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北京申办奥运会,为何败给悉尼?原来他们“拿钱换投票”

2021年08月16日 澳微帮


1991年3月,中国正式向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递交了一份“北京承办2000年第27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申请,正式迈出了申办奥运会的第一步。

此时,距离1908年人们提出的“奥运三问”,已经过去了整整83年的时间。

时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的何振梁是北京申办奥运会过程当中的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只要看到他的身影,中国观众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就是“申办奥运会”。

何振梁曾经被国外的媒体评选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十大体育领导人之一”,他从61岁到71岁,两次参与北京奥运会的申办工作,并且还两次担任国际奥委会投票过程中中方的陈述人。

1993年,北京申办奥运会,为何败给悉尼?原来他们“拿钱换投票”

何振梁【1929-2015】

当年,和北京一道共同参与申办“2000年第27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还有澳大利亚的悉尼、德国的柏林、英国的曼彻斯特,以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初出茅庐的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委员会也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何振梁先生撰写的《申奥日记》一书中,记录了一段当时的情况:

“我们同89名国际奥委会委员有过接触,其中包括仅只是见面问好的,看起来中国的面子相当广,但与深入且有针对性的工作还相差很远。”

为了中国能够成功申办奥运会,年过六旬的何振梁利用各种机会,广泛地接触国际体育界人士,在世界各大洲穿梭访问。

1993年3月3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考察评估小组在结束了对澳大利亚悉尼的考察后,紧接着来到了中国北京进行考察。

1993年,北京申办奥运会,为何败给悉尼?原来他们“拿钱换投票”

萨马兰奇

此时的北京正处于冬末春初,大地尚未苏醒,这个时候来考察,对北京非常不利。

果不其然,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考察评估小组的成员们一致认为:北京的环境不如悉尼。

3月7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考察评估小组正式结束了在北京为期4天的考察。

当在钓鱼台国宾馆为他们举行送行宴会时,考察团的团长埃里克森对大家说:“北京是一个很大的开放城市,北京申办奥运会得到了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几天来,我们在北京已经亲眼目睹了一切,我可以说和可以做的是,祝你们好运!”

然而,好运却没有降临到北京这座城市的头上。

9月17日下午,国际奥林匹克执行委员会在摩纳哥的蒙特卡洛希维体育宫召开会议,这次会议将从5个候选申办城市中,选出“2000年第27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城市。

1993年,北京申办奥运会,为何败给悉尼?原来他们“拿钱换投票”

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式

何振梁刚一入座,萨马兰奇就递给他一些关于通讯社报道的报纸,并且在这些报道上写下了英文的“HE”,也就是何振梁的姓氏拼音,还在后面打上了三个大大的惊叹号。

何振梁接过报纸一看,顿时感觉到:“坏了,坏了,这下可糟了!”

事实上,就在北京申奥代表团一行到达蒙特卡洛后的第三天,几家大的西方通讯社同时刊登了消息,文章中写道:

“北京某负责人说,如果因为美国国会的阻挠而使北京申办奥运会失败,中国将会抵制1996年第26届美国亚特兰大夏季奥运会。”

这一则爆炸性的消息,使得北京申奥代表团立即陷入了被动的局面,何振梁绝对不会相信,在这个如此敏感的时刻,谁还会就“抵制”问题发表这种授人以柄的谈话。

而北京申奥代表团里边的成员,从来就没有讨论过关于“抵制亚特兰大奥运会”相关的话题。

1993年,北京申办奥运会,为何败给悉尼?原来他们“拿钱换投票”

何振梁、萨马兰奇

就“抵制”问题,萨马兰奇还专门询问了何振梁,何振梁果断地表示说:“这根本就是没有的事!”

萨马兰奇听后非常高兴,坚决要求何振梁在国际奥委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来澄清这个事情。

然而,距离投票只剩几天的时间了,无论何振梁再怎么澄清,也已经是无力回天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一枚重磅炸弹,使得北京的申奥之路一时间难以迅速翻过身来,后来的结果让无数中国人失望至极。最感到失望的,恐怕就是那些付出辛勤劳动的北京申奥代表团的成员们。

9月23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正式宣布:“国际奥委会第101次会议确定,2000年第27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城市是澳大利亚的悉尼。”

1993年,北京申办奥运会,为何败给悉尼?原来他们“拿钱换投票”

不过,面对这个结果,何振梁在后来的回忆中并不认为北京失败了,在他撰写的这本《何振梁申奥日记》一书中记述:

“埃及委员图尼辞去委员一职,保加利亚委员斯拉夫科夫不能够来出席大会,斯拉夫科夫和图尼不能来到现场,使我们少了两票。”

其实,使北京少得了两张投票的背后,还有其他的因素。

1998年,美国盐湖城以压倒性的58张投票,一举成为了“200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东道主。

但就在这一年的12月,一位瑞士籍的委员贺德勒突然向国际体坛披露,盐湖城在申办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过程中,充满了舞弊行为,甚至还有揭露了“国际奥委会委员收受贿赂”的不法勾当。

1993年,北京申办奥运会,为何败给悉尼?原来他们“拿钱换投票”

何振梁

受到“盐湖城申奥丑闻”的波及,澳大利亚的官员也亲口承认,在1993年决定“2000年第27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地的前夕,他们分别向11个非洲国家提供了总值达约120万美元的体育基金,来换取他们手中的投票权。

北京申办奥运会失败后,当何振梁和其他代表团们返回祖国的那一刻,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是,机场竟然有五千多名北京各界人士欢迎他们的归来,并拉起了横幅:“永远的北京,不远的奥运!”

