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为什么喜欢住在北京的胡同?

2015年08月15日 美国投资观察


↑ 点击上方“美国投资观察”关注我们


南锣古巷


作者:欧阳翠诗
来源:我报道


外国人都用他们各自的方式,在北京的胡同里过着他们想过的生活。


十年前,第一个在南锣鼓巷开店的英国人江森海的胡同时光是这样的:到了晚上,整条街道都很宁静。他把桌子拿出来,走到巷子中心,放下椅子,端上几道菜,一家四口就在那里吃饭。那时候,他出门不需要锁门,邻居都跟他很熟,甚至在一起带孩子。


然而,他的一个商业决定改变了附近整个胡同社区。


江森海(Dominic Johnson Hill)1993年来到北京,起初并不大喜欢这里。后来,很多艺术家在圆明园的庭院生活吸引了这个在英国居住了十七年的外国人,让他第一次爱上北京。



江森海在小店铺买东西。受访者提供


“所有东西都是互相联系的,晚上他们会弹吉他,会一起唱歌,一起做菜,会到邻居家吃饭,我喜欢这种社区。”江森海说。


他曾住过的圆明园和西直门的平房都被拆掉了。2005年,他搬到南锣鼓巷的大杂院里,享受着“住在大城市里的小村落”的生活,还开了南锣鼓巷的第一家店──创可贴8,卖有特色的文化创意T恤。


他无心插柳的一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南锣鼓巷附近的胡同社区。这十多年来,南锣鼓巷从宁静和谐的住宅区,变成创意文化的特色街,再到现在门庭若市的商业街。


现在,南锣鼓巷人来人往,行人手握冰淇淋,头上戴着小花穿成的花环,嘴巴里塞着各类小吃。


“2008年有记者跟我说,很多人都因为这里发展了给我点赞;但去年又有记者跟我说,很多邻居都责怪我把这里弄得太商业化。附近居民对于我的态度有点转变了,但是一条街道要如何发展,是按市场需求而定的,连政府也管不了。”他说。


江森海在南锣鼓巷开店后,举办过一场文化节。后来越来越多的文化人来到南锣鼓巷开店,但他发现搞艺术的人都不太擅于做生意,租金又不断上涨,创意人都离开了,生意人来了。



江森海在南锣鼓巷享受晚间的时光。受访者提供


“生意人就是要迎合市场需求。这里周六、周日人流有十万,中国人爱吃东西,这里渐渐变成了小吃街。当人们花30元在酸奶、甜点、冰淇淋、烤串上时,他们是没问题的,但要花168元在T恤上,他们会考虑好久。”他说。


现在南锣鼓巷里酒吧、餐厅、甜品店应有尽有,还有各种不同的特色小店,每天吸引的游人把街道堵得水泄不通。


江森海直言,因为南锣鼓巷人实在太多,加上他的店愈来愈有名,不少人到他的大杂院找他,给他和邻居带来种种不便。最终他离开了住了9年的胡同大杂院,搬到平房去了。


爱胡同,不爱商业街


除了南锣鼓巷,转角的胡同也渐渐变得多元化。


南锣鼓巷一直往北走,东边的菊儿胡同住着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在那些新四合院里,有英国人、意大利人、加拿大人、荷兰人、印度人、墨西哥人,也有中国人。



外国人喜欢住的新四合院是有一个共用庭园的三层楼高的房子。 欧阳翠诗拍摄


来自英国的Ben住在北京已经13年了。当初,他并没有因为中国文化很吸引人而来北京,只是渴望试试住在英国以外的地方,便来到了北京。


3年前,他搬到了菊儿胡同的新四合院。这是一个中国人和外国人融合交流的社区,Ben很喜欢这里,因为可以常常和邻居在街道、院子里串门儿。


菊儿胡同的新四合院保持了原有的街区风貌,改善了居住环境,是首个北京旧城改造试点。新四合院仍有共同分享的院子,但房子可建成三至四层,也有现代化的外墙。


新四合院有独立的浴室,也有现代化的坐厕和冲水系统,住户不再需要出门到公共卫生间使用蹲厕。在寒冬里,也可使用暖气。



菊儿胡同里的一家陶瓷工作室。欧燕翠诗拍摄


虽然Ben热爱胡同社区,但他认为现代化的生活条件还是需要的。


Ben认为,胡同是很好的社交场所,也是北京最棒的地方,不希望更多胡同被拆。“在英国的街道上,是不会看到这种邻居一同打发时间、聊天的景象的。”他说。


可是菊儿胡同也难逃商业化的命运,越来越多的酒吧、餐厅和陶艺工作室进驻这里。


另一个已经在菊儿胡同住了两年多的意大利人Stefano Bertani和Ben一样,也热爱胡同社区。他在美国念书时认识了一名中国同学,后来受邀到北京做生意,便住了下来。



Stefano Bertani 和他在新四合院里养的猫。欧阳翠诗拍摄


最开始,Bertani住在东方新天地附近的公寓平房,但住了一年他仍不太认识附近的邻居,让他没有什么归属感。


住进新四合院后,他认为生活更有趣味了,邻居比当时更友善。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愿意和他分享故事,人情味多了很多。


“住在胡同里不代表要使用破旧不堪的公共卫生间,不代表冬天过得特别冷,我们菊儿胡同这里的新四合院是一个改造得很好的例子。”Bertani说。


他也不希望胡同过度商业化,当初就是因为喜欢胡同里的邻里关系才搬来的,越来越多的游人和店铺会影响这样的生活。



意大利人Stefano Bertani住的新四合院内部是现代化的装潢,屋内有独立的浴室和厨房。 欧阳翠诗拍摄


最近,Bertani准备换工作,住在菊儿胡同不太方便,到地铁站也有一段路程。但他发现有一个出租车司机住在胡同里,他希望每天成为这位司机的第一个客人,这样他就不用因为路途遥远而搬离这里。


这些外国人尝试融入北京的胡同社区,但也有北京人说他们永远是外人。


“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我们有我们的生活。”住在帽儿胡同的中年人刘先生说。


刘先生从小在南锣鼓巷的胡同长大,现在是南锣鼓巷的“黄包车师傅”,向各地游人介绍胡同和四合院的历史、变迁和建筑特色。


“很多外国人都住在这一块,他们一般都不会和我们聊天,都是跟外国人和年轻人玩,他们最喜欢泡吧了。”他说。


“我们和外国人不只是语言不方便,也有很多文化差异的。就算他们会说中文,也是很难沟通的。”他说。


长按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