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麦肯锡,亚马逊到创业公司:沃顿MBA给了我什么?

2016年02月25日 美国留学妈妈圈




 

瓜妈的话:认识邱天,是她在麦肯锡+沃顿商学院总共10年之后,想进入公司实战的当口。在大公司里,麦肯锡出来的不少,沃顿的也不少,但二者一起系在腰带,挂在简历上的就很打眼。

她人很谦和,有一点知道自己咨询做久了怕实战融入不力的惶恐。而她又赶上了公司生意最惨烈最动荡的时期。她属性情中人,情绪会波动,太累了会抽烟。但印象最深的,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她手里出的活儿依然很专注,很漂亮,极其专业。那份resilience, 应该也是沃顿礼物的一部分吧。



 


2010
年我来到Wharton商学院开始读MBA,当时已经32周岁。我毕业时回到了麦肯锡,既未升职,也没加薪。但是不夸张的说,从Wharton起步,我才开始主动塑造自己的职业生涯。

 

作为上海长大、功课不错的女生,本科我顺理成章考了复旦。升大四时,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读研?出国?求职?偶然一个机会,北大老师觉得我不错,我就高高兴兴去读研了。大概有不少人像我这样,读研,只是把自己的职业选择推迟了几年。

研究生毕业那年,我果然再度陷入不知道该干什么的状态。回想我们的成长,对人生与职业选择的教育与思考,其实是缺失的。于是,我既申请出国也找各种工作,糊里糊涂拿到麦肯锡商业分析师(BA)的offer,不知道咨询是什么,只听说那是很好的公司。

满三年后,BA一般会申请读MBA,公司还给支付全额学费,毕业后可升职至Associate(咨询师),进入年薪百万行列。我拖延症加迷茫,没有申请,老板们给我机会直接升职,就这样温水煮青蛙地又工作了两年多,升成了项目经理。

 

你会发现,我是个传统教育下,又成功失败的例子。人生就像中学老师给你九门功课,别问为什么、喜欢什么,每门考好就对了……好在那时候,我又开始迷茫了。麦肯锡有很强的读MBA氛围,和我一起进公司的BA伙伴们已经毕业回来,都收获满满的样子。所有人都说,那你出去读个书想想清楚吧。我就去读书想想清楚了。

 

从职业进阶的角度,我并没有必要去读——升到了MBA后的岗位,英文算够用,也经常有机会出国见世面;有经济学本科与硕士学位,做商业咨询对MBA教授的课程并不陌生。那么,我在Wharton获得了什么?

 

1. 克服FOMOFeelingof Missing Out

FOMO(害怕落伍)的社会压力,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别人都出国了,都去互联网创业了,都在跑步了,孩子都学英文了,50个一生不得不去的地方,100本一生不得不看的书……”我们痛恨这种压力,又屈从于这种压力。我有个好友说,教育行业就是在制造妈妈们的焦虑。

 

承认自己有FOMO似乎挺丢人的,但我打算坦白交代。申请MBA前,认真问过自己,是否仅仅出于FOMO,需要在自己人生履历上打一个出国/藤校的勾,答案是,我需要的,否则会永远心向往之,耿耿于怀。人不能事事FOMO,但若对某事真有情结,那就去吧。

 

2. 见识过奇葩,全身心做自己

美国MBA招生都很强调diversity(多样性),。哈佛绝不都是要改变世界的领导者,斯坦福绝不都是要创业的科技创客,沃顿绝不都是要称霸华尔街的银行家/CFO”。学校各有侧重,但基本都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Wharton,我最膜拜(人家估计对我没印象)的同学,名叫JamesTanabeJames本科在麻省理工,曾在NASA工作,却跑去加拿大蒙特利尔学杂技,在世界各地演出,后成为了Cirque Du Soleil(太阳马戏团)历史上最年轻的艺术总监。(来自百度百科:太阳马戏团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收益最高、最受欢迎的文艺团体,被誉为加拿大的国宝。)他毕业后进了麦肯锡一阵,然后又去做艺术了。

 

我们常常生活在被设定的轨道上——何时应该结婚、买房、生育,何时应该在大公司镀金自己的简历,然后创业,最好公司上市,获得财富自由……而在同时强调多样性与成就的MBA,会搜罗不少不走寻常路的同学。他们,教会我最重要两条,就是人生之无限可能性,与人生之完全不可比性。我听很多同学演讲时,会一身一身起激灵。

 

一个正常的妈妈(我自己女儿两岁多),会支持她藤校毕业去学杂技吗?我以前大概会有点不安的。经过MBA的洗礼,我会支持的。幸福与成就的方式太多了,让她做自己热爱的事吧,即使走点弯路。热爱,才走得远。




 

3. 在一个鼓励试错、特别容错的环境里尝试

比起公司,学校是一个更加宽容的环境。我一直建议小伙伴们先工作(除非做教授、医生这些需要特殊训练的职业),不要着急出国读个硕士,因为职场环境更复杂、更严苛、更锻炼人。然而,几年后重归校园,可以给自己更多探索与思考各种可能性的空间。

 

有许多人,是去转行去的。MBA项目大多提供异常丰富的资源,鼓励同学尝试新的职业兴趣。以我自己为例,我当时想毕业后转行全职做公益(现在也没放弃这个打算)。在学校里,我参加了:

