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奋斗到百老汇华裔男星第一名,荣耀背后仍是歧视

2019年02月22日 美国留学妈妈圈


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礼在即,这次有一部被质疑因全非裔阵容政治正确而入围的影片《黑豹》(Black Panther):无论是在美国IMDb还是在中国豆瓣上的评价,都远远配不上它入围奥斯卡的身份。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不久前也处于舆论中心的全亚裔阵容电影《摘金奇缘》(Crazy Rich Asians)。作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手段之一,影视剧之于少数族裔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的真实映照。


本文主人公的经历即是如此。


黄荣亮,生于1960年,在加州旧金山长大。母亲Roberta Chrisine Wong是电话公司监督员,父亲William D. Wong在邮政局工作,他们是从香港移民到美国的。黄家一共有三个男孩,黄荣亮排行老二,哥哥在西雅图当医生,弟弟在旧金山当消防员。从高中起,黄荣亮领衔主演了很多学校话剧,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他发现了自己对戏剧的热爱。高中毕业后,他进入旧金山州立大学继续学习,之后便是在百老汇戏剧《蝴蝶君》中的惊艳亮相。


1988年,不到三十岁的黄荣亮凭借《蝴蝶君》中男扮女装充当间谍的宋丽玲这一角色赢得了美国戏剧界最高荣誉托尼奖,同时还获得了剧评人奖(Drama Desk Award)、圈外剧评人奖(Outer Critics Circle Award)、戏剧世界奖(Theatre World Award)以及克莱伦斯德温特奖(Clarence Derwent Award),成为了百老汇历史上唯一一位凭借同一个角色横扫戏剧界五大奖项的演员


百老汇华裔男星第一人,黄荣亮当之无愧。


说到这里,恐怕很多人还是不知道黄荣亮到底是谁。不过,提到他更广为人知的英文名BD Wong和以下角色你肯定会有印象。


在《侏罗纪公园》、《侏罗纪世界》和《侏罗纪世界2》中逐渐黑化的吴博士。



DC漫画系列下美剧《哥谭》里的超级大反派雨果博士(Hugo Strange)。

连载了20年的美剧《法律与秩序:特殊受害者》中温暖风趣的FBI心理专家黄博士。

除此之外,BD Wong还参演过很多知名美剧,比如《异度觉醒》(Awake)、《黑客军团》(Mr. Robot)、《国务卿女士》(Madam Secretary)和《美国恐怖故事》等。


可以说,BD Wong绝对是美国影视剧中最常见的华裔面孔之一。


而由于BD Wong在艺术领域的杰出表现及贡献,20111月,BD Wong和母亲应邀参加了美国总统奥巴马为胡锦涛总书记举行的白宫国宴,并与两国元首共同就坐第一餐桌。

黄荣亮与母亲在白宫自拍

2016年,在纽约的亚太裔传统月庆祝活动上,BD Wong成为当晚的荣誉嘉宾,获得由纽约市市长白思豪亲自颁发的表扬状,并宣布511日当天为“BD Wong Day”。


然而,在这所有的荣誉背后,我们却仍然可以窥见好莱坞乃至美国社会对华裔群体的偏见与歧视。


除了成名作百老汇戏剧《蝴蝶君》中男扮女装的京剧演员宋丽玲,BD Wong演过的角色绝大多数是高级知识分子,不是科学家就是医生,通常都是博士学历,至少也是技术过硬的专业人员,时而温柔得令人落泪,时而邪恶得令人发指,但这些角色都有一个共同点:缺乏美国主流文化最推崇的“硬汉”式男子气概。这也是几乎所有华裔乃至亚裔男演员面临的困境


我们不是说要求BD Wong一个人要演遍所有类型的角色,尽管他的演技已经受到了评论家、市场和观众的认可,但问题是,在美国主流影视作品中我们很难找到更多元化的亚裔角色,尤其是具备男一号“硬汉”气质的亚裔角色。

美剧《法律与秩序:特殊受害者》海报

以之前提到的《法律与秩序:特殊受害者》为例,可以很清楚看出来,无论男一号白人角色(左四)还是西裔男性角色(右三),抑或是老年白人boss角色(左二),甚至是三名女性角色,都充斥着满满的“硬汉”气质。除了负责犀利搞笑的招风耳老大爷(右二),咱们黄博士气场是最弱的,而且他在剧中也没有任何感情线(虽然BD Wong本人确实是同性恋,但这与他所扮演的角色无关)。尽管我个人非常喜欢BD Wong以及黄博士这个角色,也不得不承认这不过是一个进化版的“被阉割”(emasculated)的模范少数族裔的男性形象,对女性尤其是美国女性毫无性吸引力。也就是说,当今美国的华裔男性形象可以是有别于更早期的“东亚病夫”和“黄祸”,可以是聪明和健康的,然而始终缺乏男性魅力。


