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泡沫之争,跑的太快还是资本的锅?

2019年03月16日 创业财经汇


茫茫人海中,为防大家走失,请大家

点击上方 “创业财经汇 ”  → 点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为创业财经汇加上星标,就再也不会迷路啦!


提示:亲们,有什么观点和看法,欢迎在末尾评论区留言,参与是一种美德,表达是一种进步。很多读者都养了成点赞的习惯,如果写得好,望大家阅读后,在右下边“好看”处点个赞,以示鼓励!


来源:天风侃财(tfkancai)

作者:天风学长


2018年,似乎不光是资本寒冬,连带着不少行业也过了个艰难的冬天,曾经遍地开花的邻家、131便利店,均因资金周转问题相继关店。闹得沸沸扬扬的全时“卖身”事件,最近也有了定论一个接一个便利店品牌消亡,这锅谁来背?今天学长就来侃一侃。


便利店“倒闭危机”来临

便利店的历史要追溯到1946年,7-11在美国诞生。二十多年后,这家以标准化著称的小杂货铺,来到日本并由此走向了世界。当然,这里面也包括中国。

 

我国本土的便利店起步较晚,但规模却发展的很迅速。拿曾经缔造神话的本土便利店“邻家”来说,它的创立团队是从7-11离职的一个30多人的管理团队,公司注册后,邻家便利店便开始疯狂扩张,3年开了168家门店。但迅速的扩张也带来了致命的问题。

 

一方面是国内便利店的利润水平和国际领先企业相比不止落后一点点。根据2018年CCFA便利店调研结果显示,国内样本企业平均单店日销售大约5000元,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而7-11的单店日销售额可达到3.6万元,几乎是国内店铺日均销售额的7倍!

 

另一方面则是成立之初没有考虑发展加盟模式,只能通过直营去扩张,但直营只会给便利店带来更多的资金压力。便利店本身没有自我造血的能力,只能依靠资本驱动前行,当资本寒冬来临、投资方崩盘时,便利店也只能随着资本的流失而走向衰亡。

 

2018年,在资本寒冬及P2P连续爆雷的大背景下,便利店的致命问题就被凸显出来,成了便利店的“催命符”。


便利店的资本之路

看似疯狂的便利店计划背后,其实是各路资本加持。据投融资服务平台易项发布的《新一轮消费大淘金——未来商业投资报告》显示,从2016年至2018年8月,便利店行业融资事件发生次数达190次,至少100亿元资金涌入。

 

在资本的加持下,大多数品牌也没让大家失望,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便利店近几年门店数量呈井喷式发展,2017年中国品牌便利店行业增速同比达23%,市场规模超1900亿元。

 

不光是邻家等这些便利店品牌,不少资本巨头也是便利店市场的“大玩家”。阿里和京东在这条路上起跑更早。

 

2016年,和阿里巴巴零售通合作的动销店约10万家,到了2018年,已增长至55万家,注册店超过100万家,重点扶持的天猫小店,年底计划达到1万家。果然马云大大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他看好的行业。

 

阿里的老对手京东“百万便利店”计划也轰动一时。2017年4月,经过近两年的规划和筹备,刘强东正式对外宣布,未来五年,京东将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京东便利店。但到了2018年下半年,网上便已流出京东便利店倒闭的消息,难道大佬也难逃厄运?

 

可见,并不是有了资本加持,走上风口的便利店便能高枕无忧了,思考变革之道,改善运营模式才是重中之重。


拥抱新零售成风向

2017年,新零售、无人零售概念大火,不仅给便利店,也给整个零售行业刮来了“高科技”的飓风。有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2017年共有93起无人零售事件获得融资,占新零售领域全年获投事件的半数以上。

 

“互联网+便利店”的风向,背后逻辑是新零售风口之下技术的驱动与迭代。最直观的就是“数据的价值”,它包含周边居民的消费行为等重要信息,还有线下的运营效率,即坪效、客单价、货物周转率等传统零售的关注点。做好数据的打通和对接以后,线上和线下实现双驱动,将便利店庞大的流动人群作为数字化的入口,就能够轻松盘活客户资源,并与其他的平台做一些对接,这是未来便利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拥抱新零售,似乎是便利店和资本的双向选择。在新零售的浪潮下,即使像7-11这样的传统国际便利店巨头,也在作出调整和改变。2018年2月,7-11在台湾开设首个无人便利店X-store,欲通过无人零售延续其创新性。

 

总而言之,尽管中间有波折,资本却依然对便利店保持一定的期待,只不过加入了新零售的风向标之后,便利店行业的前路仍然在探索。


微信改版了,之前点赞是点,现在是点右下角的“好看”,希望各位朋友看完后点“好看”,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喜欢本文的亲们,请在页尾留言,点好看,转发哦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