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公务员跳楼:为什么社会越发展,我们的生存压力越大?

2018年07月28日 荞爸的澳洲来信


亲爱的微友:

昨天,我惊闻海关某公务员跳楼身亡。

从网上流传的信息来看,这个75年生的杭州海关驻富阳办事处的副科长,从贵州山村走出来,一直考到湘潭大学法学硕士,后留校任教,30岁的时候考到了杭州海关的公务员。他靠一己之力供养一家六口,挤在六十几平方的小公寓里,因为生活艰难,老婆闹离婚,母亲没钱看病,患上了抑郁症,最后只能一死了之。



(一)

网上关于公务员工资的讨论也唤起了我的回忆。每个月到手五千多块到底高还是低?其实我当年的收入在很长时间内也跟这位海关关员差不多,辞职前两年因为有政府的绩效奖才勉强达到十万的水平。

现在的中国社会有好多高薪职业,尤其是在一线城市,资深白领动辄年薪几十万上百万。蓝领工资也在跟上步伐,快递员万元月薪也并不罕见。这样看来,公务员的工资确实已经属于拖后腿的水平。

但是,这样的工资真的已经低到可以把人逼上绝路了么?至少我五六千块的工资拿了很多年,也并没有感受到什么生活压力,每年还能存下钱来买点盗版DVD看看。

当然,这里有一个房价差距的问题。杭州的房价自然要比无锡贵好多,可能要贵个三倍吧。同样的收入,舒科长在杭州还房贷的心情,跟我在无锡还房贷的心情相比,确实有中国的慢粒白血病人眼巴巴望着印度病友的辛酸。

这让我想到,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关于叛逆的文章,鼓吹了一下背包客这种自由主义生活方式,有人就这样留言:

背包客与贫富无关,这个放在以前是成立的。但现在社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没有资本积累就周游世界,如果阅历能够转化成将来的财富还行,否则错过技能积累的黄金期,家里又没钱,到时候连房(子)的首付都拿不出来,哭都来不及。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年轻的时候不要怕,人到中年不要悔。

这个留言里有两个点很有意思,也代表了当今社会的普遍想法,一个是“社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一个是“连房子的首付都拿不出来,哭都来不及”。


(二)

先说说压力。

按理说,我们发奋学习争当四有,勤恳工作建设四化,不就是为了为了传说中那个物质极大丰富人人按需分配的英特纳雄耐尔么?

而且,社会迅速发展、人民日渐富裕、国家不断厉害,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就算初级阶段要保持一百年不变,全面小康也已经指日可待,我们至少应该有击败第一关Boss的轻松愉悦感吧,怎么生存压力反而会越来越大了呢?

我相信说这话的人并不是在故意抹黑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而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压力的大山。

一方面医保覆盖面逐渐扩大、九年制义务教育都已实现免费、经济适用房也在大批量建设,一方面看病看不起、上学上不起、买房买不起的抱怨声却越来越响。

纵然其中还是有种种分配不公的问题,但谁也不能否认,我们的收入水平和保障程度相比过去而言还是在提高。照道理在这种情况下,压力应该慢慢卸载,为何效果会适得其反呢?


(三)

再说说买房。

压力三座山,房价榨人干。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的罪魁祸首非高房价莫属。

身为炎黄子孙,似乎都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其他都可以将就,唯有房子不能将就。所以前面那位留言的朋友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买不起房子是一种哭都来不及的悲哀,而买房子的第一步就是存够首付,但我们是无法靠背包旅行赚到首付的,所以背包旅行的结局就是人生输家。

因此,我们都在努力赚钱,目的就是为了买房;买得起房的人越来越多,房价因此被推高;为了赶上房价上涨的步伐,我们需要更努力地赚钱。

我也说不清这到底是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但我看不到这样的循环会有一个尽头。

在我大学毕业后的十几年间,无锡的房价涨了至少四倍,但工资只有勉强翻番。你说买得起房子的人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可能这时候会有人跳出来说,你看某某某通过努力短短几年收入涨了十倍。我只能说他鸡汤喝多了就还以为人人都能飞了。不妨想想,揣着买房梦的共有十亿人民,跳上这种特快专列的能有多少?十万?一百万?

连海关公务员的年收入在杭州都只能买一两个平方,普罗大众除了闻个砖头的味道,难道还能有其他痴心妄想?


