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的圈子:曝美国华人就业晋升状况如何?

2015年11月16日 走遍美国




作者/李理

“大家都在说IT行业的留学美国就业有多么容易,甚至年薪10万刀都成了起薪,人才相当稀缺,真的是这样吗?”CS中国毕业生在美找工作相对别的专业容易。 在硅谷硕士生起薪基本是10万,几家大公司(Facebook,Google,Linkedin等)还有价值十万以上的股票。“就业虽不成问题,但似乎升职状况堪忧,有很多人几年后似乎还停留在原来的岗位,和印度人犹太人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真的吗?”


简单介绍美国科技公司的岗位和级别

岗位一般分两种,技术岗位(Individual Contributor, 简称IC)和管理岗位(manager),两种岗位都有级别,和国内公司其实差不多。具体的级别每家公司略有不同。

先说IC,一般刚毕业的硕士生升两级就到Senior。每升一级大概有花两年左右,长的花三年,具体看能力,对于大部分合格的工程师来说都是熬年头。到了Senior以后再升一级就比较难了,很多人一辈子都升不上去,不仅仅是华人。

IC到了Senior后升职比较困难,很多人就转做Manager,一般都叫Engineering Manager,就是领导工程师做项目的。 Manager的升职空间更大一些,发展好的就可以做到Director甚至Senior Director和VP。与Director对应的IC等级通常是Architect,但是科技公司的Architect极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做IC想升上去很难。

现在说第一代华人在科技公司的职业发展。通常大家进去都是IC,一般到四五年之后可以到senior,慢一点要六七年。这时候就是一个坎,能过这个坎的人不多,很多人一辈子也就是一个senior IC,上不去了。部分大牛继续走技术路线,最终成为staff和architect,这些人掌握公司技术命脉,都是所有公司真想挖墙脚的人才。少部分人选择成为manager,空间会大一点,但是最后能成为director以上的不多,至少相对于印度人明显少。至于犹太人,我觉得他们和普通的美国白人差不多。

第一代华人在管理层数量和职位不如印度人,这在硅谷已经是一个事实。至于原因,大家有很多讨论了。较普遍的说法是华人在职场中的「窝里斗」情况多,做不到像印度人一样抱团。工作阅历有限,仅就硅谷IT业界分析。


定义什么是“抱团”


我觉得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面,公司里面一起聊天,一起玩,一起吃饭,甚至只跟中国同事交流,跟外国同事只有简单的工作关系。
第二层面,refer和面试时帮忙,老员工帮年轻的中国同事解决技术问题。出现办公室政治互相支持。
第三层面,中国业界大牛利用影响力支持和提携公司内外的同胞。例如,跨公司的华人工业界network,从学术界到工业界的一条龙中国学长提携,新移民求助网络,定期华人创业者论坛和风投基金。


部分人理解的抱团就是第一层面,平时工作时跟你话少的中国同事就是“冷淡”甚至就是“嫉妒”。


过分的把自己限制在中国人群体只会对自身的发展有害。毕竟大部分资源掌握在老美甚至老印手里,不走出去交流怎么去争取资源?所以我看到的很多情况是几个中国人天天在一起吃饭一起玩,一出事情了不懂得和外国人交流,不懂得合理的为自己争取权益就全傻眼,除了抱怨就是跳槽。另一方面,过分抱团以至于让老美和老印觉得老中在排挤自己(设想下,大家在一起干活做同一个project,但是你看到两个同事在你面前讲你听不懂的语言,你会怎么想?),于是不会主动和你分享经验和信息,对自己的发展也没有好处。

关于上述的第二层面,硅谷华人圈子其实做得不错。很多人在找实习和面试的过程中,遇到华人面试官都松一些,学长校友会也各种refer,而这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但是我觉得意义最大的还是第三层面,而这也是印度人最厉害的地方。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公司印度人有一个discussion group,可能公司所有印度人都在里面(有几千人),里面大家可以讨论任何问题,生活、工作、签证、移民甚至二手货,所以公司内印度人消息之灵通让人觉得可怕。印度几大学校的校友组织也很给力,对素不相识的校友提供慷概帮助(中国的校友组织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美国校友会的力量就很强大)。创业群体也是如此。总之,新移民、新员工、新创业者都能迅速的找到组织得到最及时的帮助。而这种帮助,早已超过了公司、省份和年龄。

话说回来,印度人有没有内斗?当然有。但是我们应该因为别人内斗就觉得我们已经做得足够好吗?中国人内斗和年龄有关系吗?可能我掌握的样本数量不够,我觉得这个没有明显的联系。很多人说年轻的中国人不怎么内斗,我有所保留。内斗的本质是对资源的争夺,请问刚进公司的毕业生能掌握什么资源?看是否团结要看掌握着资源的同胞的态度,这些人是manager,senior员工和公司高层。


箴言妙语

总之,公司里大家要互帮互助,办公室政治发生时大家互相背书(第二层面)。更重要的是,在整个业界,希望掌握资源的华人大佬们发挥自身影响力帮同胞一把,给同胞提供最及时的资源和信息(第三层面)。

最后我最想说的是,平时在办公室里最好和外国同事多交流多沟通,搞好“中外关系”,这样能了解第一手信息,出事了也能争取更多支持;不要老躲在中国圈子里,不要拒老外同事千里之外,这样的“抱团”带来的更多是害处。


原文链接:http://zhi.hu/oNLU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