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7套房、深圳有66套房又能咋样?!

2016年10月17日 澳洲华人俱乐部


I am small & we are big

——聚会 | 朋友圈 | 工作 | 投资 | 维权 | 反歧视——


天堂和地狱只有一线之隔!!


北京,年薪十万,招不来一个好瓦工。


杭州,开价7000,工厂老板哀叹还是招不到一个技术工。


广州,有制衣厂甚至为一线工人开出了4000元-6500元的月薪,但一个上午只收到3份简历。


江西,一个鞋厂在当地3000元都还招不到工人。


广西,当地请人砍一天甘蔗的话需要200元,但是一吨甘蔗才卖440元。于是,越南人就到国内来做这些工作,砍一天只需要70元。


这些都是来自媒体报道。


上海有7套房、深圳有66套房又能咋样?

00后比80后少了一个亿。

中国80后人口为2.28亿,但是00后人口就降到了1.2亿。

此外,过去三年中国已经没有了1000万劳动力。

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年龄段),2013年减少244万,2014年减少371万,2015年减少487万。

劳动力成本不急剧上涨才怪。

比起父辈,更多年轻人也不再愿进大工厂,不愿在流水线上从事重复机械工作。

他们有着更为远大的志向,比如在服务业或互联网行业工作,或从事其他更轻松的工作。

或者压根就可以选择不工作。

Intel前执行董事、美国白宫前官员黄征宇前不久回国。

在上海的机场,他叫了一辆车。

海阔天空的闲聊中,司机朋友很自豪地秀了下财力,家里之前因为拆迁的原因分到了7套房,所以,并不苛求孩子能有很好的成绩。司机笑呵呵地说:“我儿子就算考最后一名也没关系,因为家里的钱够我们家花一辈子的了。我现在开车拉客也是为了体验新事物,打发时间。”

是啊,在上海有七套房的家庭,孩子还要努力读书吗?还有必要再去打工吗?

今年6月17日,信托圈还曾头条推送过一篇文章,叫《我家一共获得66套回迁房,现在穷得饭都吃不起了》。

主人公是深圳南山区大冲村村民,之所以“饭都吃不起”,是因为回迁房目前才租出去5套,而且租金简直“白菜价”。66套房子的装修和家电购置都是从银行贷款,每个月要支付贷款、利息及那么多房子的物业费。

这个生活窘迫的“土豪”最后发出了天问:我有66套房子,人都去哪里了?

一夜暴富。你说这样的“土豪”尤其他们的下一代还有劳动、奋斗的动力吗?

他只关心收租。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收租。几乎没有其他。

他们已经尝到了房产升值的甜头。过去房子能升值10倍,未来哪怕再升一两倍也是极好的。还有什么能比房子更好?他们赖以生存的,就是这些物业了。这些物业的功能包括了养老、教育、医疗、下一代,以及下下代。

现在说房价有风险,人家当你神经病!

与年初相比,一套房子现在动辄跳涨100多万,京沪甚至一年上涨二三百万——工薪阶层要多少年才能挣到300万?

这不今年8月,深圳数名二手房卖主,因房价上涨不愿履行协议与买家发生纠纷,并对深圳市中院相关判决不满,聚集60余人前往深圳市中院闹访。

钱往哪儿投?正如网上的段子所言,土豪死于信托,中产死于理财,屌丝死于P2P,总有一款骗局适合你。人们最终发现,只有房产是靠得住的。

不过也有人做过分析,十年后一对夫妻将拥有6套房子。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后,祖辈和父辈的房产将由第三代继承。而在计划生育制度下,大多数家庭构成都为“421”结构。即使按照祖辈父辈家庭都仅有一套房来计算,第三代年轻夫妇结婚时拥有的房产也将有6套。

只是当房子到了烂大街的时候,有些人可能真的是穷得只剩下房子了。

因为房子不是股票,届时不是你想卖就能卖的。

如果你体验了20年前的日本,你会对此深信不疑。

两年前的中秋节,近藤大介去福冈扫墓。在郊外,他看到了一排又一排的空屋,这让他大为震惊。在《经济观察报》上,他撰文写道:

对于一个居住在东京的人来说,这样的单门独栋的房子让人羡慕不已。但是,面前的这些房子都是数十年前的建筑。


时至今日,房屋的主人或是驾鹤西游,或是住进了养老院。他们的孩子们也因为房屋地理位置上的不便而搬去了市区。


不过,虽然身处“鬼城”,但是仍有一家生意兴隆、分店多达26处的店铺——高山典当行。


这是一家专门收购老人的珠宝和贵金属制品的“当铺”。如果老人的子女继承了这些遗产,就需要缴纳高额的税金,所以还不如趁早把这些东西卖给典当行换一些实实在在的现金。

天堂与地狱一直相隔的就很近。


实业误国,买房兴邦?中国实体经济究竟是被谁整垮的?!


