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生分享:论留学怪圈之疯狂

2015年08月28日 美国留学咨询波士顿Lily




Lily老师前言


得益于教育咨询顾问这个渡人渡己的工作,在这些年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家庭和孩子。Vicky是2014年春季申请,我帮助过申请美高的学生。了解Vicky是通过她的文字和绘画,一个看似文静的小丫头,但内在的思想非常丰富,看问题的角度也远远比同龄的孩子更深入,更为犀利。


前几天,Vicky和我说,Lily老师,我总觉得现在的出国太疯狂了,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出去,而出去之后,回来也是各种补习班,有的学生甚至说为了要上好学校,要灭掉竞争者。我特别想写点东西,说说我对现在这种疯狂状态的感悟。


于是我说,为什么不呢?我支持你写自己的想法,于是就有下面这篇文章的诞生。



Vicky正文如下:

之所以我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看到了现在的留学圈有一些比较极端的现状,让我感到很无奈也很奇怪。文章有些长,还请各位有耐心。


首先请各位自问出国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真心想挖掘自己的潜质开阔思维?还是仅仅为了逃离应试教育的煎熬?亦或是镀金粉饰将来的自己?有的人是为父母之命,但是家长的使命,究竟是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还是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留学出路?教育的本质和留学的目的需要自己去思考。或许对她来说是一种超越自己极限的途径,或许对他来说只是一种消遣,或许对某人来说又是一台复制高考竞争的复印机......


国内读书和出国留学只是两种选择,你吃苹果我吃橘子,就是这样而已。苹果和橘子本来没太大区别,都是水果,就是颜色不同,味道不同。但是有一个现象出现了:出国留学与国内读书的强大代沟在不断的炒作与宣传下发酵挥发了。有一批人已经在神奇的催化剂影响下,把出国留学追捧成了新一代通往绝对昌荣捷径的灵丹妙药。

的确,从很多方面来说,发达国家的教育态度、水平、体制比起国内确实要先进一些。但这并不代表橘子演变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药,而苹果则成了营养价值低廉的鸡肋。每种教育制度都有他们不同的优劣,不能说哪种绝对的好与不好,只能说哪种更对你的胃口。我不知道是否是美剧、电影、文学作品等,让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偏激的心态,甚至有时候在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疯狂下滋生出对于国内读书的一种轻微蔑视。美剧里的生活确实有一部分是现实的写照,但毕竟也是擦着粉底的演员在镜头下表演楚门的世界。美剧里有一点让我不喜欢的是他们将一些新一代语言污染灌输进我们这群鹦鹉里。你可能觉得那些词汇说出来很酷,好像瞬间融入了美国本地人群体,但你如果想在美国那些老教授、老师们面前留下一个更积极向上的良好印象,我劝诸位放弃使用那些“词汇”。这里还有一点很重要,在美国读书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跟随一些美国人说什么酷就是酷。用你自己的情商其实很容易分清楚黑白是非。我本人的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人,有可能这一代人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程度导致他们对外来文化的一种脱轨的崇尚。从某种角度上讲,留学其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轻松和美好,全方位真心付出的努力比国内应试有过之而不及。所以你确定想好了走留学这条路,你准备好了吗?


明确了你的目的,那么接下来要开始筹划申请季的准备工作。


申请季初始,你关注的一定是美国学校的排名。其实我想说的是,排名并不是留学的首选必需条件,貌似美国官方并没有对中学有什么排名吧。你手上的美高排名仅供参考而已,它不代表绝对,不能决定一切,更不能决定你的未来人生究竟如何。过度关注学校的排名, 很容易让你迷失方向,找到适合你的学校才是最美妙的。这里我先自黑一下,我所就读的美国私立寄宿高中在很多家长和留学机构的眼中,并不是闪着金色光芒、与那些排名“前几十”朗朗上口的数字挂钩的优质美高——我特别说一下,这里的“优质”仅仅指的是一所学校的学术知名度、平均SAT分数水平以及被宣传的校园美好生活。我所读的高中在一个很宁静的小镇上,也就是中国人眼中美国的乡下农村。但是我却非常喜欢它的和谐与宁静。有条小河从小镇穿过,我一直觉得这里很有灵气。冬天的雪没有杂质剔透又安静地堆积在地上,天上的云朵温和地找不出除了淳朴厚实之外的气息;秋日的下午,纷飞的红叶色泽炫酷饱满,那时候的阳光刚好灿烂到你可以在草坪上躺一个下午都舍不得起身的境界。一切都很符合我自己的性格与所好,校园里总共不到三百人,但是我还是遇到了一位知己一般的老师。可能你对此不以为然,但这就是我喜欢的、适合我的,所以我认为他就是好学校。


我走在地铁站里总能看到这样一个很普通但是很有意思的情景:所有的留学广告都声嘶力竭地宣传标榜着自己;其手段层出不穷,各类讲座炸得学生家长们头晕眼花。于是在这场激烈的演变中不断被家长学生们淘汰出了一批又一批机构。我们私下,甚至是秘密地交流着任何留学机构的优劣。任何招牌上印着哈佛、普林斯顿、耶鲁、哥伦比亚之类的字眼都成了蛋糕上的裱花。那些从来没有了解过这些大学的人,被蜂拥的留学潮流烙下了对这些学校极深的印象,这些就是他们眼中的名校。殊不知还有很多你不熟知的学校名字,虽然你不认识他们,但他们一直在那儿,丝毫不影响沉淀已久的殊荣和赞誉。


奔向留学的路上,同样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会让你纠结和煎熬。从模糊的国内课程校外补习潮流,曾经的过去放大到现在,一个清晰的光谱这样展现开来——疯狂的留学考试培训。这里的培训,指的仅仅是花费高昂学费奔赴祖国各地所谓的名师名机构怀抱培训标化考试。以刷高分为目的,似乎总是缺少了一点儿真实,仅仅是延续部分糟粕应试教育的传统。而传说中出国留学能够体验不同的学习经历,体验不同的文化,体验不同的教育制度,在疯狂的竞争之间都逐渐演化成了高考的复制品,这与国内曾经的惊涛骇浪有何区别?


