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钢铁侠—世界称我为“特斯拉之父”

2016年05月26日 墨尔本同城会


小妹一直本着娱乐的态度给大家分享身边的有趣之事,但是在一本书之后,我决定静下心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也希望大家可以静下心来看一看这一期推送~

附送好文,你一定能学到些什么-只要你认真看!



先让小妹来带大家看一下让人神魂颠倒的特斯拉神车~


酷不酷?帅不帅?


然后再来看一下钻石王老五-特斯拉之父



合体照来一张~小妹我已经忍不住口水了~哈哈哈~




互联网带来的繁荣景象和由此带来的对生活质量的显著改善,常常使得我们活在某种虚幻的感觉当中:我们的世界好像一直走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光明道路上。

但从另外一个方面看,经历了蒸汽机、火车、汽车、电灯、电话、电报、计算机、火箭这样的伟大发明后,人类在科学技术上已经几十年都没有什么革命性的突破了。

但即便是在今天这样平庸幸福的时代,也有些浑身充满冒险和进取精神的企业家,在获得了世俗意义上巨大成功和财富后,仍然在内心的使命感驱使下,不惜投入全部的财力和精力,不计后果地区实现自己的实业梦想。

埃隆·马斯克就是这样一个企业家。

驱使这样的实业家推动世界进步的,通常不是名利,而是强烈的使命感和充满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梦想和野望,以及在极少数人身上可贵的伴随终生的好奇心。

作者: 唐文

来源:爱读邦
我自觉还算是个比较勤奋和上进的人,然而一旦对比马斯克,突然觉得自己就简直是一个不思进取缺少抱负的十足懒汉。

如果我能在27岁时就成为一个坐拥2200万美元资产的富翁,十有八九我就会买个牧场,然后天天躺在草丛里晒着太阳数牛羊,多半不太可能像埃隆·马斯克那样继续去折腾——这样的折腾不仅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心血,牺牲掉许多个人享乐的时间,还意味着要放弃本已安乐的人生而面对变幻莫测的风险。这不是玩笑,马斯克有阵子潦倒到他的岳父母去抵押房产来支持他的事业。
但这都不是核心,这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是对一个非常核心的商业难题给出了极好的启示:如何搞定技术创新?
为什么技术创新是商业模式的生命力源头
过去两年里,全国各行各业的很多企业做了很多关于创业创新和“互联网+”转型的深度交流,我的一个深刻感受是:有生命力的商业模式都在做品类创新,而感到乏力事倍功半的商业模式多是停留在品牌创新上。

简而言之,品类创新是从用户体验这端做出质的改变,往往能创造新的增长点而赢得更大的商业增长空间。

而品牌创新往往是量的改变,还往往落于企业“单相思”的策略。比如,无论我们把通话质量改善到什么程度,用户也不会因为通话质量的改变而大幅度延长通话的时间。只停留在一个维度上,仅仅追求这个维度量上的改变所带来的增长空间常常是有限的。
在《从0到1》中,彼得·蒂尔虽然没有谈及品类创新这个主题,但他很明确地指出来:想要赢得“指数级增长”,法宝就是要有技术创新。
那么怎么搞定技术创新?

这个问题也困惑了我许久。

硅谷传奇的故事中,往往是这样一对黄金搭档:一个是对市场和用户有超强洞察力的商业奇才,另一个是技术天才的极客。最传奇的就是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的搭配。

但这极客往往是稀缺品(你稍微留意下各个公司HR抱怨技术人员招聘的难度就很容易知道这一点),尤其是天才极客,更是少之又少。万一你一辈子都遇不到呢?或者,就算你遇到了,你又怎么能让这个思维方式和常人截然迥异的“极品”和你同心同德呢?
马斯克气势汹汹地从互联网杀入汽车、火箭发射等这些迥然不同的传统领域,这些项目既不根植在底特律(美国昔日的汽车之城)的土壤上,也不是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浇灌下的花朵,跨度之大,富有挑战。短短的十余年间,他所率领的创业公司之所以能在一波三折中杀出一条血路来。

马斯克是怎么做到的呢?
忠诚并疯狂履行你的使命
马斯克想去火星并非心血来潮,“当扎克伯格希望帮助你分享宝宝照片的时候,马斯克则是希望将人类从自我毁灭和意外灾难中拯救出来”(引自《硅谷钢铁侠》,下面的引文类同)。

马斯克的行为和抉择充分体现了对这个使命的忠诚和疯狂,在SpaceX充满资本的不确定性时,马斯克的表现是“鉴于我们的长期使命的本质,我在犹豫到底要不要让SpaceX上市”。因为他认为“SpaceX的根本目标一直是创造能够在火星上建立生命的技术。如果成为一家上市公司会降低创造这种技术的可能性,那么我们在火星计划确定以前不应该上市“。

