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各大高校教授】谈心中的《BQ澳洲》:让正能量来得更猛烈些吧!

2015年06月03日 BQ澳洲



作为澳大利亚最早期的一批华人移民,史鹤凌于1988年成为墨尔本大学经济系研究生,随后又转至Monash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今,在Monash大学经济系任教、主攻管理经济学及管理战略研究的他已是澳洲社会举足轻重的著名经济学家。此前的报道提出,他是一名“学以致用的信奉者”。将毕生都奉献给经济研究的他,无疑对这一领域有着极大的热情。

史鹤凌并不仅仅满足于在专业圈子内做研究,他更乐意将自己所持有的知识与不懂经济学的“门外汉”分享。“毕竟经济学理论是从生动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他说。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史鹤凌坚持为包括《BQ澳洲》在内的杂志供稿已有很长的时日。然而他与《BQ澳洲》的第一次结缘则是因两篇人物报道,这期杂志——《BQ澳洲》第8期如今还在他手边。一篇与他有关的文章是《天妒英才杨小凯》。杨小凯是一位最接近诺贝尔奖却又英年早逝的华裔经济学家,也是史鹤凌的博士生导师之一。“我所有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和他都是分不开的。”另一篇《生活就是爱的付出》则是史鹤凌本人的缩影。史鹤凌认为,他世界观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源自导师杨小凯对祖国的大爱及对其命运的深切关注,而他如今所作的奉献正是其理念的身体力行。

史鹤凌并不像许多人想象中的经济学家一般严肃,在按照自己的喜好阅读杂志时,他有着自己生活化的一面。第一次看到《BQ澳洲》时,他便为其活泼的配色及版面设计所吸引。“这让我感觉自己也充满活力。”他说。他尤为喜欢杂志中与品茶、旅游相关的栏目,每每都乐在其中。“这些内容令我大开眼界,感到自己的知识面也被拓宽。”

喜欢《BQ澳洲》生活化主题的史鹤凌,毫无疑问也期望这份生动及趣味能长久地持续下去。“更加专业性的事情应当交给专业刊物去做,我希望BQ不要太严肃。”史鹤凌说,“甚至财经类文章也可以十分生动有趣。”

“我也会尽我所能去贡献。”史鹤凌笑着说。

孙浩良心中有个执着的教育梦。1991年来到澳洲之前,他曾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副教授。踏上澳洲之后,他又经历了在Monash大学教授中文、创办新金山中文学校等一系列蜕变,如今他的这所新金山中文学校已是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中文学校。这一切都源自他内心的声音:“孩子的教育比黄金可贵”。

6月20日,新金山中文学校下属的新金山交响乐团将与救世军合作进行义演,乐团所有门票收入都将捐给救世军,这同样代表新金山中文学校对社会服务也有着极高的热情。

语言与文化往往是分不开的,在文化修养方面,孙浩良为教师队伍量身定做的培训很独特:从《BQ澳洲》创刊号开始,他便固定每期订阅100份杂志,分发给每位教师作为学习材料及福利。他这样做有两个原因。“首先,这份杂志内容与时俱进,颇为时尚,恰好中文教学也应当与时俱进,随时吸收生活中的新鲜血液,二者正好一拍即合,是教学的得力帮手。”孙浩良说,“其次面对年龄层跨度很大的师资队伍,有一份面面俱到的刊物令他们每个人都能扩大其知识面,并因此而提高自身修养,同样对教学任务十分重要。”

孙浩良本人最喜欢的是人物专访,这些成功背后的故事总令他燃起积极的热情。有些他所不熟悉的流行内容也总让他惊奇。“我以前只是‘瞎喝’红酒,结果红酒系列专业介绍令我大开眼界!”他笑着说。

此外,《BQ澳洲》每每对新金山中文学校及新金山交响乐团活动,如交响乐团在中国国家大剧院演出等活动适时报道,都令他及团队感到备受鼓励,他坦承这是最好的支持。“《BQ澳洲》和我们始终友好合作,这个合作很温暖。“他说。

孙浩良坦承,《BQ澳洲》坚持到今天,与其团队热心、努力、奉献的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认为,作为华人媒体,《BQ澳洲》的责任应是让第二代移民保守其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以对自身背景的更好了解助自己更好地在澳洲立足。也正因如此,他期望看到华人社区与澳洲社会的互动——让这种正能量的活动来得更猛烈些吧。

作为一名在中澳高等教育岗位上耕耘了四十载的教育学者,陈杨国生嘴角始终漾着一抹耐心温和的笑意,这应是她多年习惯面对自己宠爱的学生的面容;而接受采访时她则三句不离教育及其使命。“我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她如是说。

国生与《BQ澳洲》的邂逅始于《BQ》的创刊号,她用“非常吃惊”描述自己的第一印象,这份惊喜令她直到三年后的今日仍旧对那本杂志的内容,乃至封面设计都记忆犹新。

这并不是国生老师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澳大利亚本土的华人传媒——事实上,她的事业始终与传媒紧密相连。国生老师认为,传媒一直都是教育发展的幕后推手。即使跳出教育行业而放眼整个华人社区,作为老移民的国生也深有体会。“华人融入澳洲社会归功于华人社团的积极贡献,而媒体更是令他们博得更多关注的有效桥梁。”正因如此,当她将这本大开本的《BQ澳洲》捧在手上时,她欣慰于自己所归属的群体离澳洲主流社会又近了一步。

“我最感兴趣的话题类型有三种:创业故事、华人社区故事,及教育心得。”她解释说,创业故事对现今跃跃欲试的年轻人时常是一种点石成金的启发,华人社区故事总是鼓舞同胞的“正能量”,而教育心得正令渴望其蓬勃发展的国生颇为欣喜。也正因此,她对自己最为钟爱的栏目或专题如数家珍:对自己几位出色的学生,如白丽莎、奥利、斯蒂芬的专题访谈令这些“年轻一代”的成长历程再次生动地铺展在她眼前,王雨萌“热爱澳大利亚的99个细节”令她自豪于移民在澳大利亚有声有色的新生,而专栏“陈焱谈教育”作为媒体教育理念的助力更是值得赞赏的栏目。

此外,近期《BQ澳洲》记者对陈翰宾、吴静一这对勇敢的中国80后自驾房车环游世界的报道及时、生动,也令国生十分认可。“我从字里行间中看得出,杂志拥有一支高效、年轻且专业的队伍。”国生笑说。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出自最新《BQ澳洲》杂志『特别策划』栏目,阅读杂志原文,可购买杂志或网上阅读。请支持澳洲100%原创中文周刊。谢谢合作!

来自澳洲中文周刊第一品牌《BQ澳洲》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