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者联盟2》:电影连续剧纪元

2015年07月15日 澳洲资讯点评 AusTime



作为一个自诩常看电影,甚至经常做电影评论的人,评价一部电影,还在说这部电影是“好”还是“不好”,未免会被讥为简单粗暴、幼稚低端且逼格太低;但是,所谓的“影评”,归根结蒂还是在回答“这部电影怎么样?好不好?”的问题,因此,“影片好不好?”、“电影是好片还是烂片?”恰恰是电影评论无法回避的最璞真、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电影才算得上是“好片”呢?这个标准当然人言言殊。在电影越来越成为一个新的投资热点的当下,人们最容易在影院看到的是所谓的“商业片”。那么,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尤其是那些蝉联N期票房冠军,经过人民群众钱包和口碑加持认证过的“大片”就一定是“好片”吗?我看未必,因为这年头能够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因素实在太多,远远超过了电影本身之外。在我看来,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娱乐类型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形式,仅仅达成一种娱人耳目的效果恐怕还不能称之为“好”,至少应该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某种共鸣,甚至产生一种性与灵层面上的共振与激荡,这样的作品才称得上优秀,才能当得一个“好”字。从这个意义上说,好卖的片不一定是好片,好看的片也不必然是好片。



因此,尽管《复仇者联盟2》轻松蝉联北美和海峡两岸数周票房榜冠军,上映快一个月了仍然高温不退,但我还是要说,《复联2》实在是一部没多大意思的烂片。诚然,我承认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片子——我是在台北的4D影院观影的——让人身临其境的5音频通道,仿佛直接攻击到你的激光特效,猝不及防喷你一脑袋的水和气以及能把人弄出腰椎间盘突出的震动座椅:技术的进步的确拓宽了我们每个人生命的宽度,一张电影票,就能让我们跟随那些超级英雄一起,打败坏人,拯救地球,实在是很过瘾很爽。可是当激情褪去,肾上腺素分泌回降以后,再仔细地回味一下这部电影,我会觉得无奈、失望甚至有些惶惑,因为《复联2》带给我的,除了duang~duang~duang,还有什么?什么也没有!刺激是刺激,然后呢?哪怕一点心灵或者情感的触动都没有。这样的电影,即便现时再怎么耀眼,也注定是一颗流星,顶多惊艳了时光,却注定温柔不了岁月,随着时间的推移,本片恐怕很难让人们能够长情地回忆起。如果只是追求商业利益,上映档期赚个盆满钵满也就行了,但作为一部电影作品,就这样倏忽即逝,不得不说是一种失败。



都说群戏难演、群戏难导,的确,这部电影情节方面最大的问题也就在于人太多、事太杂而电影片长有限,最后难免都流于点到即止、隔靴搔痒,同时前后情节不对榫,瞻前不顾后,挂一而漏万。其实《复仇者联盟》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它在传统文学或者电影单主角或者双主角的叙事模式之外别出心裁地开创了多主角花开各表、等量齐观的故事模式。人物甚至主角有多个,这在文学史上并不鲜见,《水浒传》如是,《红楼梦》亦如是,但即便是在主角之间也往往还会有主次、轻重、详略之分,同时也都是用某几回书特别写某一个人物,成为其“本传”,下几回再写另外一个人物。而《复联》则是乌泱泱一下子就上来八九个超级英雄级别的人物,戏份还都平分秋色,这样一台戏要怎么完成,难度可想而知。于是,我们在短短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看到了超级英雄们的正邪对抗,看到了复仇者联盟对于人工智能的怀疑、纠结与分歧,看到了美国队长身上战争的伤痕与痛楚,看到了雷神完美身影里的晦暗与阴霾,看到了黑寡妇和绿巨人深沉与无奈的情感纠葛,看到了鹰眼家庭戏的深情与温馨,看到了猩红女巫与快银国仇家恨和姐弟情深,看到了……我们可以通过影片看到很多,事实上任何一个点都能够成为触动我们心灵产生情感共鸣的契机,从而使这部影片成为“好片”,甚至成为不朽,然而可惜的是影片不是《美国队长》也不是《雷神索尔》,它不是任何一个英雄的“单传”。于是,观影的时候你会明显感觉到你自己仿佛是一个小红帽旅行团的团员,在被导演这个无良导游赶着往前走,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要看完每个英雄的故事,于是所有蕴含无限精彩可能的故事都被压缩成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走马观花,你还来不及去品味和感动,镜头已经切换到下一个故事了。于是,所有的故事都变成了一种敷衍和寡淡。不是说群戏不能演,想当年杜月笙六十大寿,几乎所有的京剧名角都被请来合演全部的《红鬃烈马》,因为穿插安排得当,每位角儿分得的场次和角色都能各尽其妙,至今被传为美谈,这场戏可是说是令所有戏迷都神往的一个堂会。所以说,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没有办法驾驭如此纷繁复杂、多头开花的故事还不如老老实实地一部一部去拍每个英雄的单传,把故事讲述清初,把情感渲染透彻,我想同样是能够获得观众青睐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看《复仇者联盟2》,仿佛是吃了一顿赶时间而风卷残云吃完的自助餐,吃了些什么固然不知道,撑在胃里还腻腻的不好消化,实在不是什么美好的体验。



