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好学校”和“好专业”,正在一步步毁了你的孩子

2018年06月22日 加拿大帮帮堂咨询



最近堂主看到的文章都有些扎心,什么“在硅谷,印度人比中国人牛在哪里”,“名校不再招收中国学生”等等这些的文章。


堂主这颗心,有些塞...

但在心塞的同时,堂主也不得不认同这个“事实”...因为堂主也是看着学生们一步步走过来的,这其中的努力与艰辛,堂主也是体会得到。


从事留学行业这么多年,堂主帮助许许多多的留学生从申请大学开始,规划他们的课程,即将毕业的时候帮忙修改简历,还做从业指导。看着他们在学习或是工作上取得成绩,堂主比学生自己还要开心,更加感到欣慰。


但对于那几篇文章出现的现象,堂主也是目睹过的,一些刚毕业找工作的同学,和已经工作了的同学,时常都会找堂主来聊天。


正在找工作的同学会问:“现在找工作怎么这么难?明明在学校那么努力学习,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已经工作的同学会问:“我那么认真工作,完成了老板交代的事情,为什么新来的印度同事升职加薪比我快?”



咱们中国学生一向有天赋,从上学开始,勤奋刻苦读书,怎么就会找不到工作呢?怎么就比其他国家的人升职加薪慢呢?


堂主想从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的分析讲起...



陈志武教授在跟美国某知名大学一位金融华裔教授,谈博士研究生招生政策时,那位华裔教授说他们学校今后可能不再招收中国的博士研究生了。


这不是种族歧视的问题,而是因为在过去多年来,中国学生虽可以毕业,但毕业后普遍找不到工作,更不说名牌大学的教职工作了。所以,他们不想再浪费时间培养中国学生了。


实际上,不只是那位华裔所在的大学有这个打算,耶鲁和其他大学也讨论过同样的问题。虽然没有宣布完全停招中国学生,但也是有意识地在减少招收。


在2015年,在美国前30名金融系毕业的博士中,中国学生所占比例不小,可是这么多中国博士生中,没有一个被前10名或前15名金融系招聘。


这一结果很让学校和教授失望,因为投入的资源和精力那么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究其根源,是什么呢?


01

“百善孝为先”的思想

儒家的《孝经》在开宗明义章写道: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相信大家对这句话有所理解,做什么事都要遵从父母的意见。


说白话一点,就是“听妈妈的话”。



堂主在问同学想申什么学校、什么专业时,听到的最多的回答就是:“想上XX大学,XX专业,因为父母要我选,而且看到其他同学都学...”


所以可见,真正因为自己喜欢而研读的专业的学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是因为父母的安排。


那么,就像陈教授说的,那么多的中国金融博士、经济学博士在职场上表现一般甚至较差,就不足为奇。


“赶鸭子也许可以上架,但上不了高架的。” 陈教授说道。


可能很多父母从来没有问过自己的孩子,“有没有想读的学校或是专业”。只是根据自己认为“好”的标准,给学生选择“最好”的学校和专业。


如果问学生,“为什么哈佛耶鲁好、北大清华好”,他们会说:“大家都这么认为,而且大学排名靠前。”


好与不好,只有基于个人兴趣、偏好、个性和天赋才有意义。否则,只导致学生学习、工作没有热情,无精打采,每天因为在做自己没有感觉的学习或工作而特别累,而且会时常抱怨,对生活、工作失去兴趣。 



02

对于“教育”的理解

曾任耶鲁校长的Richard Charles Levin曾提出学习的用途—并不是为了自己的职业,而是追寻自己的价值。


Richard Charles Levin曾说过:


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他认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大学毕业后才需要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但那不是耶鲁大学教育的任务。


那什么才是大学教育的任务呢?


Richard Charles Levin认为: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通识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


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我是华丽丽的分割线

我是华丽丽的分割线


在回过头来,我们看看已经工作的人...


在美国,金融和高科技行业中,印度裔的高管远超华裔。大家熟悉的谷歌、微软、Adobe、软银、花旗集团等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在这种级别的美国公司中似乎想不起一个中国人CEO。


这跟语言没有关系,而是就是因为我们重视语言、技术的学习,不会表达或沟通,但公司不只看一个人的技能与学习,也看他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


教育主要有两项主要功能:一是为了职业,二是为了做人,尤其是为了做一个有意思、有趣味、有意义的人。


职业培养是为了饭碗,而“做人”的教育是为了让人不只是职业工具,而更重要的是做人。


我是华丽丽的分割线


我是华丽丽的分割线


文章素材:新浪教育

你需要知道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