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从冰桶挑战赛看美国的慈善文化

2014年09月04日 美国新移民指南



疯狂全世界的冰桶挑战赛,让我们对于美国人的慈善活动又有了一个新的认知。原来慈善可以这么调皮,原来慈善可以让世界首富非常愉悦的录下一段视频,让全世界观看到自己被冰桶淋湿全身的画面。这后面的文化底蕴岂是一两天可以建立起来的? 


慈善的土壤


  美国慈善为什么兴盛,有先天的因素——美国受基督教影响,认为富人天生就是“罪恶之人”,要想进入天堂只能将全部财富都捐赠出去。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是钢铁巨头安德鲁•卡内基写的,“人死富有,死而蒙羞”。


  
制度的推动


  联邦税法将美国的慈善组织分为两类:公共慈善机构和私人基金会。后者共有7.5万家,占核心地位。
  在美国,注册一个慈善团体非常容易,只需要向所在的州提出要求。如果它想要从公众那里筹款,则需要在它希望筹款的每个州登记注册。
  美国没有专门的和独立的关于慈善的法律,有关慈善的规定和条款散见于宪法、税法、公司法、雇佣法等联邦和州的法律法规中。
  这些政策最重要的是税收减免。包括免税、所得税豁免、捐赠减税等各种各样的税收优惠。
  以其税前扣除的政策来说,机构捐赠可以获得15%的税前抵扣;如果是个人捐赠的话,现金部分捐赠给公众募款机构,可以有50%的税前扣除;如果捐赠给基金会,有20%的税前扣除;如果是捐赠证券,有30%的税前扣除;如果是个人遗产的全部捐赠,100%税前扣除。这样一套税收优惠政策条款,引导资源向公益领域流动。
  基金会的成立、免税、运营等,除了要接受政府监管,也要接受其他非政府组织的评估。比如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民间非营利机构美国慈善信息局,制定了衡量基金会好坏的9条标准,每年4次公布对全国几百家基金会的测评结果,公众往往根据它的公报,决定给哪个基金会捐款。


  
美国孩子从小接触慈善活动


  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开始了接触各种慈善活动,甚至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这叫做慈善。例如中小学生,会定期进行社区服务,有固定的服务点,并且有相应的记录以及服务要求。学生们可以自己选择服务的内容,以及地点,但是一旦开始就要坚持下去,并且要协助下一届的师弟师妹继续这个社区服务。
  又例如,美国的医疗体系当中会提供免费的外语翻译,这些翻译者大多是薪资较低的志愿者。虽然他们也有一定的政府补贴,但几乎可以视为义务工作,因为工资非常低。更多时候,这些志愿者在为外来移民提供力所能及的翻译服务,让他们在诊疗过程中减少误诊的可能。


  
美国名校招生必要条件:积累一定社会实践经验


  美国名校申请其实硬件成绩只是基本要求,在顶尖大学的竞争中,95%的申请者都能达到这些基本硬性要求。招生官们需要在几分钟内处理上千份材料,因此申请人需要用自己的“明星潜质”来吸引他们的眼球。为了寻找与众不同的优秀学生,招生官将着重考察孩子的课外活动、文书和推荐信,发掘他们的专注精神、创新能力和领导才能。


  
社会实践经验不是刻意去做慈善活动积累的,这是美国人从小接触的文化背景培养出来的。


  从冰桶挑战赛的慈善活动中看出了美国人的文化底蕴。美国的真实情况不会跟美剧里一样完美,也不会跟大片里一样刺激。同样有各种社会问题,以及各种危险存在。但是这个国家也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至少在慈善这一点上是这样的。虽然中国的富人也有很多热心于慈善事业,但是目前还没有人可以发动一场慈善活动能类似于冰桶挑战一样风靡全国。或者说,中国对于慈善的认知,更多来自与政府。而不是民间。


=====分享提示=====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推荐给您的好友。

点击文章上方蓝色小字美国新移民指南关注我们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