当然也许有一些超级英雄系列的粉丝会认为我太求全责备,或者压根是个血外行,因为超级英雄系列根本是在下很大一盘棋,此次的《复联2》只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作品,为的是收束前一阶段九头蛇的故事,同时开启下一阶段的内战,并引入猩红女巫这个人物。于是,故事不完整、情节不精彩、情感不深潜似乎一下子都有了理由,就想写文章一样,过渡段嘛,是桥梁、是津渡、是槽头肉,能指望它有多精彩呢?可是我最深恶痛疾的恰恰是当下流行的这种“下大棋”,把电影当电视剧拍的风气。这些你那产生了太多的“电影连续剧”,有一些固然是因为文学底本的缘故,譬如《哈利波特》《指环王》系列,原著就分为好几部,每一部也都讲述了一个比较丰满和完整的故事,每一部情节架构的起承转合都是充分而完全的,因此忠实地根据这些成熟的文学的分卷底本来分集拍摄电影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上这样的系列电影呈现出来也往往都是很精彩的。但是另外的一些纯粹是利用观众“求全”或者“等结局”的心理,而故意把电影故事和情节弄得散漫、拖沓、支离破碎,能一部说完的事情注水到三部,从而片面追求商业利益的“大型电影连续剧”就让人觉得缺少诚意了。而不得不说,“超级英雄”堪称将后者的商业精神发挥到极致者。整个“超级英雄系列”至今已经至少产生了11部电影作为每个英雄的单传或者不同组合的合传,另外还有一个One Shot,以及一部电视剧《神盾特工局》。尽管这些作品中被骂烂片的要比被赞好片的多得多,可是每年有新的系列推出时,无数的漫威迷还有求一个结果的观众哪怕明知道会失望,还是会掏钱购票进场观影,然而对于片方来说这就已经足够了,只要有高额的票房收入,观众的抱怨和失落恐怕从来就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但是我总觉,对于电影业来说,这种“电影连续剧”的风潮是在玩火,终有一天会引火烧身。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经过长期实践和洗礼而形成的固有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成为该种艺术得以自立而不与其它艺术门类混同的基础。不同的艺术门类当然可以互相借鉴,可是绝对不能趋同。电视剧有电视剧的特点,它能够牢牢地勾住观众,看完第一集想第二集,今天看完明天还想看,正所谓“追剧”。电影业者捕捉到了观众“追剧”的心理,偶一为之,也拍个上中下,未尝不可,但绝对不能成为一种潮流甚至是规则,弄得每部电影结束都来一个“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就很危险了。首先,电影的制作和上映周期与电视剧不同,电视剧拍完了可以每天连轴播,观众的注意力容易被吸引,可以跟着追;即便是英美剧分季,一年出一季,可每一季也有十几二十集,并且是每周播一集,观众的胃口始终被吊着;但电影就不同,一年就俩钟头,预知后事如何,您明年再来,可真等到明年,有多少观众还能记得今年的这部电影情节呢?另外,电视剧与电影目前的收费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对于观众来说,追电视剧基本没有特别的花费,顶多是一些可以忽略不计也没法被明确平摊到每一集的电费、收视费或者网络连接费,但电影不同,一部电影就是一张电影票,观众的成本感会非常强烈。如果今天晚上的电视剧是一个“过渡段”,不甚精彩,观众顶多觉得浪费了时间,如果是网络平台甚至可以拉快进;但电影不同,好片烂片在票价上不会有任何差别,花同样的钱你就给我看了一个“过渡”或者“预告”,观众心里的愤怒与不满是可以想见的。尽管许多观众出于某种“情结”,对于一些电影连续剧还是会坚持支持,可是正如笔者身处的台北,许多深蓝市民无论国民党推出的候选人多么不令人满意,他们还是会“含泪”甚至“含血”投票,可总有一天民众会有投不下去的一天,于是柯文哲才做了市长。同样地,永远是一道汤的“过渡段”或者加长版的预告片,观众也总会有含泪含血也不愿掏钱购票的一天,那才是电影也真正的悲剧。因此,在我看来,电影就应该保持其自身的特色,说白了,电影就是一锤子买卖,给你俩钟头,你就得把故事讲清楚,并且还要能够打动人,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成功的电影。拍续集、拍系列电影绝对不是拯救烂片的法门,一部电影没有好,十部、一百部也甭想有好。



透过《复仇者联盟2》,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电影连续剧的新纪元呼之欲出了,但我以为,正如电影里的“奥创纪元”一样,它出现了也就该被终结了。我诚挚地希望,电影业能够回归本真,少一些“功夫在诗外”的噱头与把式,真正把属于两个小时之内的精彩还给观众。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点击屏幕右上方的按钮【...】【分享到朋友圈】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