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奖励了孩子,他反而学会讨价还价?到底怎么奖励才是正确?

2016年10月17日 侨居AU



来源:家长学堂资讯


本期专家:李晓琦,山东师范大学教育专家。


1

背景

理学家德西提出来一个著名的教育理论“德西效应”,其内容可以用一则寓言故事讲述出来。有一群孩子总是在老人门前嬉闹,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给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在这玩耍让这变得很热闹,也让我自己觉得年轻了许多,这些钱表示我的谢意。孩子们拿到钱非常的高兴,第二天依然来,一如既往地喧闹。老人这次给了他们5美分,虽然比上次略低,但孩子们依然高兴的走了。第三天,老人给每个人只发了2美分,孩子们很生气,痛斥老人不公的待遇,并发誓不再为他玩了。


而“德西效应”的内涵就是如果在进行一项由内在动机引发的愉快活动时,如果遇到外部的物质奖励,可能会减少参与者对这项活动的内在动力。在这则寓言中,老人将孩子“玩”是为了自己的内部动机,通过美分这个外部奖励,干预了孩子的玩耍动机,变为外部动机。而当外部奖励无法满足孩子时,他们的行为就会得到消退。




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也常常用直接的物质性奖励刺激孩子获得好成绩,例如“你要是考进前五名我给你买一套变形金刚”、“如果你能得双百分,我就奖你100块钱零花钱”等。这些奖励短期内可能给孩子很大的诱惑性,促使孩子好好学习,但是慢慢的就难以满足孩子的需求,或者成为孩子讨价还价的砝码,不仅孩子的学习兴趣慢慢降低,也同样使让家长困苦不迭。


这就表明家长仅仅靠物质奖励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激励孩子前进的动力,当物质奖励得不到孩子满足的标准时,直接性的物质奖励强度和作用就会降低。我们都要明白,任何奖励额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进而培养起自律的习惯,而不是因为过多的奖励而让孩子为了奖励而迎合家长或者与家长讨价还价,并成为要挟的筹码,产生负面的影响。


所以,适当的奖励是必要的,但是奖励的形式和内容就需要合理的安排。将各种形式的奖励方式依据孩子的年龄、兴趣、动机和家庭条件等各方面综合考虑,例如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定时奖励和不定时奖励、及时奖励和延期奖励等结合起来。




2

家长可以这样做


现在家庭教育中都意识到了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即发现孩子优点,并进行表扬,让孩子获得自信并保持前进的动力,但是现实中可能被家长滥用或者过度利用,赏识教育绝不等同于一味的奖励。在平时的教育中在进行奖励和赏识时,一定要讲求艺术性和科学性:


  1. 表扬要及时。

    在孩子做出行为之后及时进行正强化,能够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强烈的印象,进而激发孩子以后继续努力的行为。


  2. 表扬要诚恳。

    不是泛泛的表扬孩子聪明或者做得棒,这种表扬并不能让孩子获得实处,反而让孩子对自己有不客观的认识,而是要为孩子点明正确在什么地方,哪一点做的好,针对具体的行为和事件进行表扬。


  3. 奖励的方式并不是越多的物质奖励越好

    这会让孩子形成讨价还价的坏习惯,正确的奖励形式是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例如拥抱、鼓掌或者亲子之间的出游等等。尤其在孩子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4. 可以采取延迟表扬的方式。

    即采用积分的方式,使孩子能通过获得表扬的事物,获得一定积分,当积分达到一定数目时,可以兑换孩子的一个愿望,这可以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断的追求目标。



推广



侨居澳洲公共号平台

澳洲热门新闻 | 政府政策更新 | 社区消息 | 分享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广告、商业合作请微信

zhenyan1999、angella 

意见反馈请微信DynamicQI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号:immisy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