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教娃中文多年经验总结

2016年05月22日 澳洲新足迹中文网站


对于澳洲华人来说 ,下一代的中文教育是一个所有人都会面临的问题。新足迹网友春来草自青分享自己多年在家教孩子学中文的方法与心得体会。


2010年记录


我住的地方离中文学校不近,而且我想语言的学习重在细水长流,每天都学一点点,效果要好过每周跑路两小时、学习两小时的方式,就决定自己在家教了。

父母教中文的好处是: 
1 节省时间,跑路的时间足够在家上一节课或做一次练习了;  
2 一对一的辅导可以针对孩子的特点  
3 可以有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父母教中文的制约是:
1 父母需要持之以恒,若父母偷懒或太忙,教学就会中断
2 如果亲子关系不好,教学就会受很大影响。
3 父母需要花点时间研究怎么教课,像老师一样做些准备工作才好。

两年下来,我现在觉得,父母如果想自己辅导孩子中文,绝对是可行的,但一定要注意方法,最重要的一条是:态度


态度问题


先说对中文的态度。孩子迟早会问:我在澳洲为什么还要学中文?


父母想让孩子学中文,既有实用的因素,也有感情的因素。而对于小孩子而言,学习语言的真正动力不会来自——会中文以后工作上有优势(他会想我以后不去中国工作不就得了)、我是中国人就一定要懂中国的语言(他会想我现在是澳洲人)、会中文才好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有深入交流(他决定想不到长辈会听不懂他说话)。所以,父母说的这些理由,虽然可能说服孩子,却不足以成为孩子持续学习的动力。


那么学习语言的动力来自哪里呢?应该来自这门语言本身的魅力。如果你把中文的魅力介绍给孩子,孩子自会被吸引。当孩子感受到中文的作品中有那么多他想看、想读的东西时,他会愿意去学这门语言的。


所以父母不要仅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中文,中文就像我们的一个亲人,我们现在要把这个亲人介绍给孩子,让他们成为好朋友,而不是强加给孩子,朋友关系没法强加的。


再说对孩子的态度。 你刚才还是父母,现在又要扮演教师,不同身份的你对孩子应该有不同的态度吗?  孩子可能不习惯,自己也不习惯教师的身份。

我觉得父母自然的态度就好,不要板起脸来,立起规矩,搞得不像同一个人。将平日良好的亲子关系带入学习,而不要让学习破坏了亲子关系。 在学中文时,孩子做得好时要鼓励赞扬,做得不好只需要提醒,而不要批评惩罚。让学习成为一个父母非常体谅孩子、帮助和鼓励孩子的时刻。这样,虽然学习中有困难,但情感上不会有挫折。


学中文的年龄


前面说了要让孩子被中文语言本身的魅力吸引,那哪些中文会吸引孩子呢?回答是适合孩子的中文读物。这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兴趣和中文水平来定。

如果孩子是幼儿园年龄,那么适合指读绘本、儿歌,父母给孩子念一些中文故事。


这时应该是发展感官的时候,多说话发展语言能力。要是孩子对字有特别兴趣,认一认也好,如果没兴趣,不必在这个年龄花很多功夫认字。我觉得接触文字在3到五六岁开始都不晚。平时保持着跟文字的接触,读绘本时指读,观察到孩子到了文字敏感期的时候再开始学。


很多幼儿都有自己喜欢反复看的书,指读多次,孩子就“认得”那些字了,当然可能在别处看到这些字还是不认识,但对于四五岁左右的孩子,熟悉一些汉字已经足够了。


我们入门之前其实就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就是看到标牌标签上文字就指着念出来。后来读绘本,更是特意清楚地指读文字。真正开始学的时候,先学一些字以后,再学的拼音,查字典是个辅助的技巧,没有特别学,积累的字更多一点后顺便讲了部首和查字典,不难学会。认字和阅读是同时进行或交互进行的,认一些字,然后读一点文章,然后再认字,再阅读。


小学一二年级,适合读歌谣、拼音注音的故事、与父母共读故事(免得生字多时阅读的挫折感强)。内容有趣文字简单的故事最适合,比如孙幼军的《小猪西里呼噜》

二三年级的孩子喜欢情节复杂些的故事了,可以读少儿版的西游记、三国等等,如果中文水平读这些困难,可以选有拼音注音的版本,或者父母陪读,故事会吸引孩子读下去。

选择中文教材


我用课本作为识字、做语文练习的底本,但把阅读当做真正的语文训练。我觉得语文要包括文字、文学、文化这三个方面,国内的课本知识性、系统性比较好,但文学性差,文化内涵也不够,这些要靠阅读来弥补。在阅读中,我不要求孩子记住多少字,除非是那些一遍遍反复出现的字(比如名字),在阅读中我更注重她能流畅地阅读、正确地断句、理解意思,还有最重要的是被阅读的内容吸引打动,这才是阅读的乐趣和意义所在。


我带来国内的课本教。人教社的课本内容真是枯燥得很,假就一个字。我也觉得学这种枯燥无趣、假大空的东西很无味。我尝试过自己选教材,可是这样做工作量很大,因为除了选文章,还需要自己出相应的练习题,找出重点讲的字词、语法重点。

这学期我把课本拿给女儿,问她愿意学课本,还是拿一本中文故事当课本。她说,课本里有些课文她喜欢,有些不喜欢。我就让她用了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把课本整个翻一遍,选出她不喜欢的课文,学的时候跳过去。最后她挑出了五六篇不喜欢的课文,其它的她就都喜欢了!


