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一家四口在南京惨遭灭门后,结局却让中国人震惊了...

2018年07月03日 今日悉尼


本文转载自:精英说

id:elitestalk


这两天,无论你是否在上海生活,大概都会知道,上海徐汇区有一条路,叫做浦北路。


这条路并不宽,也不算特别长,仲夏时光,阳光会从路两旁茂盛的梧桐树叶中一泻而下,在潮湿氤氲的路面上洒下一道道光斑。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前不久,就在这条看上去平平无奇的道路上,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恶性伤害事件——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浦北路东校区的三名男学生和一名女性家长,被素不相识的凶徒砍倒在地,其中两个孩子在抢救无效后不幸身亡。


在网上流传的事发现场视频中,一名女性踉跄奔向血泊中的孩子,绝望地喊着“妈妈来了”


此时此刻的浦北路,见证的是鲜血,是心碎。


行凶者随后被人们制服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挥刀砍向手无寸铁的孩童和女性的,是未满30岁的青年黄某。据警方通报,他是个“无业游民”,因“生活无着”而报复社会,残忍行凶。


据目击者方师傅称,当人们将行凶的黄某制服后,询问他为何要如此做时,他只是面无表情,淡淡地回应了一句:“因为心里不平衡。”


事发后,世外小学附近拉起了警戒线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心理失衡”的黄某选择世外小学的孩子和家长作为行凶对象,似乎有他的“考虑”。众所周知,这间小学是上海徐汇区有名的民办学校,发生伤人事件的浦北路东校区是学校境外部与PYP融合部的所在地,一学期的学费从3.5至5万不等。


6月29日上午,世外小学东校区的一名教师在接受《每日人物》采访时称:该校区只招收居住在徐汇区范围内、持有境外身份的学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一幅贫富差距、矛盾对立的画卷,在此次让世人震惊的恶性行凶事件中,缓缓展开。在人们为无辜受害者感到痛心与惋惜的同时,这背后隐藏的荒唐残酷的图景,更让人心惊胆寒。



类似浦北路砍杀学生的恶性事件,并非孤例。哪怕行凶手段、原因、受害对象等有所不同,环绕行凶者周身的,都有那一抹暴戾之气。


2009年,右手受工伤的五金厂工人刘汉黄,在赔偿多次协商未果的情况下,挥刀冲进工厂高管的办公室,对“老板们”进行了疯狂砍杀。


2010年,穷困潦倒的外科医生郑民生冲进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实验小学,对手无寸铁的小学生进行了无差别砍杀,最终酿成8死5伤的惨剧。


2013年,数年来都在贫困线上挣扎的穷苦人陈水总,在厦门一公交车上引火自焚,最终造成了47名无辜民众惨遭牵连、不幸身亡。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他们走上报复社会、害人害己的绝路,乍一看似乎毫无原因。可仔细深究,却有相似之处。


“我过得如此悲惨,凭什么别人就能过得安稳;既然别人不让我好过,那我也不让他们好过。”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说,攻击性是生命受阻的结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按道理,每个人都有自由生长、发挥其生命潜能、获得社会认同与尊重的需要。可如果这种需要在社会层面遭到扼杀,那么这个人也许就会不可避免地向社会展现出其积蓄的破坏性。


浦北路伤人事件是如此,而在其他地方数次发生的类似悲剧,亦是如此。报复社会的凶徒,先前都是在工作、家境乃至婚恋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这些阻碍便化作源源不断的戾气,要么将自己逼疯,要么将他人伤透。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而不断强化这种负面阻碍的,除了深不见底的阶级鸿沟、不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暗中酝酿的社会矛盾之外,还有一种扭曲的价值观。


在浦北路恶性伤害事件爆发后,人们的反应虽然大多数都是伤感惋惜,但也有不和谐的声音存在。比如有人叫嚣“杀有钱人的孩子,杀得好”,还有人认为死的是上海人,“不可惜”。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视人命如草芥的冷酷言辞,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曾几何时,我们的社会到处弥漫的都是冰冷无情的戾气,面对逝者,毫无怜悯与共情,只留下不知从何处来的调侃与冷漠。


