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马逊实习,到谷歌十几万年薪,一个原来二本的留学生,怎样实现了美国逆袭?

2016年10月20日 美国留学妈妈圈




瓜妈的话:回想上一周,我一直在鼓励家长打留学的“退堂鼓”。一位妈妈从纽约打电话,问美国有没有寄宿小学可以把她的孩子留下,她持有旅游签证,必须要回国。我说:孩子这么小,你难道是要遗弃他吗?


美国大部分地方都已经冷下来。每当在附近满地黄叶的西北大学校园里看到形单影只,匆匆赶路的中国留学生,我都会感慨,这些18,9岁的孩子,在外求学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妈妈们也许低估了留学生活对孩子的挑战。


但同样的环境永远成就不一样的人生。你的孩子能像本文中的学生一样,通过留学,破茧成蝶吗? 


上周妈妈圈的一篇《卖了房子送女儿去留学-其实我后悔莫及》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到底该不该送孩子出国留学的难题,引起了妈妈圈好多父母的共鸣。

 

在留学大军中,有些孩子确实非常优秀。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思想成熟度上,这些让人心生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手握一把名校offer,未来前程更是可预见的一片坦途。

 

还有些孩子虽然没那么优秀,但家里资本雄厚,拿出个几百万让孩子出国历练也好、镀金也罢,毫不吃力。


可是,我们大部分的孩子和家庭其实都处于中间地带:孩子没那么优秀,家里也没那么有钱。


统共就一笔资金,要么给孩子买套房(或者一线城市的首付),要么供孩子留个学,只能二选一。怕只怕花光积蓄送孩子出去之后,孩子却一事无成。

 

所以,怎样选择才对孩子最有利,就成了令无数家庭辗转反侧的难题。

 

瓜妈文章里的女孩算是留学大军中极为常见的,既没学到什么本事,却又产生了不切实际的自我认知,最后回国也只落得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难怪她的爸爸发出了“后悔莫及”的感慨。

 

我朋友小吴却演绎了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不同于时下从中学就开始进入国际班、准备SAT和AP课程的正宗留学党,小吴一开始并没有出国读书的打算。他按部就班地在公立学校里一路读到高中,然后高考。可惜发挥得不太好,再加上一本志愿报得有点儿高,无奈落到一所二本院校。

 

不愿意浪费一年时间复读,小吴最终还是去那所二本学校报到了。待了半年,他发现自己很不喜欢这所大学,觉得这样下去大学四年纯属浪费生命。于是,小吴萌生了要出国读书的念头。幸运的是,他家里经济条件还可以,算是二线城市的中产阶级,尽管拿出一两百万很吃力,但还是勉强出得起。

 

有了家里的经济支持,接下来就是小吴自身的努力了。由于时间紧迫,他英语本身也很一般,最后只申请到了一所以扩招国际留学生闻名的美国大学,排名在50-100之间。虽然本科留学生录取的门槛比较低,这所大学在理工科领域的口碑还是比较好的。而小吴选的正是时下最容易在美国找到工作的计算机科学专业。


肩负着来自父母倾囊相助的压力,小吴的留学生涯只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坚持和努力。

 

跟大多数留学生一样,大二开始,小吴就和几个中国学生在校外合租,其中有在读的博士生,也有只待一两年的访问学者。这些室友都是认真做学问的人,但拼起坚持和努力来还是比不上小吴。大家平时都很忙碌,上课、搞科研、开组会,但无论如何一到周末总会稍微放松一下,使出看家本领做几个拿手菜,喝啤酒、侃大山、打游戏。可即使是这样的周末活动,小吴也几乎从不参与,他早出晚归,每天都泡在学校图书馆里认真学习。



 

刚到美国时,小吴的英语挺差的,所幸他学的是计算机科学,即使教授说的话听不太明白,自己也讲不好英语,编代码还是不大受影响的,很多理工科留学生往往就这么得过且过了。


但是小吴很清楚,如果自己想在毕业时能留在美国工作,即便做个码农,英语好在职场竞争中也是具有极大的优势。于是,他在专业课学累了时,就狂刷《老友记》。不是像我们大多数人打着学习英语的幌子实则看热闹的那种,而是认认真真地记单词、练听写、复述句子、纠正发音。大三找实习那会儿,小吴已经刷了8遍《老友记》,英语说得非常流利,而且口音也极轻,完全达到可以跟美国同学谈笑风生的水平。

 

天道酬勤,大三暑假,小吴成功地拿到了亚马逊在西雅图总部的实习机会,不仅包吃包住包路费,一个月的实习工资就高达6千美金。而本科毕业时,他更是凭着突出的简历、出色的专业功底和优秀的英语表达能力拿到了谷歌年薪十几万美金的Offer。

 

时至今日,小吴觉得自己当初来美国留学的决定特别值,不然他根本没机会在谷歌这样优秀的创新公司工作,跟一群智慧而又有激情的人共事。



 