这个使命宏伟而清晰,尤其马斯克对使命的忠诚和疯狂富有感染力,他“觉得自己是唯一一个觉得自己的使命时间紧迫的人”,因此“其他人即使讨厌他,但却奇怪地对他保持忠诚,并对他的动机和使命无比敬佩。马斯克所具备的世界观,同时也是硅谷很多创业者所缺乏的。他是拥有远大抱负的天才”。
亲力亲为招聘      
尽管作为创业公司,马斯克始终坚持了高标准的人才需求。“SpaceX的招聘模式比较重视在顶尖学校的尖子生。但重中之重是识别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A型人格特质的工程师。公司的招聘人员会寻找在机器人比赛中的优胜者,或是造出非同寻常汽车的赛车爱好者——目的是找出充满热情,可以团队协作,并且与金属打过实际交道的候选者”。

为了找到真正顶尖的人才,马斯克真是费尽心机,“SpaceX的招聘人员用神秘的方式拉拢他们感兴趣的候选人。他们会将空白的信封亲手交给那些人,里面是某个特定时间地点的会面邀请函,地点通常是在活动附近的酒吧和餐厅。他们在那里进行初试。候选人到场后会发现,全会场所有参加者中,他们是少数被选中的幸运儿,这会让他们立刻感到欢欣鼓舞”。

优秀的候选者马斯克会亲力亲为地面试,“SpaceX最早的1000名员工,包括校工和技工,几乎全部被马斯克面试过。而在员工队伍扩充后,他还会继续亲自面试工程师。” 在面试中,马斯克“他不怎么在乎对方受否可以答出题目,更关注于他们描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用第一原理说话
“对于埃隆而言,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而他也期望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抱持相同的态度”。

这里大家首先要理解“不可能”在两种语境下很微妙的区分:“很困难”和“不可能”。这两者常被混用,但其实有天壤之别,也是决定一个要求苛刻老板和一个蛮不讲理的老板的区别。

治愈癌症是“很困难”的,但永生不死是“不可能”的。做出能源利用效率高的机器是“很困难”的,但造出永动机是“不可能”的。马斯克给员工的任务更像是攻克癌症,而不是让他们试图去找到永生不死的秘方(今天在百度上搜索到的科学预言永生不死也只是相对而言)。

马斯克这样说,“我当然不是试图设定不可能的目标。我认为不可能的目标会让人变得消极。你不想通过将人们的头撞在墙上,来告诉人们去穿过一道墙。我从不故意设置不可能的目标。”
追求挑战“很困难”才能实现创新的突破,但要命的是,“很困难”和“不可能”仅仅只有一线之隔,很多时候非常容易混淆。如何知道优秀的员工们是因为“真正的不可能”而明智地撤退,还是因为畏惧“很困难”打退堂鼓呢?尤其对于处在创新前沿的技术难题而言,这个问题就更加扑朔迷离。

这个时候就要谈到马斯克的“第一原理”思维了。

第一原理是从古希腊源起的哲学思维,并在哲学分化为数学、物理等具体学科后渗透进这些学科中去。

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接触“第一原理”最多的莫过于中学学习的几何学,无论多么复杂的几何假设,都可以依循严密的逻辑向几个不证自明的几何公理(第一原理)推理,一旦推理的结果与几何公理相吻合,则这些复杂的几何假设就被证明是正确的,反之则为错误。

马斯克用的就是这招,谷歌创始人佩奇这样评价马斯克“伊隆对这种事是这么说的,你总是需要从一个问题的第一原理开始着手。它的物理本质是什么?需要花多少时间?需要花多少钱?我要做的话可以便宜多少?你需要一定程度的工程学和物理学来判断什么是可能并且有趣的。”
所以,对于常常遭遇技术难题的马斯克的团队来说,“如果你打算告诉马斯克某件事情没有办法做到,那你最好已经做足了功课并做好心理准备深入每一个技术环节,从最根本的原理出发逐步解释为什么行不通。“他(马斯克)总是说,让最基本的物理原理说话”。

能用追溯到第一原理,这绝不只是对团队的高要求,也是对马斯克自身的高要求,马斯克并不像许多管理者那样,因为畏惧专业知识的艰深而就轻易把判别“很困难”和“不可能”边界的权力让渡出去,这是在我看来埃隆·马斯克管理最精髓的一个地方。

尽管马斯克在很年轻时就成为亿万富翁,本可以安享生活,但他对于使命的忠诚驱动他疯狂地学习。他甚至不甘于只是掌握一个领域的技术和智慧。
尾声
埃隆·马斯克!

他从南非移民到加拿大,又来到美国;曾经痛失过一个孩子,之后成为5个孩子的父亲;他的脚步从来没有因为财富,或者他历任漂亮性感的妻子而停歇下来;在他眼里,地球之只是路经之地,他要在火星退休;在他还未到半百的人生里,就大跨度地涉足金融能源航天等截然不同领域,并不惧风险,一次又一次把赚到手的大笔财富毅然投入下一个看似更加不靠谱的项目;他阔绰过,也潦倒过;他为很多人崇拜,也被很多人痛恨和谩骂……

但似乎没有什么能成为马斯克人生的羁绊:财富、风险、技术壁垒、婚姻、地球引力……

我突然想起Beyond《海阔天空》里的一句经典唱词: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看~

小妹希望你成为下一个钻石王老五或是正能量富二代~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