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的脑洞有点大啊!

2015年09月10日 LSCHMUCK当代首饰外貌研究所


天晓得明天又会扒拉什么鬼,点我关注吧!

错今天我们就来应个景儿,可爱又有才的老师是今天的主角儿——节日快乐!




所有人都知道想要在设计领域争得一席之地,最重要的似乎就是创造力,创造力,和创造力。人一生下来就具备好奇和尝鲜的本能,但若毫无章法不讲技巧,即使是设计鬼才Alexander McQueen也未必能如此“年轻有为”。那么,带领天才们在追求突破创新的道路上奔跑的导师们,自己的脑洞更是开口很大,遍地奇花的景象吧~往下看就知道了,你们珠宝设计系的老师真会玩儿!


歪果老师的玩法


Gijs Bakker


Bakker(巴克)爷爷简直算是当代首饰圈的全球“师尊”级人物了,七十多岁的他仍然像个顽童一样乐于思考和挑战。虽然2012年的时候,在荷兰的埃因霍芬设计学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任教25年的Bakker在所有人的不舍中光荣退休了,但他自己的创作生涯和对后辈慷慨的指导和启发从未停止过。



这么多年来他涉足的领域实在是太广了,除了设计珠宝还有家居装饰、房屋设备、家具、公共空间和策划展览等等。


这是从Bakker老爷子个人网站截的图,列举了他从1965年到2014年的年度代表作,一年不落。真是个高产的设计师,在今年结束时应该还会在后面加上2015年的作品图吧!


下面雷拉要挑出几件自己印象最深刻的Bakker老师作品跟大家分享一下,认得了这些,距离脱掉当代首饰欣赏无能病号服的日子也许就不远啦!


1967年他喜欢用铝板制作大件的项饰。那个时期的欧洲年青人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的周围充斥着工业产品。Bakker大胆创作了一批充分体现材料以及形式感的作品,首饰的艺术性加强,功能性退居其次。


1968年的有机玻璃手镯,20世纪60年代的荷兰工业设计发展势头迅猛,塑料制品开始充斥市场。在这样的环境下,Bakker开始尝试设计工业化产品,并把新材料运用在首饰设计中。


1982年的项饰露珠(Dewdrop),用材料玩了一个视觉游戏,把一片PVC平板整得看起来跟布料一样柔软起伏。他希望以此引起大家讨论饰品除了美观或象征财富之外,还有其他可能这样的话题。


Jonas(1987-左)Adam(1988-右)业内人士都说亚当(Adam)项圈是这位开山元老非常重要的一件作品,小J不敢妄自揣度,就觉得作品挺诙谐的,并且再次体现了Bakker对首饰“形态是否要追随功能“这一辩题的思考。


离开了院校,Gijs Bakker依旧是我们的“灵魂导师”,开发着自己的设计项目,偶尔也办办workshop给后辈们指点迷津,交流体会。而光是看看他那些上个世纪60年代的作品——咱们爸妈可能才刚出世那会儿,就能深深感受到当代珠宝艺术的魅力。这同时代中西画风差得还真是有点大,还是让我们继续在开荒者的脑洞中肆意驰骋,自由翱翔吧。


Caroline
Broadhead


来自英国的Caroline Broadhead是大名鼎鼎的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珠宝设计本科课程总监,活跃在艺术圈超过40个年头,在国际上声望极高,擅长纺织品艺术设计,也爱玩装置艺术。



个人感觉Broadhead(布罗海德)老师最广为国人所知的作品就是下面这个“面纱”(Veil),以及其他一些纺织品(Textiles)材料作品。


项饰|“面纱”——尼龙细丝编织(1983)
半透明的尼龙丝有节奏地环绕,瀑布般晶莹,月光般神秘。古老的面纱挣脱传统的束缚,在艺术家手中化作时尚宇航员专属面具,顿时显得前卫而充满趣味。


臂饰|用尼龙线织成的筒状长臂环,不戴上永远不知道会是什么效果呢!或许当它与身体有了互动和接触才算是完整的。


项圈|木头和尼龙丝还能这样玩儿,还以为用这两种材料只能做成小扫把…大家都长得像刷子,但这件作品看起来还真“有两把刷子”呢!


手镯|与上图毛毛项圈配套。看,因为恰当数量的尼龙丝支撑起了木质外圈,在木圈与手腕间形成了有意思的空隙,建立起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空间。


项圈(1978)|外圈变成了银质,与皮肤接触的地方是肤色,戴起来会不会看起来像从脖子山长出来的一样呢~


手镯(1979)|与上一件作品呼应,使用银和尼龙丝相结合,看起来更加利落有型了


手镯| Broadhead老师这系列作品旨在探究物体与人体的亲密关系。归属感和触感的关系,界限和边缘的关系,存在和缺失的关系,还有在实物和影像之间的平衡,都是她感兴趣并深入研究的方向。


这位带出了大批先锋设计师学生的梦想导师本身就是个天生的造梦者,以上都是她早期作品,在连八零后都还未出世时就在探讨的议题。其它近期作品也是相当值得玩味,已经六十多岁的她虽然专注教学但也不落下个人创意发展,真是辛勤得很呢!