今日中国制造的根基正在动摇,明日就是楼市危机。这绝非危言耸听。


上市公司卖两套房就能扭亏为盈,中国楼市正在进入“千钧一发”的时刻。


被刷屏的这条新闻说的是南京一家上市公司为了扭亏为盈甩掉ST的帽子,避免退市,董事会决定卖掉公司2004年为了解决员工居住办公所购置的两套住宅。因为地处西城槐柏树街的学区,目前市价早已经超过十万/平。


不知道这家公司应该庆幸还是叹息,2004年花了214万买的两套房子居然成了“功臣”,上市公司公告说,截止2016年7月底,已计提折旧84.97万元,账面净值总计129.74万元。经过第三方评估,评估现值为2,272.62万元,增值额为2,142.88万元,增值率1,651.68%。而如果根据市价测算的话,成交价格还会评估价格再多个几百万。根据初步测算,如按照评估价值成交,卖掉两套房子净收益约1200万元。
这笔买卖里有两个细节需要关注:


一个是如果成交价比市场价低,会涉及国资流失;


二是,粗略计算,这笔房屋转让的交易所涉及的税费就将近一千万。(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契税以及可能涉及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


“实业误国,买房兴邦”成了社交媒体里对此事最精炼的评价。


有媒体引用数据称,在2926家上市公司中,有395家面临上半年净利润为负的尴尬局面,这其中还不包括各种注资、重组后财务数据优化的壳资源。其中,有115家上市公司净利润为正但不足500万元,而500万元,只是北京五环以内一居室的最低资产配置。


一个去年辞职创业的朋友看到此新闻也不禁感叹,“最近听的最多的词就是买房,各种朋友各种咨询托人买房借钱,让我觉得好像还在那个圈子里没有出来。昨天跟朋友还聊,投资房子比上班进修创业奋斗强多了,风险低收益高还轻松,哎,长此以往我们的国家怎么办啊?

2007年毕业刚做记者得时候,跑的就是和土地、房产相关的新闻。记得第一次去国新办是徐绍史履新国土部部长(现任发改委主任),他的一句“我也买不起房”成为次日报纸的头版头条,而后每周每月我都去查建委的网站和终结的报告,追踪房价的涨势,但转年,我就去广东东莞、浙江台州去报道沿海工厂的倒闭潮。

而后房价再暴涨——消停——向下微调——报复性大涨的不对称循环中螺旋式上涨,特别是去年底开始的新一轮上涨让我切身感受到了房子作为杠杆资产的账面价值。

搭上车的买房人一边心惊胆战害怕崩盘,一边窃喜还好买了或者再琢磨着怎么加杠杆继续投资,没搭上车的只能自己进行心理建设,人这一辈子不能被房子圈住……

瑞穗证券甚至会在报告中这样写:中国楼市有一种追涨的心态,觉得不买就输了。“比如说两个人,一个去年买了,一个去年没买,现在两人的财富就差了十年,这造成一种恐慌。”

但无论买的还是没买的,心里都模模糊糊的有个黑天鹅在扑闪,但天秤的另一端已经无法承受高房价之重了:制造业萎靡、阶层固化、“资产荒”。

今年全国银行上半年投放在房地产开发和个人购房按揭贷款就高达2.3万亿元。另据A股18家上市银行半年报显示,18家上市银行上半年新增房贷2万亿元,占同期新增贷款额度的45.46%。仅今年7、8两个月房贷增长就极不正常。

一个朋友因为审时度势,在上半年成功换房,家里地位陡然提升,但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却有些僵硬,一个朋友去年底成功换了学区,五百多万的房产已经增值到九百万,朋友说有点心慌慌但手里有的闲钱还是想去澳洲看看机会。

对于中国楼市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论一直持续着,代表人物是万科董事长王石,但而今,这家曾经的标杆企业成为了资本市场的猎物。即便是如此涨幅,开发商的净利润却在逐年下降。

土地、税收、人工成本啥啥都在涨,而这些涨幅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块“蜜糖”。到底是谁导演了房价的暴涨?答案或许谁都清楚,但却没有一个公开的口径。而如果你要问我,我只能回答高房价已经演化成了一个哲学问题。


中国实体经济究竟是被谁整垮的?!

我就说一件事! 20年前,你爸月薪500元的时候,一个打火机是1元,现在你月薪5000元了,一个打火机还是1元。你说这些制造业老板是不是哭到惨绝人寰的地步了?