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这类,虽然国内的学者很推崇,但我觉得在英语环境中的孩子首先还是应该有好的口语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到三四年级以上再加古文类不迟,否则年龄小时只是机械地记忆,很难有什么乐趣。等有了一些中文基础再学古文,孩子会觉得“我连古文都会了!我的中文很不错了!”那时他会有自豪感和自信心。



寻找阅读材料


如果年龄与中文水平相当, 可以找到的书是很多,比如,五六岁的孩子刚刚开始学认字的话,绘本、低幼读物都可以在这时候作阅读材料。如果已经七八岁了才开始学中文的话,孩子对低幼读物已经不感兴趣了,就需要找到适合孩子心智年龄的故事。基本上年龄与中文水平相差越大,越不容易找到适合孩子自己阅读的材料。 但如果有父母在旁边辅助,这个问题也不是问题。我的体会是,只要书的内容合适,即使文字的难易程度高于孩子的实际水平,也可以用,家长在旁边跟孩子共读就好了——主要由孩子读,在遇到生字、不会断句的时候家长帮忙。

我女儿小时候读的书多是国内带来的图画书,这些书读完后,我只得从网上找来打印,她对什么有兴趣我就找来点资料,有一次她想了解希腊的神,就打印了一堆。打印的东西不比童书装帧精美,孩子可能看过一两遍就不看了,不必在意,认为我辛辛苦苦找来的你就得一字一句都学会。这些东西都只是为了增加接触中文的机会而已。如果给孩子压力太大,孩子会把“中文”和“必须学会的压力”联系起来,渐渐就会逃避了。

后来我发现找一本孩子感兴趣的比较厚的书可以让孩子读很久、反复读,很适合我们这些在国外的家长和孩子。我女儿在一年级时很喜欢的一本书是《长袜子皮皮》。她当时读这本书在文字上是有难度的,在我陪伴下她也磕磕绊绊地读完了。我觉得读完一本书后阅读能力就会大涨一块。


我也很小心地选书,有其是在孩子的幼儿园时期,选的书都是比较光明、温暖、有趣、情节冲突很小的故事,像《鼠小弟的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小熊维尼的故事,格林童话里的《甜稀饭》《七只小山羊》,安徒生故事里的《老头子讲话总不会错》之类,还是能选出来一些的。孩子大一些后,本身就会经历更多的矛盾冲突,相应地也应当看一些情节和冲突更复杂的故事,这时格林故事里的很多都可以读,故事里有遗弃、背叛、残忍、悲伤、勇气、克服困难、奇迹,最后有一个喜剧结局,这样的故事正是情感历程的象征。我觉得,给年龄越小的孩子读的故事,里面的黑暗面要越小;小学的孩子读那些经典故事没什么问题,这些故事里虽然提到死亡,但没有暴力的渲染,还经常可以死而复活。

孩子也不会全盘接受故事的,他们也有自己的判断。有一次读了寓言《蚂蚁和蟋蟀》,讲蟋蟀夏天光顾唱歌,没准备冬粮,蚂蚁勤勤恳恳准备了很多,到了冬天蟋蟀只得找蚂蚁乞讨,蚂蚁没给蟋蟀粮食,还讥讽了蟋蟀,最后蟋蟀冻饿而死。女儿看完说,我觉得蚂蚁也不好,very mean。


拼音与写字


自己怎么教孩子,我也试验摸索了一阵。我觉得如果只学基础的识字、拼音,比较枯燥无趣,如果只是兴趣阅读,基础知识又掌握不够。还是两个都要有。   我现在是每周两课着重字词练习,另有两三次阅读时间。


好像有的孩子会把拼音和英文混淆,我的孩子倒没有,我跟她解释拼音就是根据英文法文发明的,有相似处也有不同处。我觉得会拼音很方便孩子自己阅读和电脑打字。


我是在孩子五六岁时教她拼音的,开始的时候是当做游戏一样做很多非正式的口头练习,比如随口说一个字,把这个字很慢地读出来,分解成声母和云母,比如“读”d-u--,孩子觉得有趣,也了解了拼音的内在道理。然后再落在纸上就不觉得困难了。


手写汉字,主要还是要练啦,动作的记忆力跟视觉的记忆力还稍有不同的,“写过”和“看过”的印象也不同。但合上书就忘是怎么回事,我真说不好,是不是对汉字的基本构造掌握还不太好? 11岁的孩子,已经不像6岁的孩子那样有照相般的直观记忆力,但理解力提高很多了,也许从理解汉字结构上入手比较好。 汉字虽然多,但造字法也有一些规律可循,讲一讲象形字的来源,偏旁部首的不同含义,孩子知道了字的来龙去脉也会帮助记忆。