可惜,小吴的经历再励志,也还不是大概率事件,我们看到和听到更多的是那些浑浑噩噩打发日子混文凭的留学生,或者更糟糕的甚至还有酗酒、飙车、打架、抄袭。

 

一些孩子即使出了国,也没学到应有的知识和技能,还不如留在国内的同龄人。


我和朋友都曾经在职场上接触过留学回来的实习生,有的真是让人大跌眼镜,抛开办事能力、文笔功底等不说,单单是英语一项就远远低于我们对留学生应有的预期:口语结结巴巴,写作错漏百出。

 

反倒是一些国内普通学校的本科生,因为深刻了解到职场竞争的激烈,具有很强的危机意识,不仅努力加强专业学习,还从大一假期开始就尽可能寻找各种实习机会,卯足了劲儿提升能力。于是,大四毕业时在各种面试中脱颖而出。

 

还有一些孩子,不仅没学到知识,还偏离了人生的正轨。


虽然我目前在美国待的时间不过三四年,但也接触过一些本科生,听过不少他们中间的故事,喝酒飙车,抄袭替考,都不算新鲜事了。其实,关于留学生的负面新闻最近两年我们在媒体上也屡见不鲜了。

 

爱荷华州,上百名中国留学生因为代课与代考,面临被学校开除乃至遣返回国的处罚结果。

 

加州,一名18岁中国留学生在高速上超速狂飙,对警察的拦截置之不理,上演追逐大战,警方一度出动直升机拦截,在法院通缉期间试图返回中国,机场被捕。


越来越了解留学美国的真相,我们就越来越理性、越来越谨慎。我们不仅要考虑这本来可以投一套房子的学费到底在投入产出方面是否划算,还要考虑孩子到底适不适合出国留学。

 

所以,每当有人问我到底花那么多钱出国留学值不值得时,我总是既吐槽公司里海归实习生蹩脚的英语和差强人意的办事能力,但同时又把小吴从二本院校到斩获谷歌高薪offer的故事讲了又讲。

 

因为出国留学这件事虽然可以考虑整体的大数据概率,但更是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个体案例。我们很难斩钉截铁地说没那么优秀、上不了名校、家境中产的孩子就不该浪费精力和金钱到美国留学,毕竟比例再低,我们还是能看到小吴这样的孩子在留学的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我问小吴,到底是什么让你留学成功的?


他想了想,说,大概是因为我比别人更懂得坚持的力量吧。既然有了明确的目标,又花费了父母那么多年的积蓄,我很难放纵自己不去拼。不管是专业学习,还是英语,或者健身,我能做的就是一天又一天的坚持。这种坚持肯定辛苦,有时也会感到孤独苦闷,但自己看到离目标越来越近,那种成就感所带来的快乐大概也是我坚持的动力吧。

 

小吴的话让我想起知乎上一个票数极高的帖子,里面主要说的是“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智商”。


这与美国目前最流行的教育理念“坚毅”(grit)不谋而合,认为孩子在人生中获得成功的关键既不是智商,也不是情商,而是一种向着目标坚持努力的品格因此,更准确地讲,留学只是为小吴这样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契机,他们本身才是成功的关键。想想看,要是有小吴这样的毅力,即使在国内混得也不会太差。



 

留学不能改变人生,人自己才能改变人生。


因此,我们在作关于出国留学的抉择时,最重要的是充分评估孩子的个人情况,应该学会多问问题:


- 他想出国的意愿有多强烈?

- 他出国读书的目标是否明确?

- 他是否具备基本的自我学习能力?

- 他是否能很好地管理时间、管理情绪?

- 他是否意志坚定?

- 他是否三观健康?

……


出国留学,意味着语言障碍和文化冲击所带来的挫折和沮丧,意味着亲人不在身边的无助和苦闷。除此之外,留学生要自己租房,自己搬家,自己组装家具,自己去跟汽车中介斗智斗勇,繁重的课业之余还要自己买菜下厨。比起国内的大学生,留学生需要应付更多校园之外的事情。

 

出国留学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良方,因为不是每个孩子在18岁时都能足够成熟到去独自面对留学这件事,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从出国留学中获益。


所以,关于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出国,与其到处咨询,或许父母更应该扪心自问,如果孩子是块金子,到底哪里才能让他真正发光。




你可能感兴趣的相关文章  -


  1. 卖了房子送女儿去留学– 其实我后悔莫及!

  2. 美国,想说爱你不容易






妈妈圈讲座预告

时间:10月21日(星期六)晚八点

主题:美本申请杀手锏 - STEAM类课外活动


嘉宾:Rock 老师,Biggerlab创始人

适合人群:7-11年级家庭


参与方式:本次讲座在微课帮进行,请感兴趣的家长添加微信"liuxuemamaquan"为好友,注明孩子年级,我们的客服将拉您进入讲座群。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