HM,ZARA,中国大陆最畅销的女装品牌。中国市场里面这两个牌子,约70%是东南亚制造,不相信,你去大商场看看标签。而且这种趋势会加速发展。宜家、nike,已经开始把工厂搬到东南亚了。


中国经济的起步很成功,中国农民肯吃苦,守纪律,任劳任怨。但第二步走得不行,在制造业积累了资金后,通过四万亿、炒房潮,吃光用光了。这一点,真的很郁闷。


中国实体经济究竟是被谁整垮的?


1、税费:不能承受之重



社会保险33%,企业所得税20%,增值税17%,个税累进,粗算10%,贷款利息10%,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动不动被科长起诉罚款,你还得找个律师应付一下。

如果还觉得容易的话,你可以办个企业试试看!


现在在上海开个最小的公司,租最小的市区办公室,人工,房租,办工设备,税费,样样都贵,起步每年40万。十人公司每年要100万。这是最低标准,员工还十分不满意待遇。普通人有啥生意,能够在养活这么多人的情况下,还能够赚钱?

做生意真的很难的,不是开玩笑。


炒菜,一个盘子赚8元,手炒断了,也赚不了多少。经常遇到刁蛮顾客,没事找茬,老板娘还要亲自冲上去吵,还要小舅子假装小混混。小店一开,动不动就要罚款,卫生啊,广告啊,消防啊,哎,要是都懂这些法规,还会去炒菜吗?


说个真人真事。我有个亲戚,某年春节前雇了个小面包车,三人带了六箱儿童服装,在高速被交警拦下,人货混装,罚款一万。那两个小夫妻身上没有一万元,走不了,春节前,那么冷的天,小夫妻在高速边上哭了一晚上,没人理他们。




2、各项成本不断攀升



对于制造业而言,主要的生产要素都在涨价。


工资社保,每年增加12%-15%,食堂菜价,水价,气价,都在涨,房租是长期合同,一般也是每年上涨一点点。再算算物流成本,中国到处是收费站,产品从苏北小县城出厂,到四川小县城销售,中转三四次,价格基本是涨三倍,否则就是亏。总而言之,所有东西都在涨,唯独是出厂价格持续下跌,小老板真的是欲哭无泪了。


现在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黑白两道的压迫,销售冷到冰点,知识产权保护为0,合同无法履行,到处都是收费站。这种现实情况,怎么可能产生大批优质企业?




3、融资难,难于上青天



作为曾经的小老板,我深刻体会到贷款的酸甜苦辣。

如果你要是为社会创造财富而去申请企业贷款,那无数表格和各种痛苦,会让你觉得办企业好像是在干坏事。如果是炒房去贷款,随便开个假证明,说自己月薪四万,银行会默契的假装不知道,闭起眼睛放贷。

为什么银行不肯放款给中小企业?原因很简单,你的生意不能稳赚钱,银行不想借给你。贷款100万元给小民企和贷款一个亿给大国企,花费的成本是一样的,银行自然没有心思理会中小企业了。


现在的情况是,中小企业拿不到贷款,国企拿到了资金后无处投资,于是资金在国企手里转个弯,高息放贷给中小企业。国企成为贷款的二道贩子,再扒了小老板一层皮。中小企业雪上加霜,惨惨惨。




4、劳动力都往工地跑


中国制造业不是和欧美日制造业竞争,而是和有天量贷款的国企基建竞争资金实力。建筑工地开出的超高工资,普通制造业根本无力对抗。你培养了3年的熟练工,工地一加薪就跑了,你和谁去竞争?所谓招工容易,是要高工资的,否则没人来。

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是国企主导,根本不考虑投资收益,也无所谓劳动力成本,缺人就加工资,通过高工资诱惑制造业服务业的人到工地砌砖。基建的资金来源于贷款,且无所谓还贷,制造业要考虑成本和利润,只好收摊了。许多高速公路给农民工发高工资,但本身亏损,搞笑吧?一旦不印,农民工的高工资立即就没了。


5、房地产摧毁实体经济


房地产已经占领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了。

2015年中国GDP是67万亿,其中全国卖地收入是3.4万亿。在房价构成中,地价约占30%,也就是说房地产创造了11.3万亿GDP,再加上中介,装修,家电家具,估计30%的GDP直接由房价而来。另外,3.4万亿的卖地收入,又拉动了铁公鸡,杠杆率至少是3倍,又是15%GDP。一账算下来,房地产投资在GDP的占比超过45%。


