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澳洲的小路上

2020年02月21日 澳微帮


人们都说澳洲风光好,大体上是不错的。如果去过一两次,肯定收获满满,而意犹未尽。但是随着对澳洲的深入了解,不管是海滩、草甸还是葡萄园,渐渐的就单调了起来,满眼都是重复的风景,这是平面风景的硬伤。不是景色不美,是所有的风景都处在一个平面上,缺少立体的层次感。澳大利亚最高的山位于大分水岭的南部,海拔两千多米,冬天能够在上面滑雪,已经是奢求了。

立体感最强的风景在中国,到藏区随便找个山头,两千米以下是峡谷,三千米是森林,四千米是高山草甸,五千米以上是终年的雪顶子。一趟上下,经历四季轮回。不同的植物和动物分布在不同的高度上,从不越界。比如川西的猴子生活在三四千米的林线附近,上下不会差很多,看猴子就要到那个高度。

走在澳洲的小路上

走进腾格里大沙漠,在烈日当空的时候,人就像热锅上的一只小蚂蚁,相当绝望。如果此时突然发现沙窝里面有一个袖珍湖泊,孕育着一小片绿洲,这样神奇般的存在定会让人瞠目结舌。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因为附近有高山,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立体结构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

再如,海拔1500米的浑善达克沙地,是一个正在进化中的沙漠,也是北方很多河流的发源地,因为有水和绿洲,起到了阻止沙化的作用。长期介于沙地和沙漠之间的平衡点上,景色苍凉而凄美,世所罕见,本质上是一处立体风景的缘故。如果是在海平面的高度上,这块沙漠早已吞噬一切水源,也就不会有华北平原的沃野千里了。相比之下,澳大利亚中部的沙漠,因为没有立体结构,景色也就单调了很多。

走在澳洲的小路上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欣赏澳洲? 风景是表面的,如果游览一个地方,只看看风景就走了,那你只带走了非常有限的东西。如果能了解一些当地的人们,了解他们如何生活在你眼前的风景中,那这趟旅程就丰富了很多。有时,想融入当地人的冲动胜过了风景的吸引,这个地方就变成了人们心中最美的风景,自然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充实的旅行者。

有一次我去悉尼南部150公里的袋鼠谷,明明知道这个山谷里有千八百人居住,但除了中央的小镇以外,几乎看不到人家。于是激发了我的兴趣,想数一数这个山谷里到底有多少处房屋。

沿着河谷的主干路行走,建筑物基本都不在视线之内。遇见石子小路,走进去便会峰回路转,露出一栋漂亮的房子。这时候我总是想屋子里可能住着一个隐士,正端详着屋外来了一个喜欢攒钱的中国人。也想起了林语堂的书<生活的艺术>,这本1937年在美国出版的大作,提到当时美国人的三大恶习,讲求效率,讲求准时,急切地希望事业成功。当时美国正处于工业化的鼎盛时期,人民寻着美国梦而努力奋斗,追求自我实现,社会蓬勃发展。而林语堂先生站在东方人的角度看西方社会:"求全的欲望已近于淫。"

还不到一百年的时光,形势好像就反转了过来。工业七国之一的澳大利亚的这个山谷里,仿佛住着一些东方隐士,而我们反倒成了主张工业化的怪物。如果林语堂先生能活到今天,坐一坐高铁就知道现在中国人活得有多着急,兴许他会黯然神伤。

如果说袋鼠谷的人们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恐怕不太准确。庄周的逍遥代表着回避,隐遁山林,逃避到自然中去,自由自在以为乐。老子的逍遥过于机敏俏皮,总是笑嘻嘻的看着圣人死去。有人说老子是个最大的阴谋家,我倒是很喜欢这个可爱的老头。

确切的说,袋鼠谷的人们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他们与社会是有连接的。每天到镇上喝杯咖啡,了解最新的时讯,比如最近镇上来了一个背着大包的中国人,恐怕他们早已知晓。每周他们到镇上处理一次垃圾,不是扔垃圾,是处理可循环利用的垃圾,事实上这些人基本不产生垃圾。隔三差五的集会上,找人多的地方他们要去发表各自的意见。然后,大部分时间他们就呆在自己的屋舍,森林里的一片空地上,怡然自得。这样说来,人们心里也都有一个澳洲梦,能过上怡然自得的生活。

有了这些人的存在,袋鼠谷的景色在我心里变得与众不同,既立体又有层次。

顺着这条小路可以出山谷,不急,不急,等等生活。

走在澳洲的小路上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