这虽然与东西方审美差异有关,但更大程度上与19世纪第一批移民美国的华裔血泪史密切相关。

在中国城的早期华裔移民

第一,华裔社群中女性的缺失。除了极少数携妻带子的商人,绝大多数早期华裔移民都是来自中国南方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他们只计划在美国暂时居住,然后把赚来的钱寄回中国农村老家。他们的妻子和孩子都被留在了国内:一方面可以替丈夫照顾父母尽孝,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节约前往美国的路费和在美国生活的成本。而华裔社群中的男女比例差异之大是我们今天很难想象的。1850年,旧金山的华裔社区共有4018名男性,女性仅有7名。1855年的人口调查数据显示,女性仅占全美华裔的2%


第二,华裔男性从事女性化的职业。随着加州淘金热退潮以及太平洋铁路修建完成,大部分华工由于税收和法规的歧视政策,陷入了失业困境。不会说英语且缺乏专业技能,为了维持生计,这些华裔男性劳工只能选择一些无人问津的体力工作,如做饭、洗衣、卖菜和家庭佣人等。这使得华裔男性在美国社会中呈现出长期的边缘化、底层化和女性化。


正是以上两项现实因素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社会对华裔男性“被阉割”形象的偏见和歧视。那时美国影片中典型的中国人形象,邪恶如“傅满洲”或睿智如“陈查理”,便都是极度缺乏男性特征(尽管如此,当时这两个华人角色还是由白人演员来扮演的)。

左为傅满洲(Fu Manchu),右为陈查理(Charlie Chan

可怕的是,即便100年过去了,美国影视剧中的华裔男性角色依然没有本质性突破。


在这一点上,韩裔演员比华裔演员要走得更远一些,他们已经开始在美国主流的影视剧中担任主角,并贡献了杰出的演技。先是有前不久凭借《杀死伊芙》获得金球奖最佳女主角的首位亚裔吴珊卓(Sandra Oh),在该剧中她既不是《艺伎回忆录》中带着异域风情的温顺女性,也不是《卧虎藏龙》里东方功夫世界的打女,而是一个本来设定为白人的神经质军情五处安全调查员。韩裔男演员方面也一样出现了很大突破,在美国叫好也叫座的电影《网络迷踪》中,由赵耀翰(John Cho)扮演的角色也不是挂着“模范少数族裔”标签的书呆子,而是一位可以让不同肤色观众都能够产生共鸣的、超越种族的父亲形象。

赵耀翰在《网络迷踪》中的剧照

比起韩裔演员在屏幕上的突破,韩裔社群在现实中则曾有过更为大胆激进的表现,颠覆了美国社会对这一少数族裔的刻板印象。


1992年,四名白人警察在逮捕一名酒后超速驾驶的黑人时使用了过度暴力,却最终被陪审团判定无罪释放,由此导致了持续6天的洛杉矶大暴动。期间,非裔与拉丁裔趁火打劫,袭击了洛杉矶的韩国城,而警方在情况愈演愈烈之下宣布放弃韩国城,韩国城进入无政府状态。然而,韩裔社群并不甘于任人宰割,他们团结起来,拿起枪支,誓死保卫自己的家园。最终,尽管还是有2300多家店铺被焚毁洗劫,在死亡的63人中仅有两人是韩裔,其悍勇血性可见一斑。

1992年洛杉矶大暴乱中守卫韩国城的韩裔年轻人

而为什么另一部由全亚裔阵容演绎的《摘金奇缘》(Crazy Rich Asians)却不能获得《杀死伊芙》或《网络迷踪》这样的口碑呢?因为这部影片实际上在本质上并没有任何突破,尽管其中俊男美女的组合固然打破了乏味无趣的书呆子亚裔形象,但却不过是另外一种迎合部分美国观众对异国情调幻想和意淫的强化种族标签的方式罢了。

当华裔能够凭借演技,而非凭借种族刻板印象,争取到美国主流影视剧中与肤色无关的角色,才算得上打破了偏见与歧视。对演员来说,吴珊卓和赵耀翰是努力的方向;对编剧和制作方来说,《流浪地球》是个榜样。

 

参考资料:

  1. https://www.sfgate.com/performance/article/BD-Wong-returns-to-his-hometown-for-Orphan-of-5526105.php#item-85307-tbla-5

  2. http://ny.uschinapress.com/spotlight/2016/05-12/94625.html

  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1992_Los_Angeles_riots#Korean_Americans_during_the_riots

  4. http://spreadsheets.latimes.com/la-riots-deaths/

  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story_of_Chinese_Americans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