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大学生面试12个误区,看过以后不犯错

2016年10月24日 东莞教育


又是一年招聘季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奔波于各个宣讲招聘会

面试次数和花费时间

可能比过去用在学习上的时间都长

但同学们真的了解怎么面试吗?



小编罗列了大学生面试时的小误区

记清楚这些面试误区

可以让你面试的时候事半功倍


误区一


简历要精美漂亮?

很多人认为,简历就是面试者的形象,一定要精美漂亮。其实不然,如果你不是学设计的,就不用把简历搞得像彩色连环画,只要保证简历在交给面试官时干净、整齐、整洁的。




误区二


简历要详细厚实,写清所有能表现自己的内容?


很多人认为,简历一定要详细,但其实简历一页纸就够了,正面中文,背面英文。简历上要写清个人基本信息,写完整,写仔细,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记得贴照片。面试官记不住你的人和简历,但肯定会记住你的脸。

所学课程可不写如果面试官对你所学的课程很感兴趣或有特别要求,他肯定会提问的。

教育经历可不写,或从高中开始写即可。

获奖情况要简明扼要。特殊才艺获奖可以写明。获奖情况的排序也很重要。一般根据由重要到次要,由高到低,由专业到非专业排序。

兴趣爱好要有和工作有关联。要是实在没什么特别的兴趣爱好,可不写。

校内活动经历,多写活动中自己的角色,少写参与情况和活动描述。

社会实践如果很多,可以挑两三个知名或有代表性的企业写。如确实在实践实习中学到很多,可写详细点,如没学到什么,简单一两句话即可。

简历中的字体不要变化太多,不要使用太多的加粗、倾斜、下划线。

简历与事实不符,如果你撒谎不是特别高明,建议简历里面水分不要太多,否则得不偿失。


误区三


没有通过面试,是因为不优秀?

大学生没有社会背景和从业经历,因此同等条件下,企业更倾向于自信的应聘者。面试过程中吐字清晰、逻辑流畅、保持微笑、必要的眼神交流……都是自信的体现。不要因前一个被拒绝破坏了后面真正的就业机会。


误区四


面试时让朋友陪同,安心并自信?

尤其是女孩子,经常由朋友陪同面试。这往往是面试官拒绝应聘者一个很大的原因。如果连自立都无法做到,怎么有能力胜任工作呢?


误区五


工资要说的高一点,因为企业很小气?

大多数企业都有完善的薪资福利制度,大学生要想好自己的最低标准,而不是最高标准。因为企业能给你多少钱,通常在你面试之前就确定了。在面试官问及应聘者的薪资需求时,大学生不妨说出自己的最低心理价位,并解释原因。


误区六


面试时,越早到面试地点越好?

很多大学生认为面试不但要准时,而且要早到。其实不然。应聘者早到容易给面试官造成压力,可能打乱面试官的安排,让面试官慌乱。提前5分钟到场是不错的选择。切记不要迟到



误区七


没有面试的时候,便不用准备面试?

实际上,工作日的早上八点到下午六点,都有可能接到面试电话。要保证这个间手机开通,且时刻准备着面试。



误区八


面试官喜欢帅男靓女,穿戴越讲究越好?

这是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有时候,太帅太靓和太抽象没有区别。服务业对相貌气质要求较高,这是行业特点。但很多时候,气质有时候比外貌更容易打动人。

着打扮很重要,但穿戴过分考究并不见得是件好事。喜欢名牌奢侈品的人,要么家境优渥,要么虚荣心强。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很容易给他人造成一定负面影响,降低团队的士气。所以参加面试时衣着妆容整洁大方、适合自己即可。


误区九


证书越多越好?

证书的含金量比数量更重要譬如你曾经考过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写六级即可。获奖学金很多次,写一等奖X次,二等奖X次即可。如证书不太有名气但又能证明你实力,建议作特别注明。比如国家级、省级奖励。比如特殊奖励等。



误区十


参加面试的场次越多越好?

广泛撒网,重点培养。不管曾经参加过多少次面试,最终你工作的是一家公司。因此要有计划,有针对性

提前通过网络了解招聘会上的企业,挑选几家最合适你的,收集所有你能收集到的资料,最起码公司的基本情况、文化、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应该了解的。到了招聘会现场,直奔重点,越快越好。


误区十一


对于面试问题类型,傻傻分不清

面试的时候,有些开放型问题会披着选择题的外衣,要谨慎

例如:在面试气氛十分融洽的时候,面试官突然问:“如果我给你安排了一个很紧急的工作,我的老板也给你安排了一个很紧急的工作,你先做谁的?”当然,这是个深坑,如果这回答不好很可能你就失去了这个offer。

多数人的答案类似:“我先做大老板安排的工作,然后再抓紧时间做你安排的工作,如果来不及我会加班。”

正确的打开方式是:我会拿着大老板安排的工作来征求你的意见。


误区十二


吐槽自己的专业

专业知识,对个人的成长多少会有所助益,面试的时候吐槽自己的专业,是一种完全不懂感恩的心态,要不得。同理,曾经所在的组织,实力公司、曾经的老板也是这样。




(来源:广东学联)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