家长,作为孩子的生活导师,更应该在留学圈中擦亮眼睛处处小心。因为这个怪圈里还会有不法分子顶着培训和留学中介的帽子,却干着坑爹的勾当。不要被眼花缭乱的那些宣传广告词——他们帮助多少孩子申请到了藤校这样的虚夸所蒙蔽。此类广告比比皆是,一定要深入了解待选的机构或者顾问。或许你认为我言过其实了,但实在感觉留学圈目前的现状比高考还要夸张,强大的攀比心理魔鬼不经意间拉走了我们的神智。为了好学校、为了好成绩、为了好未来、为了一个优质的工作环境,更好的教育,出色的文凭,翻倍的薪水,难道我们必须心甘情愿给花言巧语的留学“中介”砸钱?更重要的是,家长的心态到底在这场留学战争中起到什么催化作用?是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所好,还是强加自己有些偏差的观念,随着大流奔向模糊不定的未来?


这些说的与我接下来要讲的都有很大的关系。态度决定方向,品质决定高度,成长过程中的心态很重要!


留学生——对于这个称谓,在这里我想与国内学生划上等号。“橘子和苹果”都在平等地接受教育,无论你在哪里读书。虽然路径不同,但大家付出的努力是相同的。我自认为留学生的心态有必要经常修正调整。你的品行高低不是GPA,SAT,TOEFL分数的高低所能衡量出来的,也不是你是不是读了名校就能彰显的,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等价关联。


留学的路上,我看到的一些现状比国内高考白热化竞争还要更加恐怖。我这里再强调一下“恐怖”这两个字。你可能会感觉到语气的严肃程度,让我用一种十分官方的腔调来表述某些同龄的留学生有着强大又无法阻挡的攀比心。比吃穿、比学校、比offer……留学不是比攀岩、比登山,珠穆朗玛峰不止一组科考队登上过;南极也从来没有只插过一个国家的国旗。几千人挤破头想去吃一块裱花华丽又美味的蛋糕,但是这块蛋糕吃下去会不会让我们消化不良我无从知晓。留学不是打仗,没有任何一位招生官在上面指挥说让你歼灭其他“敌军”,也没有一位申请者愿意在这场“战争”中惨败牺牲。


我在这里不是要打击留学生的斗志,而是在提醒已经脱轨了的我们:留学、读书、接受教育——不是打仗。不要现在就把美国变成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战场。我们的幸福感在哪里?我们每天的刷题、背单词,这些对于标化考试是必经之路,是无从选择的事情。但是不要把它当成是你唯一的武器,也不要把它偏激地变成衡量自己地位与未来的恒定标尺。或许疯了一般刷单词和机经确实没什么坏处,会很充实,但是除了这些你还可以为人类社会做点儿什么?当年马化腾没有外国留学的经历,但不影响他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名单。美国大学的招生官在阅历了无数张脸之后,要什么特质才能更吸引他们?


斗志是必须要有的,但不是要称霸世界的野心。人要做好,必定有福。我身边有中国留学生到了美国不好好学习,被学校劝退的例子。你所要做的不是硬将自己塞进哪个看起来望而却步的名校的Waiting list——当然或许你被录取了还是件相当可喜可贺的事情——你需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自己怎么走着舒心怎么来,但是这个舒心一定是建立在道德标准的尺度上。留学党们请不要尔虞我诈把这个圈子污染成一个活生生的现代版后宫。还有一点,可能你不会认同我的,是关于一部分义工活动的经历。


读到这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觉得我写的太偏激?但我文章中所说的对应群体主要是那类偏激人群,并不泛指留学大军这个群体。去贫困山区支教,美好的出发点,但这些在文书上贵就贵在它的出发点上。心不甘情不愿地跑到贫困山区助人为乐,却只是为了文书上的一笔亮色,这样反倒不如在你家楼下帮清洁工收拾垃圾来的容易。想想自己最想帮助谁?最能帮助谁?喜欢小动物的去宠物医院或者动物救助组织帮助照看动物也行,想锻炼英语的去旅行社帮人家做翻译也行,喜欢看书的去图书馆帮忙整理书籍......这些都重要在“喜欢”这两个字上 。没有这样的心态,做起什么事来都是不情愿又不美好的。不同意我这些说法也没关系,在面试官给予你宝贵的机会自我介绍的时候,看看你能不能用真情实感表达你的“喜欢”?要知道,一个故事如果没有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热情,写出来再好的情节也是干枯无味——很神奇吗?你的心态影响了事件的某一个微小角度,但是这个角度很可能是影响故事感染力的梁柱。


对于我自己来说,如前面所提到的,留学是一种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找到属于适合自己的路,寻找那份幸福感。其实我想表达的情绪还很多,文章中的表述可能还不够到位和透彻。最后,我想说的是——不论是谁,请记住一点——不要从一个怪圈跳到另一个怪圈。看好自己脚下的路,踏实走稳每一步,找到你的心之所向,方能或千或百。


美国留学问题直接咨询Lily老师,有以下几种联系方式:

邮件咨询:[email protected]

QQ咨询:1587836586

微信咨询:1587836586

微信公众号:Bostonlily (定期提供美国留学新资讯和独特观点,欢迎订阅)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