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扫的了盲,却养不出精英,为什么?

2016年05月26日 美国留学妈妈圈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24岁的华裔女孩Lindy Li怀着年轻人的理想主义,奋斗精神和改革美国政治的决心参选国会议员,得到华裔社区和很多公共人物的背书。我看了以后很有触动,为什么这样有理想的年轻人那么少?抛开中美政治制度不同不谈,在科学,艺术,人文,社科等各个领域怀抱理想又为之努力的中国学生也是凤毛麟角。是什么造成我们的精英人物那么少?


所以希望写这篇文章探讨这个问题,但我很犹豫,这个标题太大了,答案却太少了。不过教育就是在创造历史,作为父母,我们在执行一个非常神圣的使命。你希望被动的顺从现存的教育流行和理念,成为历史洪水席卷的沙粒,还是反思自己受过和孩子正在受的教育,创造属于自己和孩子的历史?。


中国的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了巨大的进步。 1949年时中国人口80%是文盲,学龄儿童中只有20%能够上小学,只有6%能上初中。到2008年时成人文盲率只有4%,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


我们的基础教育在某些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在每三年一次的国际学生水平测试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中,2012年有来自31个经合组织和34个经合组合伙伴国家的15岁学生参加这一测试。中国上海的学生在数学、阅读、科学三个科目中平均成绩都是第一,数学水平要比经合组织国家的学生领先三年。(而上海并不是中国考试成绩最好的地区)。美国的15岁学生数学排名第36名,科学排第28名,阅读排第24名。


但放眼全世界,文盲率普遍降低了,2010年,包含文盲率在60%以上的非洲国家以内,全世界的文盲率降低到了15%。所以我们无法沾沾自喜。


并且伴随基础教育成就的,是我们的教育值得反思的一面。 我们在普及教育的时候,我们的精英教育却没有同时发展起来。 我们过去几十年里在科学、人文、政治、艺术等方面的杰出人物寥寥无几。不仅如此,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平庸化:中小学的教育以考试为目标,大学的教育以找工作为目标。从我个人在国内高校任教的经历来看,即使在名牌大学,“Students graduate with resumes not ideas or vision.” 教育目标的高低差异仅在于上好的学校还是一般的学校,找到好的工作还是一般的工作。


在孩子还是幼儿的时候,很多父母憧憬孩子成为科学家,舞蹈家,钢琴家等等,到了小学三年级以后,很多父母为孩子设置的目标变成了上重点中学和好大学,到了大学后,就变成了找个好工作或能养活自己。我们对孩子的目标怎么一点点变低了?固然上学和求职是必须经历的,但我们的理想和情怀呢?没有理想的人又如何在营营碌碌的生活中成为精英呢?


这些问题的成因有很多包括文革造成的教育断层、教育基础薄弱、经济结构中白领工作少竞争激烈等有关,但也和一直以来通过标准化教育给予平等机会的过分强调有关。 教育机会的平等本来不应该和培养精英人才矛盾,但目前标准化的执行是:


标准化的考核内容 --> 准化的学习内容 --> 单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 千人一面的毕业生 --> 更加激烈的同质化竞争 --> 对学位和考试的愈加重视和竞争


目前,在城市富裕家庭,很多爸爸妈妈不满足应试教育,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送到国外。留学人群越来越低龄化。那么出国和私立学校就一定能够培养出精英人才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问自己什么样的人是精英?可能每个人的见解都不一样。 我认为精英的定义不是由留洋经历或者名校出身或者所在的职位决定。除了大家公认的领袖人物如杰出的科学家、开山立派的艺术家、引领社会变革的领袖,大部分的平民精英存在我们的周围,举几个对比例子:


一个大公司通过复制剽窃别人的创意或者违反行业标准或法规而降低成本,谋取了大量利润,这个大公司的CEO  vs. 在一个普遍造假的行业里坚持诚信原则的小公司的CEO?


一个拿着高薪的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公司金领 vs. 一个关注孩子的进步和努力,即使对学习最差的学生也鼓励爱护的中学老师?


一个依据资历或政治影响力成为书法协会主席的人 vs. 一个真正写出自己风格的民间书法家?


一个拿了很多国家科研基金其实根本没时间做的学官 vs. 一个埋头纸堆认真专研冷门课题的讲师?


一个庸碌无为的高官 vs. 一个捍卫正义的律师


一个擅长命题作文发了一堆SCI、 SSCI论文的研究员 vs. 一个只发了一篇真正有创新性文章的研究员?


我认为这几个对比例子里后者才是精英。这些人也不是道德上的完人,他们是精英,因为他们追求更真更高的目标,不轻易放弃,在自己的职业里不随波逐流,他们也不一定淡泊名利,但始终有自己的坚持。他们短期的收获可能不如前者,但他们在思想的独立、精神上的满足和长期的成就会高于前者。 他们个体没有产生轰动性的影响,但如果没有他们的集体存在,我们的社会将滑向平庸和利益至上,我们的民族会变得短视浮躁。如果一个民族的教育不能培养平民精英,又如何培养出领袖精英呢?


