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新生一半富二代?马太效应加深对富有阶层的偏爱:教育拼的是家长

2019年03月12日 悉尼名城快讯




哈佛新生一半富二代?

真相是:马太效应下,父母的水平,决定孩子的阶层



众所周知,作为一所享誉全球的顶级学府,哈佛大学培养了数不尽的人才。它培养了8位美利坚合众国总统,133位诺贝尔奖得主、18位菲尔兹奖得主、13位图灵奖得主。连辍学生也都是驰骋一方的大佬,如马克·扎克伯格比尔·盖茨,一个创建了脸书,一个创建了微软。



毕业于哈佛的人,不说人中龙凤,也不说天之骄子,但一定是不折不扣的精英。而精英的成功,从来不止是令自己受益。他会让整个家庭,都因他而正向发展。这个家庭里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模仿他,学习他,沿袭他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方式去成长。


作为精英大学的典型代表,哈佛似乎从未否认过对富有阶层的偏爱。尽管也有少数贫困家庭的申请者脱颖而出,但寒门难出贵子仍然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要将家庭收入水平结合种族来看,哈佛新生也是美国社会的典型缩影。



哈佛大学最新公布的2021届新生背景调查报告:财富不平等
乍一看,有点扎眼:
  • 有将近30%的新生家里至少有一位亲人也毕业于哈佛大学,这一比例近几年缓慢上升;

  • 更扎心的是,在这些新生中,有46%来自年收入超过50万美元的富裕家庭,这一比例大大超过去年。


财富不平等只是一方面,家庭教育或许已决定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如果家族中有人是名校毕业,那么培养第二个优秀人才的几率也更大。


资源不均的深化:家族影响力

  • 另外有12.1%的新生,父母中至少有一人是哈佛校友

  • 6.2%的新生父母两人都是哈佛校友

  • 8.4%的新生有兄弟姐妹上过哈佛


所以有人问,哈佛校友是人以群分?大概难免生出一种意料之中的感慨:家庭起点高低真的很重要!然而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最怕别人,比你资源优,还比你更努力。


手握资源的富家子:没时间玩
很悠闲?没有的事!
  • 35.9%的新生很少用推特;56.4%的新生没有推特账号

  • 85.9%的新生将学术列为第一优选项,83.9%的新生的压力来于自我期望



在哈佛大学一项关于新生的匿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第一, 这些看起来一帆风顺的“准人生赢家”, 大多念的是私立高中,但学习时间远远超过公立高中学生。

第二, 这些看起来一帆风顺的“准人生赢家”, 根本没有空闲时间刷社交网站。搞学术才是要紧事。85.9%的哈佛新生将学术列为第一优先事项,超过一半的新生干脆连账号也没有。

第三, 这些看起来一帆风顺的“准人生赢家”,能力够强,但更焦虑。


没错,当你感觉进入常春藤名校就能安然度过成功人生的时候,“准人生赢家”的生活没有你看起来那么美。会焦虑吗?差不多! 


这些巨富的孩子都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在美国,这些富裕家庭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为了进名校,也是一样的“拼命”,而且甚至一直持续多年。在子女教育方面,他们的父母和寻常家庭的家长一样焦虑指数超高。


难题一:有钱难买学区房。要将下一代送进名校,教育必须要从娃娃抓起,甚至怀孕前就得为此做足准备。准备之一,必须是学区房。


不就是钱的问题吗?不!即使在空气里都是钱味儿的美国纽约上东区,在买学区房这件事上也不是“有钱就能使鬼推磨”的,堪称相当难。除了准备好钱以外,你得找一名谈吐得体、举止优雅,最好是一身名牌的中介,否则连看房的资格都没有。接着,需要通过小区居委会的层层面试,个人信用、学历背景、大学成绩都在考察之列。


难题二:入园还得拼实力买好学区房后,战斗才刚刚打响。

在欧美,优质幼儿园也是稀缺货。即便如此,纽约上东区的幼儿园也不会新增入学名额,每户人家都得提前一年排队面试。在同样的情况下,大月份出生的孩子会更受幼儿园青睐。为此,住在这里的名媛们得算着日子备孕、怀孕。


而这些在掐着“正确月份”、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不到两岁,逛画廊、听音乐剧;到了3岁,跟着家教或者保姆学中文或是法语……这般精英教育出来的孩子还得再通过2500:50的激烈竞争,凭实力拿下入园名额。不仅会说普通话,而且自带播音腔的美国金融大鳄罗杰斯的两个女儿,会唱《茉莉花》、会背《三字经》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专题)的外孙女大概就是这样长成的。


比你更努力?很有可能!


到了孩子上小学、中学的年纪,私立学校会是欧美大部分富裕家庭的首选。对于教育来说,一个良好的家庭经济基础固然是加分的,但起点高的富家子弟们为了上名校,很可能比你还拼命。什么快乐教育?那是普通公立学校才会有的,私立学校根本不存在。


BBC纪录片《交换学校》就真实记录了英国私立公立学校的“差距”。在公立的贝姆罗兹学校,学生只有一直捣乱才会被赶出课堂,下午3点放学后就无所事事了。而在一年寄宿费就要2.7万英镑的英国沃明斯特中学,学生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从8点半学到下午5点,课后还有一堆作业和兴趣课。要是音乐课上说话,是会受到老师严厉训斥的:“你再说话我就把赶你出去!”在这儿吃的所有苦,全都是为了今后申请名校。


这不是哈佛的独有现象,各个国家均是如此。


一个人的家庭环境会对他/她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随着贫富差距正在加大,阶层固化,马太效应加强,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国内越来越多的清华学生来自富人家庭。清华大学一位教社会学概论的晋军教授说,“家庭背景决定了学生接触的资源、学习环境、眼界和见识......你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更是因为你有了上述这些东西。”


“决定你来到清华北大的,不仅是自己的努力,还有你的家庭环境。包括你父母的教育理念,愿意及能够为教育付出的时间、金钱,你的眼界和视野,你能接触到的一些资源的机会。


不少优质私立高校越来越成为精英体制代言人,贫困生与家境优渥学生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在更大的概率上,父母学历越高,经济能力越强,孩子的教育资源越好,成为精英的概率也直线提升。


真正的教育,就是拼家长。


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也是一种天长日久的模仿,更是一种来自生灵魂深处的引领与被引领。家长拥有的优秀品质,不会随着生命消失而消失,它会遗传,会被继承,会在你的子孙后代身上,一代代继续下去。


在澳洲,学区房、父母教育与传承也极为重要。为了孩子教育而选择出走澳洲的移民一代,由于父母缺少澳洲社会积累和背景认同,在孩子的资源建设上投入就显得极为重要。选择什么样的学校,为孩子拓展什么样的兴趣学习,选择什么样的学区房,为孩子缔造什么样的社交圈,都是决定未来孩子的发展方向。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