25岁成都女孩在澳洲遇害,嫌犯为其白人姨父

媒体在报道后,收到的网友留言却令人瞠目结舌


在网上言辞冷酷的人,大概和悲剧发生后在现实中哀悼惋惜的并不是同一批人。不过这也恰恰从侧面印证了社会已经撕裂到何种程度,有人痛哭流涕,有人拍手大笑,在支离破碎的暴戾中,人人都可能变成潜在施暴者和受害者。然而,却鲜少有人想过从根源出发做些什么,为弥合裂痕付出哪怕只有一丝一毫的努力。


好心人在世外小学恶性事件的案发现场献花

筑起了一道密集的“鲜花墙”



在致力于改变现实这件事上,一群名不见经传的德国人的做法,似乎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这是一个叫做“普方协会”的助学基金会,它由身在南京的德国人及其他外国侨民发起,专门面向苏北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希望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并支持他们接受应有的教育。


可这些善举的起源,其实来源于一个悲剧。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2000年4月1日深夜,苏北沭阳县的四个失业青年因生活穷苦,相约潜入南京玄武湖畔的高档别墅区行窃,无意间惊动了居住在那里的德国人普方一家,慌乱之中,四名青年杀害了普方、普方太太及一双儿女,酿成灭门惨案。


普方时任某中德合资公司的外方副总经理,携全家生活在中国的他,俨然是中产阶级典型。


无辜受害的普方一家人像极了在世外小学校门外被砍倒的天真孩童,他们没有做错什么,却成了另一个阶级的人们“报复社会”的牺牲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案发后,四名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很快就被警方抓捕归案,并被法院判处死刑。可就在此时,千里迢迢从德国赶来的普方母亲却做出了一个让普通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决定——她写信给法官,希望可以免除这四名青年的死刑。


普方母亲在信中阐明了她这样做的缘由:“杀了这四个青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法院虽然对这位德国老妇人的想法表示了理解,但还是秉持着尊重中国法律程序的原则,维持了对死刑的判决,将四名凶徒枪毙。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四个年轻人“以命偿命”的结局之后,更多身在南京的外籍人士,却开始选择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表达对普方一家的思念与哀悼。


他们以普方的名义设立了助学慈善基金会,面向贫困家庭的孩子展开援助,让这些孩子有机会获得良好的受教育机会,追求属于自己的创造性人生,这正是“普方协会”的目标与初心。


从那时开始,他们就这样坚持了十几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对于创立这个协会的外籍人士来说,普方案件的施暴者特征让他们印象深刻——这些年轻人都没有受过教育,没有正式的工作,其中有一个做过短暂的厨师,有一个摆摊配过钥匙。


“这个社会需要法庭和监狱,但是更需要的是互助与教育,前者通过资源共享让困乏的人免于绝境,后者通过开发人的智慧与道德让人学会正确抉择。” 在媒体采访的镜头下,普方协会现任执行主席万多明这样阐述自己的见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普方协会的创立者和支持者看来,教育正是一种积极性的工具,虽说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未必就不会发展为报复社会的凶徒,只是,在中国现有的情况下,多一个孩子接受过良好教育,就多一份知书达礼、改变命运的希望。


而从中所激发出来的点滴善意,将远比无谓的仇恨、弥漫的戾气,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无论是多么残忍的事实,多么令人痛心的悲剧,发生在浦北路的那起惨案,终将随着时间慢慢平息。而对于善良的人来说,他们也会永远记得被夺去生命的无辜稚子,心怀哀思。


可是我们都知道,矛盾根源并不会随着鲜活生命的消逝而终结。它还是藏在我们身边,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当你走出学校,走出办公室,走在路上,你依然会感觉到它的存在,是那么强大而又冰冷,让人无法忽视。


抱怨或憎恨是没有用的,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如果在此时,有人能够往积极的方向做出些许改变,哪怕只是在黑暗中点燃一支蜡烛,是不是这个世界就有可能变得没那么暗?


“普方协会”的例子是美好的,也让人深思。可这个社会的将来究竟在何方,也需要我们更多人去努力和尝试,毕竟,有改变,才有希望。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References:

http://finance.ifeng.com/a/20180629/16359464_0.shtml

http://www.guomoxiu.com/article-index-id-79464.html

http://wemedia.ifeng.com/8659386/wemedia.shtml

http://news.sina.cn/zt_d/kan0628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427/21/15079574_554345406.shtml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12/30/content_3008393.htm

http://www.sohu.com/a/238513470_422109



订阅今日悉尼微信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点击关注

 搜索“今日悉尼”或“sydtoday”点击关注


二手转让通通砸过来吧~~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