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么现代的MoMA里,竟还藏着上世纪20年代的德国咖啡馆?!

2016年10月09日 美国中文网


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年十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是联合国设立的世界人居日(World Habitat Day)。今年的世界人居日是10月3日,纪念的主题是“以住房为中心”。的确,随着城市化进程愈演愈烈,全世界有大约四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仍居住在贫民区和非正规住区,现在获得舒适适足的住房真的算是一项全球性的挑战。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应“世界人居日”的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也在最近开办了两场与居住有关的艺术展:我们应该怎样生活?现代室内设计展(How Should We Live? Propositions for the Modern Interior), 和不安全感:被迫迁徙和避难所(Insecurities: Tracing Displacement and Shelter)。



我们应该怎样生活?
客厅、厨房、卧室、浴室、以及家具和摆设,这次的现代室内设计展不光收集了二十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的各种室内设计200多件展品,还把这些别人的“家”(样板间)都一户户地挪移到了MoMA的展厅。


Installation view of How Should We Live? Propositions for the Modern Interior.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October  1,2016-April 23, 2017. © 2016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Photo: Martin Seck


Installation view of How Should We Live? Propositions for the Modern Interior.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October  1,2016-April 23, 2017. © 2016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Photo: Martin Seck


Installation view of How Should We Live? Propositions for the Modern Interior.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October  1,2016-April 23, 2017. © 2016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Photo: Martin Seck


其中,最别出心裁的一件“展品”是一间货真价实的咖啡馆。这间咖啡馆名叫“天鹅绒丝绸咖啡馆”(The Velvet-Silk Café),坐落于MoMA三楼一处可以观赏街景的落地窗旁。




这家咖啡馆的外观完全还原了德国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一家咖啡馆的室内设计——像百老汇幕布一样鹅黄色丝绒布帘围成半圆形的空间,黑色皮质的悬臂椅子,玻璃小圆桌,以及煮制传统滴漏咖啡的吧台。别小看了这现在看来颇为怀旧风情的空间设计,当时它可在德国具有革新意义,因为这是德国第一次在公共场所使用悬臂椅(没有后腿),是德国纺织业复兴的象征。



Lilly Reich. Women’s Fashion Exhibition, Berlin, Germany. View of the Velvet and Silk Café. 1927. Gelatin silver print, 8 x 10″ (20.3 x 25.4 cm).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Mies van der Rohe Archive, gift of the architect


不仅如此,这间咖啡馆更特别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件冰冷的摆设,还是个有服务有人情味更有咖啡香的博物馆咖啡角——参观者可以在这里免费品尝一杯现煮的滴漏咖啡,坐在舒适的悬臂椅上读书看报,观景小憩。而且据博物馆工作人员透露,咖啡壶看似简单,其实却内藏玄机,和一杆电子秤相连,所以咖啡放多少量、水要加多少,都是严格按照科学实验后的最佳比例调配的。经我们两位记者品尝后亲自鉴定,真的和别家的咖啡不一样,好喝香醇不一般。

另一件值得一提的展品,是堪称在室内建筑具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拉克福厨房(The Frankfurt Kitchen)。一战后,德国的许多城市面临着住房短缺问题,为了解决成本预算不高的工薪阶层的住房问题,许多面积不大但舒适温馨的小公寓建了起来。作为第一位女性奥地利建筑师的玛格丽特舒特(Margarete Schütte-Lihotzky),她的法兰克福厨房的设计就解决了小公寓中厨房的空间利用问题:每间厨房都是一体式设计,包括转椅、煤气灶、打在墙上的储物柜、可调节顶灯,以及可移动垃圾抽屉。法兰克福厨房成本低、使用高效率、卫生,被认为是现代厨房的先行者。



Installation view of How Should We Live? Propositions for the Modern Interior.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October  1,2016-April 23, 2017. © 2016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Photo: Martin Seck


被迫迁徙和避难所

在身在纽约的你可能还在为租不到称心的公寓和没存够钱买房而焦头烂额的时候,冷静一点,要知道,世界上还有一部分人连这点奔波和焦虑的机会都没有:他们有的露宿街头,有的居无定所,有的住在避难所和难民营。

“不安全感:被迫迁徙和避难所” 就是一组通过建筑、艺术、设计展现的与迁徙和全球难民有关的作品,旨在通过这些多样的艺术表达方式,提出在避难所和难民营如此普遍的今日,人们怎么获得“安全感”的这个问题。“难民营”曾经被认为是暂时的居所,现如今却成了很多人永远的“家”,MoMA希望将难民营作为一个思考的出发点,重新审视人权与城市建设的相互交错的复杂关系。


Interior of a Better Shelter prototype in Kawergosk Refugee Camp, Erbil, Iraq. Better Shelter. 2015.


Ifo 2, Dadaab Refugee Camp. Brendan Bannon. 2011


Radicalizing the Local: 60 Miles of Trans-Border Urban Conflict project. Teddy Cruz. 2008.


在名为《边界》(Borders) 的一组作品中,艺术家西蒙斯(Xaviera Simmons) 重新审视“边界” 在政府和国家主权当中扮演的角色。地理学家认为,“边界式思维”使我们我们区分和孤立不同社会和文化,判定出“我们”和“他们”,但当这种边界被加强并用作阻止“他人”靠近的工具的时候,它变成了一种充满强制与暴力的界限。

有边界的地方就有避难所。《联合国难民公约》早在1951年就声明,避难所是人权的一种形式,以保护难民和寻求收容所的人。然而避难所的意义、功能与动机已经随着时间在不断改变,近几年来,避难所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为达成目的而使用的工具。这一组名为《避难所》(Shelter) 的照片展示了一些建好的和正在拆除的避难所。




更让人在心理层面感到震惊的,是一个真真正正的避难所帐篷,被搭建在了展厅之中。踏足进去,你可以看到昏黄的灯光,鼻息间似乎也闻到一股痛苦和无法解脱的味道,虽然避难所里唯有黯淡的电灯和空空的四壁,却仿佛分分钟可以让人联想到,在小小空间内承载着20多个受苦受难的难民时,房间里腐朽、压抑的感觉。




现在,不仅仅是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难民、越来越多缺乏生活保障的城市弱势群体,正因没有正规途径解决自己的住房需求,缺少基本服务生计机会和生存空间,而被驱逐或无家可归。而这一问题又因并没有放缓速度的全球人口增长而变得更加严重。今年的人居日到来时,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发出呼吁,要求各国政府和地方当局、城市规划者和各社区坚持“以住房为核心”,保障人人享有尊严和机会取决于人们能否有机会获得负担得起的适当住房。希望除了通过政治政策地执行,通过MoMA这次展览,普通的市民们也可以意识到,现在我们所能拥有的生存环境之不易,与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微信号: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


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