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杨绛:阅读和宽容是最好的送别

2016年05月27日 澳洲新闻


杨绛先生生前不喜欢喧嚣,但名人就是名人,总难免成为世人的谈资,即便是死亡这样一件严肃的事情。




这一周,杨绛先生去世,如同网络的高山落石,炸出一片膜拜之声,各种杨绛语录,无论真假都风行起来,可谓刷屏的云悼念。


网友的初衷自然是哀悼一位文化人,@ m yw先生说得很感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新闻上的名字变成了我们所熟悉的,从赵丽蓉、午马、梅葆玖到今天的杨绛先生。不得不说,时间真是个残忍的东西,让我们不得不接受,经历一些我们不想遇见的事情。让从前我们觉得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不知不觉的都发生了。这就是成长吧。先生,一路走好!”


复旦大学教授@严锋则从文化角度立意评论说:

先生为人为文,都是国宝的级别。她的文字洗练,意蕴内敛,已趋化境,情感韵味更胜钱先生一筹。先生当然不是温柔贤淑的风格,但也绝非金刚怒目之辈。才华与修养到了她那样的级别,气格自然涌出,为人为文皆从心所欲。无论身居何处,还是面对满世界狂热的追捧,她与钱先生都自有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是大家的风范,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杨绛先生生前不喜欢喧嚣,但名人就是名人,总难免成为世人的谈资,即便是死亡这样一件严肃的事情。由于一些并没读过杨绛的书的网友也跟风悼念,引来了@ X Y liangliang 的经典嘲讽:

杨绛先生生前说过一句话:你的问题在于书读得太少,但给去世的作家点的蜡烛太多。”


但传播学者@何镇飚却不以为然:

昨天上完课看到满屏悼念的鸡汤文,第一感觉还是反感的。但今天舆论突变,仿佛悼念都是可耻的、称杨绛为先生是装。但即使没有读过杨绛的文字,也有悼念的自由。装高雅是高贵的开始。也比反智、反文化、反高尚要好。”


但是否“有文化”,显然也不是跟风悼念能标榜的,而应该在悼念中去阅读杨绛、并学会宽容和反思。唯有宽容才能有效反思,唯有反思才能真正宽容。针对网上有些质疑杨绛道德瑕疵的言论,经济学者@徐瑾显得平正通达:

杨绛并非神,也曾与人龃龉,亦大方承认‘打人,踹人,以至咬人,都是不光彩的事’。甚至,与他人的笔墨官司并不只有一案,这或许令人不快,但是多少算是文坛公案,始终需要全面对待。历史的真相或许难以温情脉脉,但是毕竟也不能永远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对于杨绛先生的悼念,不应该仅仅止步于鸡汤式的歌颂。”


@画家林子超则激烈驳斥:

就文化名人的个体而言,钱杨已是这时世文人中的珍稀者,对他们进行任何泛政治化的道德指责都是可笑的。的确,对个体生存方式的选择应有更多的宽容,对文化面貌的多样性不仅应理解,并应拓展空间。同时如换另一个角度来观察,对个人消极自由权利的捍卫,不应成为对文化名流整体性处境过于消极的无视。文化名人符号是时代处境的标志,有些人对钱杨的议论,与其说是对大才的尊崇不足,毋宁说是通过对标杆对象的略有失落,表达对转型三峡的更显艰难的无奈与感叹!”


围绕钱钟书杨绛的争议或许还没有完,但网友@H ello-Scourge这话值得我们每个人反省:

在大众文化主宰的时代,人们只迷恋炫目的偶像,宏达的景观,厌恶真实与平凡。杨绛是最好的例子,本是一个安静的读书人,人们硬是给她安上各种偶像光环,然后又冒出各种爆料质疑杨和钱的学术与人格。大众没法接受一个真实的人,只热衷于把人捧为偶像,然后再毁掉他,接着再去寻找下一个目标。”


其他看点还有———


证券从业者@平淡平安雪球说:

这几天华为把部分业务搬出深圳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我看到的是有些人对于深圳吃不到葡萄的心理。华为不会离开深圳,深圳的核心竞争力也不是东莞可以比的。另外也可以这样说,如果哪个城市愿意20年对高科技公司免税并给予扶持,20年后可能比肩深圳。不过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这个时代谁会有20年的耐心?”


凡客CEO陈年在脱口秀节目《恶毒梁欢秀》中骂周杰伦是“垃圾”,@方文山站出来说话:

凡客诚品CEO陈年近日在媒体受访时,竟无端诋毁周同学是垃圾……其言辞令人瞠目结舌。我想说的是,难道在你狭隘且偏激的眼中,流行歌手就不是一项职业?就只有电子商务才是工作,污蔑写出《东风破》、《青花瓷》、《烟花易冷》等歌曲,带给几个世代共同记忆的歌手是垃圾,那喜欢这些歌的人又是什么?请郑重道歉!”


来源:南方都市报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