越多,数家大型连锁中国超市纷纷进驻,各种便民设施也陆续建立起来。

在他看来,许多人可能认为,一定要有牌楼或者中国传统建筑,才可称为中国城。但其实对于新一代华裔移民来说,以商店、超市为中心的华人聚集地区,就是他心中对于“中国城”的定义。



(图片由华盛顿同乡会联合会提供)

华盛顿同乡会联合会会长冯宁平则表示,华盛顿中国城曾是最早时期华人集中的地点,为华人来到美国提供了方便,也传播弘扬了中华文化,很多人对于华盛顿中国城的衰落感到失落和遗憾。但如今,随着时代发展的趋势,更多的学生、知识界人士来到华盛顿地区,境况与当年已大不相同,如今许多华人落脚在马里兰,形成了新的中国城。他认为,纵使有失落和遗憾,但是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老中国城已实现了它的价值,新中国城正把中华文化的传承延续下去。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微信号: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


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