那么精英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又如何培养这些素质?精英首先区别于平庸者的是有理想,有更高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短期逐利、不是顺应流行,是一个创造新事物、解决重要问题、或具有情怀的目标。眼光决定格局。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比较低,那么很可能他会连这一简单的目标都实现不了,因为低的目标意味着低的付出和努力,再受现实困难和竞争的冲击,往往得到的比预期的还少。如果我们家庭或学校教育的目标仅是在考试中考得高分,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孩子大部分可能不仅在考试中表现一般,而且还丧失了获取考试范围外知识的兴趣和动力,缺乏其它人生长远发展的重要能力如社会智慧和情感智慧。 如果大学生的目标仅是求职,不管是想进入华尔街的名企,还是普通的公司,他对于静下心来沉浸到知识中做出创造性的发现就会缺乏动力和兴趣。考试考好和找到工作应该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如探索数学的奥秘、改变贫穷地区教育、设计美丽的建筑等)的附带产品,而不应该是教育本身的目标。


其次,精英有更强的动力去实现目标。动力往往来源于兴趣或强烈的意愿。如果孩子的目标是你强加的,孩子是不会有很强的动力去为之努力的,在孩子幼年,可能你能够诱使或强迫孩子,但孩子一旦大了,他会反抗和拒绝。 比如有太多的学钢琴的孩子在大了后说我再也不弹钢琴了。而基于兴趣的目标会更有号召力。强烈的意愿,比如强烈的改变家庭贫穷现状和地位的愿望、保护美丽家乡不受污染的愿望、看到亲人受病痛折磨时学医的愿望等等。 无论是兴趣和强烈的意愿,都需要孩子去了解这个世界和世界上的机会和问题、了解或接触榜样人物,广泛的阅读、引导孩子去认识和分析自然或社会问题会帮助孩子去发掘兴趣或产生意愿。 在这一点上,中产阶层家庭的孩子如果没有父母的引导去发掘兴趣和意愿,生活和精神的安逸和现行的学校教育会使得这个阶层的孩子容易顺从平庸的应试教育目标,最后成就甚至会低于父母,疲命于求职谋生中。


最后,精英需要实际的技能和知识去持续动力并实现目标。这些技能包括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和对抗压力的能力。 我们的学校教育仅仅在解决第一个问题上有所贡献,而其他的能力需要通过实践去培养,如果孩子始终在课堂里学习,而不去分析和应用知识,不去体验生活,不去做决定并为之努力和负责,是无法培养这些能力的。即使一个贵族学校提供昂贵的才艺课,时髦的运动课和更高学历的老师,如果没有特别设计去培养这些能力,那也仅仅是一个礼仪学校。


那我们送孩子去国外的学校是否就得到了精英教育?且不谈国外的学校水平参差,即使是名校改革的呼吁也很多。最重要的是,如果孩子的教育目标只是在上名校这个层次,那从国内到国外,不过是从一个应试框框跳到了另一个应试框框,只不过这个框框的形状可能不一样,包含了不一样的考核内容而已。孩子为AP课程、 SAT、GRE考试等需要付出的努力不亚于高考,仅仅为上国外名校每天练2小时乐器或被迫的做义工并不比为高考每天学奥数更快乐和更有收获。会弹乐器会骑马会说五国语言或有名校的学位并不使一个人自动成为精英,精英和平庸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内化更高更真的目标并且有持续的动力和多种能力去实现目标。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思考一下我们可以为以下精英教育的问题做些什么:

1. 如何通过阅读、榜样、了解自然和社会去引导孩子思考目标和发掘兴趣?

2. 如何不要在应试教育和职业竞争中逐步降低对孩子的预期和目标?

3. 如何引导孩子分析和应用知识,去体验生活包括失败和成功,去做决定并为之努力和负责,去培养孩子的解决问题能力、创造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4. 如何思辨的对待名校的学位价值,把教育的目标超越入学这一层次?


关于精英教育的推荐书籍:Excellent Sheep 作者 William Deresiewicz

这是一位前耶鲁教授对美国常青藤学校的精英教育的批评,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看名校教育。 引用他的一段话:

“She will have many achievements but little experience, great success but no vision. The disadvantage of an elite education is that it’s given us the elite we have, and the elite we’re going to have.”


---

本文摘自“普林斯顿科学实验室”(微信号:PrincetonScienceLab)


"美国留学妈妈圈"微信课堂预告

主题:6月SAT备考攻略及10年级学员标准化考试规划

时间:5月27日晚8点

演讲人:上海三立(思达)创始人孙海牧老师。孙老师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是国内第一批进行SAT教学研究的老师,至今已有9年SAT教学经验。在3月北美新SAT首考中,孙老师的学生平均分高达1450+

 参与方法:添加个人微信好友”mamaquanzhushou“,并留言孩子的年级,我们的工作人员将拉您到讲座群。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