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书房 给孩子看的哲学入门书 由法国哲学家、教育家、画家花费10年联合创作!

2015年09月15日 美国初中及高中留学指南




思考是一件内在的事情,但思考能力的成长,却是一件可以培养,也十分重要的事情。法国高等学府哲学家、教育家、画家10年联合创作的一套写给孩子看的哲学入门书,书名叫做《思考的魅力》,旨在教给孩子思考的能力,让11岁以上的孩子有能力好好思考那些和生活有关,却又高于生活的重要问题。


文/吴微 编辑/吴妍娇




在大学里,我读的是哲学专业,我自己读得很带劲,从古希腊那些描述神秘物质起始的“爱智慧者”开始,到那些带来颠覆式冲击感觉的存在主义,当你在一册册大写着名字的书卷里,看到自己隐约思考过的问题,那种兴奋和激动是难以言喻的。


直到有一次我被一个朋友问到,那么你哲学学出来,到底有什么用?


当然有用!但是当我脱口而出这句反驳之后,我就再也说不出其他的话来。好像一直以来,这种“有用”都是不言自明的,但我的确没有想明白过“如何有用”这件事。


毕业出来工作将近10年,这个问题一直在我心里萦绕着。有时候,我觉得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但同时心里直到,说出来的部分,仍然难以穷尽哲学给我的真正“用处”。


简单言之,哲学是教会人思考的能力。这句话看起来很空,只要是人,谁不会思考呢?但是,怎么思考?如果你仔细想,你就会发现这的确是从小到大、从学校到家庭,根本没有人跟我们讨论过的一件事,更不要说,以一种科学的方法教会孩子。


所以真的当我投身更大的社会,我看到很多人,根据自己的情绪“思考”,根据自己当下的一点点立场“思考”,甚至根据自己当下的需要“思考”。有时候,我发现很多人的怒气或激动来的又快又直接,却不懂得退后一步,看清楚让自己愤怒的事情是如何发生的,应该如何解决。


继而我发现很多时候,我能够“管理”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以及更直接地,控制住一瞬间而来的非理性情绪。


我想说,这是“哲学”给我提供的多元化的思考维度,当面对他人、事件甚至自我的维度变多,我不太会始终从自己的一时喜恶出发,或执迷在某些解不开的结里。我通常能找到动力去做那些我应该要做的事情,同时,维护好自己平和的心态。


当然,这是一个理性的人都应该具有的品质,而并非一定要去读哲学系才能获得的能力。所以我想说的是,应当有一种体系,让孩子从小有理性思考的本领,能够跳出自己狭小的生活视界和偏见,看到自己遇到事情的本来面目,或者理解它的存在理由。


从小获得这样的视野很重要,当我们回顾自己在意的事情时,就会发现,随着我们越来越成年化,我们关心的事情就离我们的生活和需求越近,越来越物质化。这也是一种很自然的事。


我不记得我是从何时起,开始关注生命的意义、思考活与死亡、真诚地看重动物和人的共存关系,以及思考勇气、美、友谊之情感,以及爱情——大约也就是十几岁——那些曾经以为会永垂不朽的精神世界,现在想起来就是奢侈的一瞬间;但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还是留下很多痕迹,塑造出我们成年之后的性格。


所以,应该怎样思考这些问题,这真的是一件重要的事。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思考中触发了理性的开关,那么他真的可能逐渐形成理性思考的能力;但如果没有,这些思考可能就只能成为一些碎片化的回忆,在成长中慢慢丢失。


如何才能将一些“哲学式”的思考方法教给孩子,我也为这件事发愁。在我看来,当我的孩子开始对这些问题有深入思考的时候,多半不会跑来跟我讨论,即便跟我讨论,我也未必能跟自己的孩子说得清——就像比尔·盖茨教不会自己孩子学数学那样。


但是所幸我发现了一套真正好的书,是由法国高等学府哲学家、教育家、画家10年联合创作的一套写给孩子看的哲学入门书,书名叫做《思考的魅力》,今年5月,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了一套24册的中文版。


作者: [法]伽利玛出版社
出版社: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译者: 梅思繁等
出版年: 2015-5


法国第二大报《世界报》说,“这是一套给懂事的年龄读的哲学书,孩子们和哲学家一样拥有让自己惊讶的能力,这套书让11岁以上的孩子们有能力好好思考一些重要的问题。”


这里我要说一句,实际上写给孩子的哲学书本来就不多,偶尔有一些,以我还算科班出身的眼光去看,大都言不及义,但这套,的确让我觉得读起来非常有意思,也是一套我觉得一定要收藏留给自己孩子看的书。


