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90后“月光族”,他们如何成了有房一族?

2018年06月20日 悉尼名城快讯



惊不惊讶

第一批90后已经快奔三了。。



90后怎么理解?

他们用最新的电子设备,

追漂亮昂贵的潮流品牌,

跟朋友去会所聚会狂嗨,

新买的电器因为搬家就随手送人了,

衣橱里的衣服有很多件可能一次都没穿过。。




是的,很多人看不惯,也看不懂。


他们努力挣钱,也努力把钱花光。你问他们存了多少钱,回答往往是:没有,月光。有的甚至已经工作了3~4年,但存款从来没有到过6位数。


90后被贴了很多标签:#90后生活在蜜罐里#  #90后自我#  #90后贪图享受# #90后买房#  #90后撑起了现金贷千亿级市场#


虽然多数90后并不存钱,也不会为了买房而省吃俭用,但90后都在买房。


虽然他们都是“月光族”,但不怕刷爆卡,不怕背负几百万负债,因为他们对未来更加乐观,知道杠杆的潜力。此外重要的一点,至少其中的一群人有家人的支持。




“更会动用杠杆”的90后


01

小戈,白领男,贷款250万,工资刚够月供

小戈刚拿到相对不错的薪水,在南京站稳脚跟,就要面临急剧上涨的房价和不友好的信贷政策。父母能够提供的首付给了小戈两个选择:一是,买个市区老破大,月供压力小;二是,一步到位买到河西的次新,但是需要贷款250万。新房对于小戈的吸引力明显比老破小要大,他愿意因此而背负高于现在承受能力的月供。


02

重重,IT女,“比起存钱,我更喜欢负债”

重重刚来北京的时候,300万元不到可以买一套五环内的一居室。但之后的两年里,同样的价钱所能买的房子只能不断向五环外延伸。2017年以后,300万就只够交首付和税费了。

2017年,重重把老家的一套房子卖掉,把买房预算筹划到了600万元,打算一步到位,在五环内买一个改善型的两居室。首付四成,600万的房价就意味着,她即将负担高达360万的贷款。“比起存钱,我更喜欢负债”。


03

溜溜,公务员,买房不忘小资生活

溜溜是公务员,坐标南京,家境还算不错,工作后结束“啃老”,但一样存不住钱,每月信用卡账单最低7000元,每年至少一次海外旅游。

眼瞅着房价蹭蹭的涨,溜溜动了买房的念头。家里有一套浦口的房子,有点远,一直不住也不出租实在可惜。而且卖了可以换个高档一点的小区,或者离单位近的房子。父母卖掉浦口的房子,给他做了买房的首付,反正早晚也得买婚房。溜溜最终选了一套新区的房子,房价比河西低,还贷压力不像小戈和重重那么大,每个月用公积金就够一多半月供了,他还可以继续过着他的小资生活。



投资现在,还是期待未来?


高房价,就是90后面对的最大现实。


对比身上依旧留有上一代人“谨慎”习惯的80后,90后更放得开。他们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高速发展期长大,对未来的预期比较乐观,这也是他们身上“迷之自信”的来源。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负债的本质是把未来的收入在现在变现,尽管它将会产生利息成本,但是首先它能够让你有更多的钱去做事,增加现在的可支配收入,去投资自己,而不是把计划留到未来为实现;其次,它能够消除时间带来的不确定性成本。


我们经常说,欧美发达国家的人不爱存钱,他们对钱的理解方式,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能够让他们体会到适当的负债对现在是有利的。


在大学毕业之前我们的收入是负的,

刚上班的头几年也会比较拮据,

收入最好的时间段在30到50岁之间

之后的挣钱能力又开始下降。


如果能把30到50岁的一部分现金流提前分配到20到30岁这个阶段,用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做一些投资,之后就会反过来提高30岁之后的收入。


所以,从经济学角度看,负债并不仅是一种消费观,更代表着对金钱的理解和规划。


财经作家吴晓波就曾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子承父业的出租车司机,靠着两代人30年“踩油门”挣钱,全款买了两套房,父母住一套,他自己住一套。守着两套固定资产,但是如果不出车,家里的现金流就断了。


出租车司机的思维代表了上一代人的工作生活模式:主要收入来自一份工作,在最没钱的年龄省吃俭用,在最有钱的年龄把一生挣到最多的一笔钱沉淀到房子上,或者沉淀在银行账户。这种方式的最大弊端是:钱一直是死的。


在经济学中,钱只有流动起来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更大的价值。90后并不惧怕负债,90后更注重生活质量,90后更相信自己,90后也有他们应对现实的态度和方式


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已经面临买房这一重要事件了,年轻人到了适婚阶段,逐步成为购房主力军。究竟怎样才能买到合适的房呢?


选对黄金位置的房产,理性选择按揭方式,把按揭买房看作是一种消费理财的手段。借助银行贷款圈住不动产做财富保障,三年,五年,十年,有房和没房的人生差距就越来越大。


帮您精准定位,择悉尼最优房产,速询ICITY。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