此时,何振梁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难过,向战友们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与此同时,《人民日报》也发表了一篇题为《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的社论,文中写到:

“得而不骄,失而不馁,这是中国人民应有的气度和风范。”

1993年,北京申办奥运会,为何败给悉尼?原来他们“拿钱换投票”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

当得知北京申办奥运会失利的消息,年迈的邓小平沉默了一会儿后说:“意料之中,不管别人,先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

1998年11月,中央再次批准北京申办“2008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此时已经从国家体委领导岗位上退休的何振梁主动请缨,希望能够再次参加奥运会的申办工作。

为此,从1998年开始,国家还专门制定了一个“投入120亿美元的10年计划”,以此来改善北京的空气、水和城市环境,以减少北部风沙、市内扬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不仅如此,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委员会还和20多个民间组织签署了“绿色行动计划”,组织社会开展各项环保活动。

对于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考察评估小组的到来,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感到既紧张,又期待,这是揭晓奥运会申办城市之前所要面临的最重要,也是最后一项决战任务。

1993年,北京申办奥运会,为何败给悉尼?原来他们“拿钱换投票”

何振梁、杨澜

张清笔下的《申奥纪实》一书中,记述了当年国际奥委会在北京考察后的《评估报告》,其中写道:

“评估团相信,北京奥运会将给中国,给体育运动留下独一无二的遗产。评估团相信,北京能够组织一届出色的奥运会。”

北京时间2001年7月13日下午18点,在莫斯科举办的国际奥委会全会上,北京申奥代表团做了分别作了申办陈述。

这一天,参与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的国际委员共有102位,如果能够获得半数以上的支持,也就意味着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了。

北京市市长刘淇、北京奥申委执行主席袁伟明、体育主任楼大鹏以及秘书长王伟、杨澜等人,分别在大会上进行了陈述,描述了北京为奥运会体育项目提供比赛场馆的建设规划,以及为世界各国运动员提供的居住条件和相应设施。

1993年,北京申办奥运会,为何败给悉尼?原来他们“拿钱换投票”

2001年何振梁陈述

除此之外,其余的陈述代表也从另一方面展现了北京的朝气,中国的风采。

作为中方申奥代表团最后一位陈述人,何振梁的总结陈辞显得尤为至关重要。而事实证明,他这次并没有让国人失望,他的讲话已经成为他一生标志性的话语:

“如果你们授予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荣誉,我可以向你们保证,亲爱的同事们,7年后的北京将让你们为今天的决定而自豪。”

当天的晚上21点52分,第一轮投票正式开始。

细心的何振梁注意到,监票人并没有将信封合上封好,这也就意味着,在这一轮的投票当中,并没有哪个城市获得至少52张的投票。

紧接着第二轮投票开始,日本大阪由于在第一轮得票数最低,率先被淘汰出局。

1993年,北京申办奥运会,为何败给悉尼?原来他们“拿钱换投票”

莫斯科召开的奥委会投票现场

第二轮投票结束后,何振梁观察到三位监票人封上了信封并签上字,经验丰富的他心想:“这下成了,北京胜出了。”

早在前往莫斯科的飞机上,何振梁就已经和同事们分析好了北京大概能获得多少张投票,以及多少国际奥委会委员的支持。

不仅如此,在投票之前发生的一个小插曲,也让何振梁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在几天前,萨马兰奇主席突然造访何振梁,说自己的“北京”中文发音不够准确,希望能够教一教。何振梁立刻就意识到,萨马兰奇是在为宣布最终的结果做准备。

2001年7月13日22点11分,当从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口中轻轻吐出“北京”这个词时,13亿中国人沸腾了。

1993年,北京申办奥运会,为何败给悉尼?原来他们“拿钱换投票”

北京申奥成功

聚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们欢呼着,跳跃着,一次又一次地将鲜花抛向天空,五颜六色的礼花映亮了北京的夜空。此时此刻,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2008,北京!”

就在那个晚上,15万多面北京申奥标志旗和国旗被抢购一空,北京公交车延长到了次日凌晨2点40分,麦当劳免费赠送了66000个汉堡,各大报刊增印《号外》15万份。

仅仅过去了两天,北京就收到了1600多封来自世界各国政要和组织发来的贺电,而还在遥远的莫斯科没有返回的北京申奥代表团们,也向全世界媒体发出了最有力的回应:

“我为我的祖国自豪,我为我的人民自豪。”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