  • Wharton企业社会责任/社会创新/公共健康的课程选修课;

  • Wharton所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院课程(可以跨系,算学分);

  • Disaster Relief(灾难救援)课程的助教;

  • 公益主题的俱乐部,都是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同学,有各种论坛与活动;

  • Wharton Community Consulting(社区咨询服务俱乐部,帮助你联系当地公益组织,提供一个学期的免费咨询服务,例如给费城贫困妇女心理咨询组织做财务规划);

  • 参加了CommunityService(班级自己组织的社区服务,周末去给无家可归家烤肉派对、给费城贫困社区修房子);

  • Non-profit Board Member Leadership FellowProgram(学校帮助联系当地公益组织做理事会成员,一年,学着和一群美国大叔大妈开理事会);

  • Social Impact Tour(组织去华盛顿、纽约拜访各种组织,去了世界银行、联合国、罗宾汉基金会、AcumenFund、德意志银行的社会投资项目、洛克菲勒基金会……);

  • 实践项目(公共健康课的教授帮我联系的,做一个防艾滋产品在中国的市场调研);

  • 暑期实习(给就业指导,我自己联系去MercyCorps俄勒冈的总部培训,再回中国做项目);

  • 更别说庞大的做过公益的同学与校友资源了,颇交了好几个好朋友。

    ……

    我不厌其烦写下来,因为Wharton绝不是以公益领域著称的学校,但可见对各个职业选择都提供支持。鼓励试错、帮助试错的环境,MBA可说是explore options的最佳途径。

     


     

    4. “领导力,是MBA的主题,也是职场永恒的主题

    许多MBA,开宗明义是为培养领导力;我工作过的麦肯锡,所有员工评估指标都被冠以领导力;我工作过的亚马逊,企业文化被总结为“14条领导力准则

     

    那么领导力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重要?我不揣浅陋分享个人理解——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能单独干成的大事了。从发现引力波,到盖一栋大厦;从创建一家公司,到管理一个部门;我们无时无刻不与他人一起努力。我理解的领导力,是别人愿意和你一起做事的能力——你不一定要在领导岗位上,但高瞻远瞩、脑洞大开、善解人意、坚韧不跋、慷慨大方、幽默有趣等等品质,都可能成为人们愿意与你共事的理由,并最终成为你有所成就的原因。领导力大概就像中国说的素质,海阔天空、包罗万象;比起素质,它更强调共同的成就。

     

    MBA项目强调创造各种环境,锻炼与人共事、带领人共事的领导力。最基础的,在课程中把学生分成小组,大部分作业集体完成,有些课程小组是强制分配的(避免中国人和中国人在一起,韩国人和韩国人在一起),锻炼你与不同背景人群协同工作的能力。

     

    不得不提Wharton最知名的LeadershipVentureProgram(领导力探险之旅),在极限环境中,挑战身体与意志,更通过每天团队的反馈与专业教练的coaching,帮助提升领导力。在南极洲零下三十度登顶冰峰,当有来自热带的印度同学不适应,而强健的土耳其男生希望得第一名时,你怎么调节团队矛盾?在格兰纳达的海上,封闭在无动力帆船上一周航行,有同学有点bossy大家都烦他,你作为领队怎么办?在领导力探险中,我们不断在饥寒交迫中,被为难、被观察、被帮助、被启迪。

     

    5. 最后一点,是为了遇见

    那些外国同学,在我毕业回国后,大多会与我相忘于江湖。他们打开了我人生的一扇窗,已是弥足珍贵。而那些和我一起回来的中国同学,一起疯过、醉过,觉得我们可能会走很远。(例如我有个小群,叫作坑暖,是在互联网创业的同班同学,我们相互取暖。)

     

    去美国读MBA可以有很多实际的目的,学位、学习、英语、人脉、见识、旅行、休息、转行、升职、恋爱、结婚、生育。而Wharton之于我,超越我去之前最好的想象。此前从未跳过槽的我,回来换了两份工作,先去亚马逊做电商运营,又到了创业阶段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小赢理财负责市场营销。我高兴的是,每一次,都因为我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立马去做了。

     

    人生很长,太难规划一生;世界多变,没有最优路径。是Wharton,让循规蹈矩的我,变得开放、勇敢、好奇了些,这样才能应对前路漫漫吧。



    周五晚8点,在妈妈圈听邱天分享美国留学生活对她人生的影响。用她自己的话:

    “Autumn(邱天)是嫁狗随狗居于北京的上海女生,一个2岁女孩的妈妈。复旦大学经济学本科,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宾夕法尼亚大学Wharton(沃顿)商学院MBA

    在麦肯锡咨询公司经历了大部分的职业生涯,后加入在亚马逊中国电商平台管理图书品类;目前在一家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小赢理财担任CMO

    她是一个热烈偏酸的文艺女青年,早年是《南方周末》、《Psychology》的写手,在博客时代是MSN首页推荐,在公众号时代,最高有单篇上百万的阅读量。非常高兴有机会与美国留学妈妈圈的妈妈们分享,在职业生涯与留学过程中,种种选择的得与失。




    点击左下“阅读原文”到微店购课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