Jivan
Astfalck


来自当代首饰发源地之一的德国,Jivan(辞典翻译成“日万”、“伊万”,总觉不顺口,还是读“几万”吧!)带着她的德式严谨,在欧洲顶尖的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珠宝设计分院担任硕士课程总监已有十一年。

剪了短发的几万教授俏皮了不少嘛!


Astfalck教授比上面两位艺术家要稍微年轻些,基本上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活跃于欧洲乃至全球当代珠宝圈的。而她以使用生活中搜集来的零碎旧物制作成叙事性首饰(narrative jewellery)的创作风格著称……摔!说人话——她善于变废为宝就算了,那些“宝”一个个还都会讲故事~

一些设计项目调研(project research)中搜集的材料和制作的样本



这条项链好像就叫“鸡骨”,据说用了三只鸡的椎骨,搭配纯金和人造珍珠制成。万姐仿佛想要证明,即使是被丢弃和被损害的事物,即使是被世人看做恨低贱的东西,也能开成最绚烂而别致的永恒花火。


'Beneath the Skin'(皮肤之下)是2011-2012年在著名艺廊Galerie Marzee(荷兰)和SIA Gallery(英国)举办的展览。包括Jivan在内,应邀参展的八位艺术家以各自的设计语言探讨了关于偶然、功能、接收、意图和演绎等哲学性的观念。“讲故事这件事儿并不专属于叙事性艺术家,而是属于任何物质性的存在。”


不管小伙伴们看到这儿是不是云里雾里,咱们还是细细品味一下这些充满仪式感的作品,拼命告诉自己“它好像真的在说些什么呢!”如果真心想去理解它,设计师的引导很重要哦~所以说为什么我们要去看展览,不光是可以见到作品本尊,更因为在那里搞不好能读到作品背后的故事吖!

Vanitas(虚空)-美丽与腐朽之间的和解-2004-2007
这条项链用塑料、丝绸、某种植物纤维和镀银树叶等综合材料制成,表达了对展览主题的思考,呈现一种介乎虚与实、灿烂与凋零之间模糊而不明朗的暧昧。


心碎绷带(Bandages for Broken Hearts)布拉格买的旧照片、十字玻璃和石榴石围绕的绷带、带着羽毛、树脂、蜻蜓翅膀的石膏,还有系了红线的橡树枝…Jivan用有着特别意义的素材创造出她异想世界中的信物。


跟很多艺术家一样,Jivan Astfalck教授一直专注“授人以渔”的模式,从不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而是不断地鼓励大家自己找到心中的答案,学会创新思维,激发创造力。并且她也十分乐意看到大家挑战各种材料的表现力,比如硅胶、木头、塑料、纺织品,甚至是大米,或者其他你绝对想不到的东西。不计其数的好点子和好作品应运而生,雷拉常常感慨,遇到个带你开拓思路,冲破牢笼的老师是多么的幸福!



当然了,不止是早早进入当代设计革命的“歪果仁”才另辟蹊径,我们中国的麻辣教师也很会剑走偏锋,挑战固有观念。

中国老师的招式



看起来平静温婉的滕老师其实是名符其实的"中国艺术首饰开荒人"之一,上个世纪90年代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和德国柏林艺术大学接受艺术教育,于1995年留学归来在央美创立了材料审美方向的课程,为自己渴望推进的中国当代珠宝事业做了一步步的铺垫和准备。从那时候起,她就扮演起了中国“敢作敢为”的老旧观念粉碎机。



2002年,在“中国概念首饰第一人”滕老师的倡导下,中央美术学院正式设立首饰设计专业。

“那个夏天…”讲述的是1987年她剖腹产的感受和记忆。即使是完全没有接触过艺术首饰的人也能读懂作品传达的暗示——”这道生命的印记换来的是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和母体的再生“。鲜活的红色,有机的形态,可以象征着人的生命中那一道道抹不去的疤痕,长在身上,也藏在心里。


滕老师除了用心培养一批批年轻先锋设计师外,在国际珠宝圈中也十分活跃,许多艺术家都请她为自己打造个人艺术首饰 。并且在2011年,滕老师北京的“寸•光阴”展览上展出了“国礼系列”,这些首饰的原型都曾送给各国第一夫人,作为外交礼物。


