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丨女大不中留,儿大不由娘

2016年05月19日 侨居AU




来源: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刘墉:自己去成长,自己去成功





六月二十五号,吃完中饭,我照例躺在沙发上看报,一边用眼角余光注意大门,好迎接放学回家的女儿。但是突然心头一震,今天不用等女儿了,因为前天我已经把她送进离家三百多里的集中营。


那不是真的集中营,而是有六十年历史的“草山音乐夏令营”。每年暑假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在那儿接受魔鬼训练;世界顶尖大师伊萨帕曼、马友友、林昭亮和简明彦都是那里出来的。


音乐营占地二百多英亩,其中散布着由马厩改装成的一栋栋宿舍。屋顶是铁皮的,由于马厩原本不高,硬改成了两层,所以伸手就能摸到天花板;加上窗子小得出奇,房间又只容转身,可想而知,夏天大太阳一晒,会有多热。更可怕的是营里的规矩———


早上七点舍监就会像“狱卒”般一间间敲门,不到学生开门出来不停止。七点半得走到几百英尺外的餐厅吃饭;八点半必须准时回到自己的小房间开始练琴。


舍监整天在走廊里巡查,哪一间没有传出琴声就敲门警告;再不动,则“记点”;只要被记两点,周末就禁足。


我实在搞不懂,我那娇生惯养、自以为是小公主的女儿,为什么非进去不可。


入营之前,我一次又一次问她,是不是算了?暑假在家多舒服,何必去受苦,整整七个礼拜不能回家,平常不准家人探视,电话不通,连电脑都不准带,想家都没法说,多可怜哪!


女儿却想都没想,就一扭头:“我要去!”


入营的那天,摄氏三十五度,我偷偷溜进她的房间瞄一眼,就热得满身大汗;出来后,我又问她是不是回家算了,她还是扭头说:“不回家。”


离开的时候,女儿正排队交体检表格,直挥手叫我们走。我偷偷看她有没有哭,她居然眼眶都没红,还直说好兴奋。


上了车,慢慢驶离校园,我一直回头,但是那个号称舍不得爸爸妈妈的宝贝女儿,居然始终背对着我们。



在美国其实有很多这样的“集中营”,有音乐的、体育的,也有文学的、科学的。偏偏“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就有那么多年轻人,想尽办法进去接受虐待。


从女儿入营这件事,我常想“女大不中留”,也“儿大不中留”,当年儿子入哈佛,送他去,我走的时候直掉眼泪,他不是也没“目送”我离开吗?


他们那么无情,是因为离开父母兴奋,还是因为眼前有太多要面对的挑战,“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


如同我当年,把家一搁,只身来了美国;在机场,连学生都哭,我却没掉眼泪,因为前面的苦难是我要独自承担的。他们还留在家里,过平静的生活,我却成了漂泊者。


但是为什么每个年轻人都要漂泊,都梦想做异乡人,都觉得孤危是一种酷,这是不是一种天生的冲力?


是这冲力,使人类的祖先能由最早的非洲走出来,走到全世界,甚至登上月球,相信有一天会到达火星。


也是这冲力,使一个个王子和公主走出父母的城堡,不理会父母的呼喊,硬是跳上马,绝尘而去。


我常想:父母要留,孩子要走;父母要为他们做主,他们偏偏不听。这表示他们有年轻人的想法,还是该称为反叛?


一个乖乖牌,父母说什么是什么,好好走大人铺好的路,接家里的事业,做个“孝”而且“顺”的孩子,是不是就好?


我也常想:如果我是比尔·盖茨的爸爸,知道儿女居然大二要从哈佛辍学,我会不会支持他?如果我是李安的父亲,知道儿子居然要去搞电影,我又会不会阻止?如果我阻止了,还会不会有今天的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和大导演李安?


是不是因为孩子年轻,我们就应该让他走出去,找他所想找的,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而不是没等他找,就把盖子打开说:“来!这就是你要找的东西。”


儿子小时候,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扮演强权,什么都帮他安排好。但是经过了这么多年,看了美国的“自由经济”与民主精神,我发觉每个人都有他的特质、他的优点,以及他走出去自己闯天下、自己去受苦的本能。


最好的教育是让他们这些长处获得充分的发挥。


这两天,每次走过女儿的房间,看到她的公主床,我都想掉眼泪。但我知道自己两斤半的胳臂,已经留不住她人生千万里的行程。




版权声明


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侨居澳洲公共号平台
澳洲热门新闻 | 政府政策更新 | 社区消息 | 分享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广告、商业合作请微信zhenyan1999

意见反馈请微信ssi2014

投稿请微信:cgao2013

微信号:immisy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