但房地产经济有个最大的恶果,就是利润由寡头分享,其他人很惨。

农民工辛辛苦苦拿了万元月薪,包工头赚了20万,一转身又交给老家县城的房产商了。由于房地产抽走了所有的消费资金,老百姓只剩下生活必需品消费,这就导致各行各业的很多产品卖不出去了。

06年至今,粮食和一般工业品涨价一倍不到,电子产品还在降价,例如电脑手机相机。制造业平均工资加社保,合计涨了3倍,小老板坠入深渊,苦不堪言。与此同时,员工也没有得到多大的实惠,因为多出来的收入,全部被楼市抢走了。


近十年,全社会所有人,任劳任怨的养肥了房产商。


其实我不关心谁赚了钱,房产商赚钱也好,小老板赚钱也好,农民工赚钱也好,都可以,无所谓。我只关心中国经济的竞争力是否得到增强。现在问题是,房地产经济不需要技术,不需要效率,只要有本事去贷款,有本事去盖章,就可以赚大钱,这是最坏的结果。




6、四万亿的冲击


中国在2009年的时候,制造业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本来经济危机能够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剩下的做大做强,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结果,四万亿来了,把房价推高数倍,实体全部屌丝,于是,中国制造业就回头走,往人工高成本,产品劣质化,规模作坊化,价格低价化的初期模式道路上走了。可悲!

四万亿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秩序,现在走不回去了。


09年之前私企是暴富了,但大部分老板没有去吃喝嫖赌,想的是继续研发创新,走向世界,那时候成功学非常流行。后来是,先倒霉的关厂买房,反而发财了,坚持不懈的老板,全部SB了。


7、社会地位太低


“小私企,企业主,小老板”,当你听到这些词语的时候,你不会联想到好事,只会联想到,他们在欺负工人,剥削工人,血汗工厂,脏乱差,违法乱纪,做坏事。是不是?这就是我们当前的现实。其实这些人,维系了中国70%的就业,虽然工人目前还吃住一般。


过去5年,从事实体经济的人被互联网和金融人士嘲笑为老土。互联网现在大家看清楚了,就是借钱、发钱和烧钱,去年获得A轮融资的846家创业公司现在都快倒闭完了。


金融由于引进了高等数学的表述方式,把99.99%的人弄晕了,一直很神秘兮兮的,写个报告的也能够搞到年薪60万。现在也看明白了,也就是借新还旧,如果下一期续不上,立即出问题。关了灯,都一样。


中国经济下一步何去何从?


制造业是一切行业之母。


房子不是卖给建筑工的,金融产品的利润是来自实体的,服务业主要是源于生产利润的消费,然后是这些行业之间的相互循环交易。近两年,制造业用工数是大量下滑的,但是表面上看不出来。因为新的劳动力,大学生跑到大城市当销售和服务员了,非大学生去建筑工地了。


93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至今,中国运气好的无与伦比。第一波港台疯狂涌入,第二波是最惠国待遇导致的出口狂涨,第三波外资+入世,一下子成为出口冠军,第四波更奇怪,本来小布什要来找碴了,结果911了,美国一下子和我们又是好朋友了。但是到了现在,实体滞涨,楼市狂欢。该怎么办呢?


中国经济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了,现在走的每一步都会对未来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上一次类似情况是1998年。98年国企大下岗之前,当时有两个可能,一是继续印钞维持那些没有竞争力的国企,二是不再输血,国企员工下岗。


朱总理没有选择印钞,是真正的调结构,但得罪了太多太多的人。朱总理的改革是真刀真枪,触动灵魂的。


国企几千万人真就下岗了,北海和海南的房地产泡沫真的就破了,精简机构真的就减下来了,真的入世了,汇率真的改了,价格双轨制真的取消了。


几刀下去,刀刀见红。朱总理的改革虽然让很多人利益受损,但是中国经济一下子就起来了。


我后来想想朱总理壮士断腕,让那么多国企干部职工下岗,他心里承担了多少痛苦啊。


1993年,朱总理让海南房地产,一夜崩盘,得罪了多少权贵,他心里承担了多少压力。这个民族之所以有希望,就是还有几个这样的人。


现在的改革呢,好改的基本改完了,剩下的都是伤筋动骨的项目了。


一刀下去,必然剧痛。你想想当今社会,富得流油的,就剩下这几个了:房产商,大国企,二代哥。你看谁比较好说话?


环顾四周,有谁愿意为此轮改革买单?


没有!拿望远镜也找不到一个!



【版权申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请在 ”澳洲华人俱乐部" 微信公众号(oz-club) 中回复 “6”

加入您所在地区的“澳洲华人俱乐部”微信群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