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建筑师情以何堪|美国瑞德教育

2015年06月01日 瑞德国际教育



一起聊聊高中生的建筑作品:




1. 非也非也


如果告诉你照片中这座有板有眼的农贸市场大棚是一群不满十八岁高中生的作品,你会相信吗?也许你会说:“不能够吧,是不是专业建筑师已经设计好了,熟悉施工的师傅做主力,学生们最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吧?”非也非也,这是一帮熊孩子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并且完全自己动手建造的。


可能你又问:“是不是这帮小屁孩的夏令营什么的,图个好玩,做点这种劳什子的事儿?”非也非也,这是当地高中课表里的一门“设计/建造”课-Studio H。简单说是一建筑手工课。这种“非常规”的教学手段不是为图好玩,而是因为常规的方式已经激不起这帮熊孩子的学习热忱。


大概你还疑惑:“这帮熊孩子家里都挺有钱吧?能让他们这么造。私立学校?” 非也非也,这是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最贫困地区的一所公立学校,辍学率很高,学生们大部分来自低收入家庭。




我们看到这栋建筑实属偶然,了解过程也经历了若干个“非也非也”。那次去北卡路过温莎小镇(Windsor, NC)-小到只有一条主要街道的镇子。游客中心只有一位工作人员,但非常热情耐心,我们最后不得不“强行”告辞。在长达半个小时的讲解中,他细致地介绍了小镇“景点”,包括一家本地老字号的猪肘子肉烧烤小吃店,不仅图解了小吃店的位置,还详细列举了猪肘子肉的不同做法-三明治、拼盘、热狗,并强调他的最爱是刚烤出来的玉米面包,叮嘱一定要试试。此外还八卦了由旧加油站改建的小店历史,曾两次因飓风被淹,都是来自各地的志愿者帮忙修复,小店门框上标示了洪水线位置云云......最后突然说,“对了,你们有没有看到路边的农贸市场?那是我们这儿的高中生盖的”,“是吗?是参与帮忙吗?”此时,他用包不同的口吻骄傲地摇头到:“非也非也!(No!No!) 全是他们搞的,这事儿还上了PBS纪录片呢”。




在他的指点下,我们找到了路边儿的这栋建筑,并且惊讶地发现大棚设计得非常当代-简洁、合理、且美观。一看细部处理就是花过心思的,连裸露的电线和下水管都考虑到与木结构的结合。透过外墙木板缝隙撒入的光线让空间生动了不少。但仍然半信半疑这样一个工程是完全由中学生建成的。这让建筑师情以何堪!




2. 用设计思维改变学生的思想


回来后查找了工程来历,发现这是当地中学的一个试验性教育项目,利用教授学生设计和建造来改善当地的中学教育。温莎镇所在的贝利县(Bertie County)是实实在在的穷困县,靠近海湾,常被洪水淹没,属于沼泽式湿地,全县以务农饲养家禽为主,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下,缺新鲜蔬菜,肥胖症严重。中学教育也岌岌可危。




几年前贝利县高中的校长邀请公益性设计工作室ProjectH的建筑师艾米莉•皮罗顿(Emily Pilloton)和马修·米勒(MatthewMiller)从旧金山来到温莎小镇,最初目的是帮助中学设计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设施。但很快就发现:与其用设计改变学习的环境,不如用设计思维改变学生的思想。教学生如何通过设计制造来改变周围环境对课程改革可能更有帮助,于是和学校共同拟定了名为Studio H的课程项目。






第一批参加Studio H的是十三名高二学生。这些根本不知设计为何物、从未使用过任何相关工具的熊孩子每天花三个小时在工作坊,从一开始的云里雾里,到一年之后设计建造这个农贸市场,进步可谓神速。由于北卡有规定,十八岁以下的孩子不能在室外场地操作某些专业机械器具,设计采用了在工作室里预制构件,然后到现场安装的方式。由唯一一位超过十八岁的学生操作安装时必要的大型机械器具。实验性也须守法!




3. 非常学生和非常老师


通过学习调研、设计、施工至少想实现三个教学目的,一是训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必须动手做,实际地说学到一些今后可以日常应用甚至用于生计的手艺,三是最后的成品能解决一些本地问题,帮助建构社区。农贸市场题目的选择是针对第三点,想把教育课程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让设计对身边的生活产生影响。成功与否,还很难定论。但的确正能量就有好效果。




艾米莉在一次讲演中提到她的学生中有个黑人男孩很内向,不爱说话,也不爱与人交往,但有设计天分。他的第一个作业-为自家设计的鸡窝-绝对可以和建筑系学生一较高下。在农贸市场的竣工典礼上,这个文静的孩子居然抢过来了市长手里的话筒,很有力地说,“有一天,我要带着我的孩子来看这个市场,告诉他这是我建造的!” 另一个叫Stevie的男孩后来成为他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他的祖父和父亲连高中都没毕业,在参加StuidoH之前他正处在想要辍学的边缘。当初要建农贸市场的时候,镇上人大多根本不相信这帮熊孩子能成事。Studio H让这里的父老乡亲意识到他们孩子也有如此的潜力。




Studio H的核心关乎教育,设计是手段。针对年龄比较低的学生,他们探索设计思维是否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艾米莉本人最初在成立Project H公益性设计工作室时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中学“教师”。但显然建筑师的专业素养恰好能够胜任在基础教学里担当“手工老师”重任的潜力(建筑系毕业生就业新思路),学生不只是在课桌上折纸、做模型,而是和专业人员一样使用专业工具或机械,在真实的施工场地上实践。




Studio H网站上是这样说的,“通过实验,无休止的制作、焊接,以及满是泥土的指甲,学生们发展出对他们将来的成功以及他们将来要奉献社区所需要的创造力、思辨能力、以及公民性”。在温莎小镇呆了两年之后,艾米莉搬回到加州,在伯克利的Realm CharterSchool继续开展StudioH项目,这次她的学生们最小的只有六年级。




很多大学都有类似设计/建造(design/build)的课程,主要是针对建筑系学生开设。其中AuburnUniversity的RuralStudio最富盛名。此类项目大都是由建筑师/志愿者建造,把盖好的房子给低收入人群使用,可以说属于“授人以鱼”。而Studio H针对不同教育对象,走的更像“授之以渔”的路子。毕竟这些学生多半并不一定会成为建筑师,但他们学会的设计思维方式和技巧却可以让其终身受益,也让他们所在的社区受益。




4. 投石


虽然Studio H选择农贸市场项目的初衷是对社区产生辐射和影响,但长远来看,如果没有社会各方对于此类项目的持续关注和维持,影响力自然随着StudioH的结束而衰竭。我们去的时候是个周六中午时间,按理说应该是农贸市场开集的日子,但是那里空空如也,人气惨淡。网上关于StuidoH的报道很多,然而多数是介绍这一“前卫”课程,很少有从当地社区或者教育成果的视角来评述项目。连身为老师之一的Matthew自己在接受采访时都说,很奇怪没有人真正对设计课程自身给予批评,媒体把这个项目当做是个发光体一样。




也许可以说Studio H的影响就像是在一片水面上撒下了若干石子,生成了一圈圈涟漪,每个涟漪的中心就是这些孩子,而散播出去的能量能够有多远和多持久,除了看扔出去的力度,还要看这些原本被动的中心能否最终主动地产生能量。




文/摄影:李苏萍

本文转载自果子建筑的微信号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