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和平发展合作的造桥者——习近平访欧阐述重要外交理念述评之一

2014年05月14日 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



新华网北京4月29日电(记者徐剑梅)2014,是一个历史感凝重的年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75周年、中日甲午海战120周年……从西方到东方,血与火的回忆,穿越历史烟尘,扑面而来。

2014,又是一个各国审时度势调整航向、东西方交融互鉴明显加深加快的年份。春暖花开之际,习近平主席出访欧洲,推动中欧合作,提出影响深远的重要主张,受到国际瞩目。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从中国看世界,从历史向未来,中国如何与各国共同走向更加和平、安全、美好的新世纪?

打造新兴大国的发展之桥

看中国向何处去,需要界定中国在世界中的坐标。

看未来向何处去,需要认清现实在历史中的坐标。

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发表系列演讲和文章,描绘出清晰连贯的坐标图。

在全球坐标系看中国:拥有悠久的文明,经历深重的苦难,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践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发生全面深刻的变革。

正如习主席所说,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

而从中国看世界大棋局,大调整大变革的步伐不断加速,关系到人类未来图景的历史性、根本性变革正在发生。但零和时代虽已成过往,零和思维却挥之未去。一些人身子进了21世纪,头脑仍留在20世纪。

中国作为和平发展的新兴大国,将担当什么样的国际角色?

习近平主席今年3月的欧洲之旅,向世界展现富有中国特色的回答:造桥——建设和平稳定之桥、增长繁荣之桥、改革进步之桥、文明共荣之桥。

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

作为改革开放的中国,有愿望、有能力成为时代的造桥者,在东方和西方之间,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携手国际社会,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共同把21世纪缔造成人类共享和平、发展与繁荣的世纪。

打造贯通东西的文明之桥

人类文明,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多元的,每一种文明都曾得到其他文明的滋养。当东西方站在一起,应该拥抱而非“冲突”,因为他们都是经历过战争浩劫的文明巨人。

习主席的欧洲之旅,是东方文明面向世界敞开心怀之旅。

他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收获由衷掌声:“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要走向世界,必须通过交流与沟通,消除非理性的偏见和焦虑,促进人类文明的多元互融、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打破大国崛起中关于战争、衰落、零和的所谓“宿命”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正是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特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体现。

地球村的每个公民,都有责任成为时代的造桥者,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丰富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桥如大动脉,贯通东西方。

打造增信释疑的共识之桥

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是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反之,相互怀疑和相互恐惧,是所有时代的战争温床、和平毒药。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习近平主席郑重宣示。

怎样避免20世纪人类浩劫的重演?为了人类的永续发展,国际社会应如何寻找最大公约数,以进入理解和互信的良性循环?

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习近平主席近日强调。

历史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启示。中国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却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而鸦片战争以来百多年间战火兵燹,内忧外患,令所有华夏子孙对战争苦难刻骨铭心。

“和”,因为历史的传承、现实的路径、内心的渴求、世界的潮流,成为中华民族浃髓沦肌的深厚基因。

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在中国行不通。事实上,中国不仅是和平的忠实守护者,也是和平的热心促进者。从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到倡导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亚欧增长极强强联手,中国从世界和平发展的大义出发,孜孜寻找深化互利合作的契合点。在人类建设通向未来桥梁的事业中,中国是重要的贡献力量。

和平造就富足,战乱摧毁文明。人类正行进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途,少一些纷争、多一些共识,少一些排斥、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偏执、多一些包容,人类就会有更多的心灵相通和相互信任,才能共享世界和平与稳定。

打造共同安全的世纪之桥

五月的鲜花,即将开遍原野。

松花江、诺曼底、易北河、珍珠港……鲜花掩盖下,长眠的二战志士,被吟唱和铭记。

在欧洲之行中,习近平主席谈到:千百年来,人类都梦想着持久和平,但战争始终像一个幽灵一样伴随着人类发展历程。

如何打破战争魔咒?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今天,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更为迫切和重要。

身处“历史感凝重”的2014年,重温德国剧作家莱辛的告诫不无益处:历史不应该是记忆的负担,而应该是理智的启迪。

生硬机械地将现实与历史相比,只会导致对现实全然错误的认知。

在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中国对自己有着明确的定位,那就是走和平发展合作之路,坚定不移地积极履行作为一个负责任新兴发展中大国所应担负的国际责任与义务。中国是国际秩序积极的维护者、改革者;是世界和平坚定的守护者、推动者;是全球发展重要的合作者、拉动者。

在欧洲之行中,习主席指出: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多边不要单边、要对话不要对抗是中欧双方的共识。文明文化可以传播,和平发展也可以传播。中国愿意同欧盟一道,让和平的阳光驱走战争的阴霾,让繁荣的篝火温暖世界经济的春寒,促进全人类走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

中国倡导的这座通向未来的友谊和合作之桥,为世界展现了光明的前景。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