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教育对中国家庭的最大误导: 外向>内向

2016年05月23日 美国留学那点事


文/林杰

林老师频道


在当今社会,“内向”已经成了一个贬义词。尤其是在全球公认的外向型国家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则更显得“不善交际”、“不苟言笑”等等。反过来,外向和善于交际则备受推崇,因此我们追求美式教育,学习美国人的热情和自信。从读美高开始到入职当老师,我也吸收了这样的观点:外向优于内向,不仅仅要求自己转型,甚至给学生打分的时候,往往会给外向加分,给内向减分。在美国生活15年之后回到中国,我对中美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我发现"外向>内向"是美式教育最严重的误导。


一位内向学生的故事:


2001年6月的某一天,纽约市华尔街区的一所高中的大讲堂里坐着近百位身着毕业礼服的高中生;台下几百张笑脸,格外灿烂,他们都是为参加这场毕业典礼而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容纳了几百人的讲堂的空气如过滤般纯净,没有一点嘈杂声,只听见一位略带异国口音男士的发言。随着众人的目光望去,在聚光灯下站立着一位黄皮肤的中国人,手举话筒,自如地走动在舞台上,眼神有力,面带笑容,画面堪比TED演讲现场。倘若你在场,你也许会欣赏这位同学的自信和潇洒。那就是当年的我,作为学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致辞。


现实中,我是一位内向型人。从读美高的第一天开始,我就意识到周边的人比我优秀,最明显的优势是美国同学的外向并热情的性格:课堂内滔滔不绝,课堂外谈笑风生,而且美国的学校似乎都在为这些人鼓掌,因此我下决心转型:我要变得更加外向,更加优秀。


努力10年,依旧内向


从高中到大学,一直到硕士毕业,长达10年之久,我努力改变。我的确进步了:提高了英文,留学了日本,学习了踢踏舞和击剑,爱上了写作等等;但是我还是失败了:我依旧是原来的我,依旧内向--善听不善言,喜欢一对一交流,不习惯鸡尾酒派对。


我困惑了:为什么优秀了,却还是无法克服内向?在美国高中工作的几年时间,我零距离接触了美国学生、中国学生、墨西哥学生、西班牙学生等等。我开始有意比较那些特别外向、热情的学生和特别内向、严肃的学生,观察两者产生的实际价值。外向的美国学生(其实至少30%美国人也是内向的),看似创造了课堂的活跃,但是实际上拥有真正内涵思想的不多。内向的中国学生,看似沉闷,但往往一语惊人,当然也存在着不思考的中国学生。通过五年的观察,我终于醒悟了:不是我转型失败了,而是我从一开始就错了。我错误地认为外向型要比内向型更加优秀。这也是美国教育对国际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最大的误导。


美国价值观的严重误导


美国是一个公认的外向型国家。从小学到哈佛商学院,到世界500强,似乎都是外向人在主导。美国同时又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科技、军事、教育,无人能及,因此我们主动地或潜移默化地吸收了这个国家的价值观,认为每个人最理想的个人状态是善于交际,谈笑自如,因此我们向往美国人的那种活力和热情。


在教育界,越来越多的中国新型学校模仿美国,把桌椅摆成椭圆形,宣称更好地培养小组能力;小班教学,体现个性。我的绝大多数美国同事认为优秀的学生都应该是外向的。不幸的是,我在美国任教的时候,也吸收了这个观点,因此给学生出成绩时,往往给外向性格加分,给内向型减分。但现在我认识到,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研究显示,亚裔人群和欧裔人群的信息处理方式存在着根本的不同。两者在参与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前者在安静的环境下表现理想,而后者更喜欢有声地解决问题,比如讨论和讲述。强迫亚裔学生用另外一种方式解决问题,实为强人所难,也体现了我在美国当老师时候的无知。


内向的价值


我们大肆倡导“外向至上”,自然严重打击了内向群体,甚至给“内向”贴上了种种标签,让人感觉到这是一种缺陷,需要修复。举个例子:如果家中有小留学生的,我敢肯定十有八九任课老师曾经给你的孩子写过这样的评语:“xxx同学在课堂上有些安静。如果能够积极发言,那么他会取得更多进步”。但是我们殊不知历史上的思想、艺术和发明,如相对论,肖邦的《夜曲》,《哈利波特》等等都来自内向之人,因为他们更能懂得如何与自己的灵魂深处的思想交流。


事实上,美国社会本身也经历了一场转变:从重视个人品质到重视个人性格。之前的社会看重的是自律、荣誉、内敛,即内在的东西。现在的美国社会注重“个人性格”,强调的是别人对自己的认识,即外在的魅力。哈佛商学院极其强调自信,不论你是否内在自信,至少也是要让别人感觉到你无所不能,这样才能在商业上成功。倘若你崇尚内敛、谦虚、韬光养晦,恐怕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


我们应该如何平衡?


也许美国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依旧是一个超级大国,它仍旧主导着世界的游戏规则---美国倡导的独立、冒险、自由等价值观将继续压倒中国的仁、义、礼、智。但是真正的智慧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不是看近50年,而是要放眼500年,甚至千年。美式教育对我们的最大误导是它让我们相信“外向>内向”,而中国的教育似乎也正在向美国看齐,但这是危险的。内向不是问题,也不是弱点,它的价值被严重低估,潜能被严重忽略。我们需要做到的是该出手的时候能出手,该上台演讲就要有模有样。回到台下,我还是原来的我:我还是喜欢一对一交流,喜欢独自写作,不习惯于鸡尾酒派对,因此我也不再需要转型。如果你的孩子是内敛的,你不应该期望她成为麦当娜或风云华尔街,但要相信她可以成为下一个JK罗琳。


如果有兴趣,我推荐《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作者简介:林杰,毕业于位于华尔街的纽约市经济和金融高中,康奈大学工程学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著有《我在美国当老师》。




倡导理性阅读,离美帝更近一步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