关于学写字的准备。写字是手部肌肉的精细动作,需要孩子的小肌肉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好练习。所以不必过早学写字,最好多多做手的活动,画画、做泥塑这些活动会锻炼手的动作。


2011年记录


孩子9岁多,四年级了,中文的程度我觉得可能有国内孩子三年级的程度。这一年读的书有《爱的教育》《昆虫记》《女巫》《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简写本)》,阅读还是比较流利的。写中文作文比较差,练得也少。

原先我们学的是国内的语文课本,后来觉得有些课文太没价值了,不值得花时间去念去学。孩子也长大了些,有了自己的见解,不是让念什么就念什么的了。我们就干脆抛开课本,拿我和孩子共同认可的书作课本,《爱的教育》、《昆虫记》的文章都充当过课本,现在用《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充作课本。语文教材中挑出一些较好的课文也在用。 

基本的入门阶段过去后,家长教语文的话,就得自己研究一下语文教学的门道了。单单是足量的阅读还不够,还得教点成语、同义词反义词字词、 修辞方法、写作什么的,家长要费的功夫更多了,真成了个业余的语文老师。我既然是用自选文章作课本,所有的这些字词句的练习都得自己出题。好在有的是小学教学网站可以参考。


上小学的孩子已经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了,做一些系统的教学更有效,包括像形近字同音字之类我们小时候做的语文练习,还有同义词反义词修辞等等,国内书店有大量这种基础训练的书,我们不是语文老师可能自己想不起来语文里有哪些细节要掌握,才造就了我们的汉语能力,读一读教参就会知道在入门之后还应该有哪些教学内容。


同时讲几个形近字可以是一种好方法,当小孩已经学过“请”,再学“清”的时候就把前面学的联系起来,也可以再加上一个两个形近字,在比较中学习。我在这种扩大的学习方式中不以完全掌握为目的,而以增加文字接触量和理解字的构型为目的。


现在我们每天学差不多半小时中文。那天整理东西,看女儿已经写完了好几本生字本、抄书本,总共算起来,在中文上也付出了不少的时间精力,我觉得我这个业余老师一定得提高水平,别枉费了孩子的努力。


我教孩子写中文,不练毛笔字。硬笔字的书法有一点点要求,就是掌握最基本的架构。

这是我孩儿抄写的一篇。




母语学习的思考


我偶然看到一位语文老师写的文章说,学语文不能像学外语一样学。所谓学外语的方法,就是从完全无知的状态开始一点点抠,这样很慢,事倍功半。 学习母语不需要这样。

学母语的读写是怎样的呢?孩子在能读一点点最基本的词汇之后,就开始阅读稍微超过其读写词汇量的书,即使遇到不认识的字的时候,也去积极地从上下文理解,或猜到、或望文生义、或跳过去,这样积累了阅读的经验,也增加词汇量。无论这里的孩子学英文还是中国的孩子学中文都是这样。 快速的、海量的阅读是学习母语的快捷方式。BTW 如果想把外语学好了,也得通过大量阅读。

在澳洲的孩子,如果在家庭里也经常说中文的话,中文还是可以看做母语。就是说,孩子已经自然而然地有了听、说、句子结构的基础。

尽量多地阅读非常有好处,能建立起阅读的自信。我亲戚的孩子从小学开始上中文学校,现在高中了,到中国看到路标还是不认识,也拒绝读中文课本以外的中文,哪怕是食品标签也不读。他的学中文的方式就是学外语的方式,结果页很像我们小时候学英语学了多年学伤了的情形。

不用太在意阅读材料的文字是不是孩子都认识,家长陪读会帮助孩子渡过开头的困难阶段。有一段时间我女儿喜欢笑话,我们就每晚读几段笑话。

海量阅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基础练习。回忆一下我们小时候的语文课,抄写啊、组词造句啊、练习题啊,这些东西做多了枯燥,少做一点还是有意思的,而且对巩固基础、加深记忆的效率很高。这招有用,只是国内老师把这招用得太过火了。


2014年记录


我的体会是,长久来看,巩固学中文的兴趣还是要靠阅读字词辨析以及基础训练是深入学习所必需,手写是很好的记忆方式。

我家孩子现在上中学,肯让我主导的时间比小学少多了,有空学中文的时候我会让她朗读三四页的书,再抄写三百字左右的文章。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中文学习,但就可以保持阅读和书写能力。

她现在读中文的《高效能青少年的7个习惯》,这本书是她和我都觉得很不错的书。选择书的时候要选中文内容能吸引孩子的书,否则孩子就不想读了。很多时候不是中文不吸引孩子,是内容不吸引孩子,找对了内容孩子就愿意读。 如果只以家长的阅读口味来选择书,不一定孩子喜欢,经典文学固然好,但我观察到孩子更喜欢一些贴近孩子自己的现实生活的、当代的内容。我选择的中文读物中,包括古诗文在内的经典文学内容不超过40%。


2016年


与孩子一起读《西游记》后所写


重读西游记:心灵的成长路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