薄薄的24本小册子,每一本都设计了一个场景,讨论一个主题。第一本的主题叫做“思考”,书名叫做《哲学家与狗的对话》,实际上讨论的是人何以为人的属性、为什么要遵守社会规则、如何看待自由等等话题。


人一定比狗高级吗?人和狗有什么不一样?通过大狗里奥和哲学家的层层论辩,最后甚至还引入这样的一个论题:人能远虑,构划未来,而狗则安于当下的快乐,哪一种更好?——这些话题小朋友未必没想过,但并不是每个人的思维都能触及深远的维度,而这本书,却通过人与狗的论辩,将思维带到了一些更新鲜、深刻的地方。


在其他的23个主题中,这套丛书还将引导小朋友思考自我、友情、爱情、时间、分寸、自由、战争等等包罗万象的话题。


我自己很喜欢第21本,关于视野的主题,分册名字是《看风景能收获什么》,之所以选这本来讲,是因为我从自己的成长经验去看,觉得很多家长实际上不懂得引导孩子做那些“最简单”的事情——复杂事情可以分步骤去解释,简单的事情往往丢给孩子自己。




但是在思考力发展这件事上,真的有简单的事情吗?比如说,当你带孩子看风景,你会关心他收获了什么吗?


第21册就讲述了“视野”这件事。书中设计了一个根据风景做画、构图的场景,这样说还是很抽象,让我们来看看它的目录:


  • 以怎样的方式看风景


  • 从整体到细节

  • 看风景没有固定的方向

  • 内在性决定画作主题


  • 看风景能收获什么


  • 风景的来源

  • 风景和文化的融合

  • 看风景是一种重要的精神体验


  • 风景与情感


  • 城市风景

  • 像园丁呵护花园一样呵护地球的风景

  • 风景永存


你看,可能第一章的第一节还在看眼前的风景,之后便教导孩子跳出来看,“风景以我思考,我就是风景的意识”(保罗·塞尚);第二章开始便将“风景”在绘画史上的词源含义,从文艺复兴开始梳理:



如何看风景 | 内页插图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创造了一种根据数学逻辑来构建空间的表现手法:几何构图法,即图中所有要素的分布完全按照彼此间的比例关系来安排。


这种比例关系以每件事物与没影点之间的距离为基础,没影点如同观察者的眼睛在镜中的反射。


这种手法令人称奇,它仿佛能够表现出人们需要的各种效果。但是,这只是一种错觉,因为视线其实并不会固定,而是时刻变化着,眼睛通过对空间的扫视,将获得的复杂信息传递给大脑,人其实是在空间行走,而非停滞不前,因此固定的形象会变得生动。而几何构图法则是以固定的比例关系来呈现。


然而,尽管是错觉,人们依旧坚持采用这个技巧,并因此在西方诞生了“风景”一次——在当时,这个词汇还没被发明使用,直到16世纪初——弗拉芒语称之为landschap德语叫做landschaft,英语称为landscape,意大利语为paesaggio,法语叫做paysage。


最后一章实际上涉及的是简单的自然史和保护环境的价值观。


原始人的“风景”观 | 内页插图


这本书还有一个设计也是我很喜欢的,就是每一册的中间或末尾有一个“哲学家长廊”的设计,比如书中提到某个观点,就会把历史上哲学家的原话陈列出来,再附上该哲学家的简介,就像我上面提到保罗·塞尚;比如第一册《哲学家和狗的对话》,在末尾就逐一列出对话中提到观点的出处及原文,从亚里士多德、霍布斯、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汉娜·阿伦特。


第一册末尾的“哲学家长廊”,附有引用原文和哲学家介绍 | 内页插图


以下是我抄录的分册主题和书名,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01 思考

《哲学家与狗的对话》


02 共存

《你了解你的动物朋友吗》


03 勇敢

《我们为什么会害怕怪兽》


04 友情

《为什么你会是我的朋友》


05自我

《性别与平等》


06 爱情

《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07 生命

《我不想变老》


08 存在

《为什么会有死亡》


09 守时

《时间到哪里去了》


10 公正

《有绝对的公平吗》


11 沟通

《怎样和别人好好交流》


12 社会

《你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吗》


13 分寸

《做自己的英雄》


14 个性

《服从是怎么一回事》


15 职业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


16 自由

《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17 融合

《我们将归于何处》


18 差异

《怎样与外国人相处》


19 和平

《人类可以没有战争吗》


20审美

《生活能缺少美吗》


21 视野

《看风景能收获什么》


22 戏剧

《我在剧场里看世界》


23 艺术

《舞蹈也是一种思考吗》


24 运动

《足球教会了我们什么》


外滩教育微社区“外滩吧”开通了,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欢迎参观、吐槽!


进入外滩吧,请戳“阅读原文”

↓↓↓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