(四)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以色列作者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中有一个毁三观的观点,说人类社会从狩猎采摘发展到农业耕种,看上去是一种进步,但生活质量反而下降了。

因为人类定居以后,生育率就可以大幅增加;妈妈们为了生更多的孩子而提早断奶,所以孩子们就需要更多的粮食;为了种植更多粮食,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从而需要生更多的孩子。

听上去很熟悉是不是?这一章的标题就叫“史上最大的骗局”,这个骗局就是让你以为努力工作会让生活更轻松,但生活却反而越来越艰难。

因为人类史的每一次所谓进步,都会让以往的奢侈品变成现在的必需品。奢侈品用习惯了,大家都误以为它们是必不可少的,然后开始追求下一个奢侈品。

就像写纸质信的年代,可能十天半个月才能完成鸿雁往来,哈利波特的猫头鹰也不例外,所以晚几天回复也没啥问题。现在好了,电子邮件瞬间移动,每个人都希望答案立等可取,所以每个人每天都有回不完信,变得越来越紧张焦虑。世上本没有那么多要紧事,效率高的人多了,要紧事也就越来越多了。

所以那位跳楼的舒科长,如果他一直留在贵州的大山里,现在可能也就是在田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他听说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所以拼尽全力考上了大学;后来又听说当公务员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所以拼尽全力考上了公务员;还听说沿海地区城市发达生活水平高,所以拼尽全力来到了杭州。

结果呢?他没有意识到,所谓的进步都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来维持。发达地区的妻子、发达地区的馆子、发达地区的房子,远比农妇、山泉、有点田要娇贵,需要烧更多的钱来供奉。


(五)

这样的观点可能大部分人都接受不了,可能还会不屑地说这是标准loser的想法。

但是,谁规定人人都要争当winner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梦想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八九十年代,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梦想是开上私家车、用上大哥大;二十一世纪,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梦想是房子买上海、孩子上北大。

每次你没法实现这些梦想,你就会成为loser。

舒科长事件中有一个必须划出来的重点,那就是“老婆离婚”。我恶意揣测一下,老公每天下班回家,这个老婆迎接他的语汇会是这样的:

“你看看XX的老公,到阿里巴巴上班,年薪一百万。“

“你看看XX家的房子,西湖边200平米的复式跃层,装修就花了80万。”

“你看看XX家的孩子,上的外国语学校,每年学费10万。”

……

有时候,要摧毁一个人,每天把他往上比一比,就足够了。

而且,你不要天真地以为工资涨了,问题就全解决了。年薪百万了,你会被拿来跟年薪千万的比;买了大公寓,你会被拿来跟别墅比;上了外国语,你会被拿来跟出国留学比。

还记得去年跳楼的中兴工程师么?家庭年收入五十万元以上,有两套房产,其中一套贷款已还清。你说他还有什么想不开的?

这个社会有太多约定俗成的规则,规定你多少年薪该住什么档次的房子、出门开什么档次的车、吃饭上什么档次的饭店、给孩子报什么档次的培训班。最后你会发现,不管赚多少钱,都不会够用。

就像刘强东,他有钱在悉尼投资豪宅,有钱在豪宅里请名流开party,现在却要花更多的钱为那个party上发生的性侵案发各种公关声明。

每一次物质需求的满足,都会让你陷入更多物质需求的泥潭。


(六)

要走出这个泥潭,并不是要放弃对物质的追求,而是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想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复制别人的所谓成功。

用一个流行的说法,不是“不忘初心”,而是“找到初心”。很多人动不动就嚷嚷不忘初心,你的初心是啥你知道吗?

我已经吃饱喝足,到底还需不需要上馆子吃大餐?

我已经两室一厅,到底还需不需要买土地建豪宅?

我已经开上了卡罗拉,到底还需不需要换雷克萨斯?

我活着就是为了一辈子忙活眼前这些吃喝拉撒睡的升级换代吗?到底做什么事情才能给我带来真正的成就感?

我的朋友Patrick对我说,到了中年,才明白兴趣爱好的重要性。我的亲身经历也表明,工作赚钱带来的满足感也就仅仅是工资上卡那一刹那转瞬即逝的心跳,而兴趣爱好带来的满足感才是那一头在胸腔里乱撞的小鹿,让我心潮澎湃、不能自已。

移民到了澳洲,让我更加清晰地看清楚了这一点——从物质标准来看,我已经注定是一个卑微的loser;但从精神标准来看,我将是一个与阿Q前辈同在的winner。


荞爸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