“‘第一夫人’有共性特质,她们都是政要背后的女人,甘于付出,坚强、果敢,我想在首饰中传递出她们的气质、人品与人性魅力” 滕老师如是说。



“国礼系列_飞花摘叶”这个系列用白银塑造形体,如同梅枝,沿袭了滕老师“飞花摘叶皆可送人”的设计理念。



包括萨科齐夫人、希拉克夫人、奥巴马夫人、女总统迪尔玛•罗塞夫在内的“国母”们都收到这些意义非凡的礼物。


据说在学生眼里,滕菲老师绝对是仙女范来的。“她总是一头清爽短发,非常规佩戴个性首饰,又曾因爱戴羽毛状耳饰被称为朋克老师。”爱她的学生们送过她不少礼物,其中一件教师节礼物是有爱的童鞋做的戒指,镶着老玉戒面,中间还缀着蓝花。



作为最早接触艺术首饰设计概念的中国人之一,滕菲老师清楚如何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发展独特的艺术语言。她的作品总是带有对陈旧观念的批判,却又始终营造着纯净、空灵的世界来唤醒认得良善美。关于当代珠宝,滕老师说过很多发人深省却又生动易懂的话,为了推动中国珠宝设计新气象,老师真是呕心沥血啊!还不快快献花~

图为2009年滕老师(左)和伯明翰城市大学珠宝学院前院长Jack Cunningham(右)在他俩的当代首饰艺术双个展《致陌生人》上受到粉丝的热情围堵。



笑眯眯的郭老师有时会被调皮的小伙伴们亲切地唤作郭妈妈,她主持创建的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首饰工作室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她本人也是为数不多的中国当代著名的首饰专业的领军人物之一 。



郭老师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那大学艺术学院,跟很多先锋艺术家一样有很多很多Title,但大家都知道的事作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首饰工作室主任、上海双城现代手工艺术馆艺术总监,她总是站在高处,带领大家融入国际环境,冲破老套枷锁。

上海双城现代手工艺术馆是郭老师经营的一处艺术小天地,大家都称那里作画廊。总是展出琳琅满目千奇百怪的工艺品,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前来做客。


画廊在上海已经颇有影响力,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会跑来玩玩儿,郭妈妈按照自己的理念经营着这一方乐土,不断支持原创现代手工艺术作品及推动其在中国的发展。

右图中在双城画廊舞台上表演的黑人主唱是美国著名爵士乐歌手Lolita,曾经是Morgan Stanley投资公司的副总裁,911大难不死,现在是纽约市长助理,兼职两个乐队主唱。



“溪边树”这个系列作品在小J看来带着些许“乡愁”气息,整体造型本应算是狂野写意,却又透着静谧和柔软。“他要像一颗树,栽在溪水边,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


郭老师的金属工艺创作“茶趣”茶壶——下午茶是与生活的对话,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活艺术的创作家。


这个“危险的美丽”系列虽然是好多年前的作品了,但小J认为是郭老师脑洞展示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整个系列作品采用切割、焊接、锻造等金工首饰工艺制作手法。用铜和银表现出海洋生物为了生存而挣扎和自卫,美丽的魅惑中暗藏危险,比喻着人类社会中相应的场景。



有幸参加过郭老师在双城现代手工艺术馆组织的设计师沙龙,感觉大家被凝聚起来做一件大事——虽然只是刚刚开始,但几年下来双城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影响力日趋扩大。她说“当我们在抱怨城市越来越冷漠的时候,想想我们每一个人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每个人都可以抱怨,但是抱怨能够改变东西吗?不能,所以我们要去用心建立一个美好的城市。”梦想还是要有的,跟老师一起努力,说不定马上就能实现了呢~



其实中国的当代艺术首饰设计已经越来越得到大众的了解和认可,并且许多国外设计师大咖也表示以中国设计力量发展的迅猛之力,未来将会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的创意之都。乘着满满的欣喜和爆棚的信心,我们再多看几枚老师们脑洞大开创意四溢的成果吧!



王克震《骨器》-南京艺术学院
“纯银材料全手工锻打,关节部分可以开合并调整为多种角度”


黄晓望《互动•容器》-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
“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系列的设计思想是要让人与人的关系密切起来,将残缺的完美起来。”



任开《武汉的秋天》-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用钛金属特有的色彩,糅合大自然的元素呈现了设计师对季节场景的印象,既是个人化的语言,又是能引起人们猜想和共鸣的信息。


刘骁《米石》-中央美术学院
“通过研究史前时代的石器的视觉现象以及与仪式感相关的视觉形式,利用米和尘暗含的东方价值观,试图展现人原本的朴素而生动的精神需求的能力。”



国内外许多令人敬佩的教师设计生命很长,或许他们眼中根本没有“退休”二字。从课业指导,到调研经验再到人生建议,他们给我们带来无数的思想启迪和灵感火花。有时我们常常只顾着索取,未曾意识到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也未曾停止探索和纠结。

在今天这样神圣而庄严的日子,咱们不能光扒人家脑洞吧!该说些什么呢~自己知道的啦对不对~如果对以上老师们的作品有什么评论,或者有要表达的想法,都一股脑儿来后台找雷拉吧!


(图片资源来源于网络)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