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朋友圈悼念杨绛会被诟病成装逼行为?什么逻辑!

2016年05月26日 加拿大荟诗



点击加拿大荟诗一键关注,获取最新产品及护肤资讯,欢迎订阅!





昨天整个朋友圈基本都被杨绛先生刷屏了

小编也发了篇公众号文章,叫做

《一个能被称为“先生”的女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而后,有点赞的,有评论的,有转发的

但也有猝不及防的质疑



有人是这么问我的

“你看过杨绛的书吗?看过《我们仨》吗?”

我说我看过啊,然后不由得顿了下

假如我没有看过,对方心里潜台词是不是就该变成




“没看过装什么逼啊”







果然,后来的朋友圈终于见到这样的言论




我不知道朋友圈里有多少人读过杨绛先生的书

只是今天她老人家突然冒出这么多粉丝,有点搞笑




一群这辈子大概只在朋友圈读过杨绛伪作的人

在社交媒体上刷屏纪念杨绛

这么吊诡的事真是太有中国特色了

每个环节都拧巴,负负得正

我得吃两串烤串压压惊去




隔了段时间后,当我晚间再刷朋友圈时

几乎所有转发杨绛相关文章的评论都变得小心翼翼





我不文艺,也没文化,不看钱钟书也不看杨绛

更不想悼念些什么

只是她独活近二十载,太辛苦,也太了不起

终于,能去见一生相伴的两个人,我想

她内心里,也许已经期许多年了吧




虽没看过这位先生的书,连他叫杨什么都要百度一下

但今天看到关于他的刷屏,顿时肃然起敬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

能把生活过成这样境界的人真不多

守着自己爱的人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幸福的生活,真好




与此同时,还有关于传播这件事本身的诟病




关于杨绛先生走的消息,她的亲人并没有确认

也并不愿意传播

然而朋友圈又热闹了起来

你们真的懂她,真的爱她吗







《吕氏春秋·察传》里说



“得言不可以不察”



我承认当我们面对言论时一定要有个人思考

那么,不够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不能轻易做评价

是不是也不能够轻易缅怀?








印象里很深的是小学的课文

《十里长街送总理》

你说我们足够了解总理吗,并没有

但我们都知道他是中国的好总理



你说总理会希望我们十里长街去送他吗

并不会,如果总理在天有灵,一定会说

“乡亲们,都回去吧,不要送了”

因为他是一个朴素慈爱的总理



可是送葬的那天我们却看到这样的场面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

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

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记得陈忠实去世时,我和朋友去了外图图书城

我们俩在电扶梯上打赌

我说在文学专区第一本看到的书一定是《白鹿原》

他说,那我就赌《查令十字街84号》

结果,我们谁也没赢,谁也没输

事实证明,死亡和营销都同样达到了传播效果




所以,在朋友圈悼念杨绛先生的,无非两种人

第一种是有点了解杨绛,对于其去世不舍和悲伤

第二种是可能都不认识杨绛,但觉得这是件大事

看了点介绍,觉得有点了不起,表达下敬意



那么,如果出发点都是善的,为什么要诟病它呢

退一万步讲,哪怕你今天多学了几句发人深省的文字

也是好的呀






奇葩说前几期有一个辩题叫做

“该不该克制在朋友圈秀晒炫”

康永哥温柔地告诉我们,不能单纯把秀晒炫等同于

我有的,而你没有的

我发好玩的事情,我发看到的很稀奇的照片

人家如果说“康永,你阅读也太广了吧”

那么这样,我是不是就不能发了



所以康永哥说

你要收到的是善意

多余自己去把它转化为恶意

这就是我的建议



就像在朋友圈发加国的风土人情,珍稀资源

也许人家就会问:你这是不是崇洋媚外

可是我们只是想把一些好的东西带给大家啊

所以,当我们把遥远的伟人当成自己崇拜的偶像时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适时地去释放善意

去学会欣赏和认可身边人的努力




一个人的离去能换来一个朋友圈自发的热闹

这件事本身,就没几个人能做到



伟大者本身即为伟大

无须装逼,只是敬意






加拿大荟诗

全球健康自然生活方式的倡导者

<herbalwhisper>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一键购买上述产品~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