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

2015年01月06日 Theo的澳洲生活旅程




年轻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宿敌: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又考了一百分。

别人家的孩子又得了第一名。

别人家的孩子高考考了六百多分。

别人家的孩子上了清华北大,哈佛剑桥。

别人家的孩子当了公务员进了国企,待遇优厚。

别人家的孩子二十岁大学毕业就拿到了某某大公司年薪二十万的offer

别人家的孩子去某国留学成绩优异并长居。


虽然我自小到大通常是别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不知廉耻地甩下头发),记得初中时学校请我父亲去参加校级家长会谈教子经验且在中考前立我为全年级竞争看齐的目标(应该被无数的人翻过白眼),但而后的道路就开始崎岖不平,成绩可以倒数,课可以不上,工作可以找不到,被欺骗被愚弄,人生的艰辛更是只有自己才能体会。这个时候别人家的孩子乘虚而入,什么高薪留学赚大钱,无非就是这几个关键词。


发现了吗,这就是我们人生所有奋斗的意义,高分,高学历,高薪。然后呢?


我常常跟我的父亲谈这些话题。我试图用我的世界观的价值观说服他。我会说,人生艰辛,不可能事事如愿;不如就怀抱体验的心情,来探索看看什么适合自己,过得愉快不就是最大的胜利?我的父亲不能接受,并偶尔会大发雷霆,并说那是我自找借口不去努力。


可惜,我自己都做不到我自己说的那些。我很浮躁,始终做不到沉下心来的积累,满脑子铲除不尽的成功学(我已经在无数的文章中抨击成功学了),以及从而到大养成的竞争本能,让人过的局促而难过。


你以为你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可以和世界接轨了,殊不知自小的教育已经融进了血液,你做不到泰然自若,做不到自在逍遥,就好像你做不到请只见过一次面的朋友到家里party一样。


怎么样才是成功?成功就是人生的意义吗?当你赚的盆满钵满,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就会统统得到吗?未必。


每个人的生活背景、家庭背景、性格特质、兴趣导向都是不尽相同的,一千个人应有一千种活法,而不是只有一种活法。



前几天上豆瓣,我发现了一件惊人的事情。我看了一下我五年前写下的影评,我发现我读不懂自己写的东西。不是写的不好,写的非常好(不夸张的说,真的)。五年之后,我写东西全部成了大白话,对于喜欢的电影无法写出清楚表述所有感想的评论,甚至开始读不懂以前写过的东西,不读书(当然客观原因是时间都去读英文课本了)。


这样的我感觉很空虚,但是我并不自知,直到我发现这五年来的变化。


五年来,刷微博,刷朋友圈,消耗碎片时间的工具变成了碎片化整段整段时间的刽子手,并且处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买了豪车。

别人家的孩子又去了巴黎,洛杉矶,迪拜,马尔代夫。

别人家的孩子去美国名校上学了。

别人家的孩子隔三差五的出国游。

别人家的孩子工作好精彩。

别人家的孩子有无数朋友环绕。

别人家的孩子有甜蜜的爱人。


你的价值观开始被碎片化,被别人家的孩子所干扰,被全部的别人家的孩子的价值观扭曲纠结在一起,而甚至有些忘了自己是谁,自己会做什么,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欲望随着眼球的刺激而生长,像是千与千寻里的无脸男,本是一个温驯的妖怪,因为无法突破自己的欲望,狼吞虎咽了美食佳肴有的没的,却永远得不到自己真正希望得到的——千寻的认可。


我也还是得不到自己的认可。我想,这可能还依然不是我希望的。这五年并不算走错路,只是可能放弃了一些应该牢牢抓住的东西。



现在想来,对于父母再谈别人家的孩子的时候,最佳的回应兴许是爸妈,我过得很开心很满意,当然,得是发自内心的。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