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教育VS西式教育

2015年12月04日 加拿大移民留学



1、阅读广度——为什么读的少



这个是系统差距,从小学开始,西方主要国家的孩子,已经学会了‌‌“老师布置课题——学生分组分解课题——分头研究子课题——自行阅读延展材料和参考教材——小组开会总结提炼观点——修正原始课题和观点——补充材料——撰写报告——修正报告并练习Presentation——最终提交作业‌‌”这样的流程化的逻辑处理模式。


西方比较好的学校的学生们,阅读量是惊人的;虽然,目前国内顶级名校做的也还不错,但是和西方孩子做出来的作业的深度,真的不可同日而语。


平心而论,我在中国接受的本科阶段教育,阅读量已经不小,不少教师都有意识地开了庞大的书单,不阅读超过1/2的话,考试是肯定没戏的。而在加拿大硕士阶段的教育中,我发现,在阅读量和阅读习惯方面,我们已经吃了很大的亏。



2、钻研深度——为什么想不到



大家扪心自问,有没有对每个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


大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西方人真的有!


这就是思维的深度问题。


举个例子来说,加拿大上学时的《经济法》这门课,是由一位长期从事企业并购的资深律所合伙人教授的,他曾经布置过一篇小论文:从2000年到2020年世界主要国家GDP排名数据的变化,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要求从经济学视点出发进行解释。


这对于成天看WTO新闻和世界各国经济数据的中国学生来说有何难度?我很快就炮制了一篇,论及包括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崛起、互联网时代的变革、欧洲经济痛苦的一体化和亚洲非洲国家的人口红利等等观点。


教授后来给我回信,说,你有那么多的数据和信息,为什么你就没有发现,GDP的组成当中,有一些重要的因素你居然没有论及?比如,私人企业的爆炸式增长?比如说重点国家的贸易数字的变化?


是我不知道吗?显然不是,这些事实都是耳熟能详的。


是我理解不系统不深刻吗?没错!


西方教育中的分析能力,就是从分解——深度剖析——论据支持——寻找反例——完善理论这个链条开始的;而我们,则常常习惯于堆砌观点和事实。


既然问题是关于GDP,为什么不先想着分解GDP的组成,然后逐个子项目去找原因,而是直接去找现成的已知的原因呢?


思维上的偷懒,直接反映在思维深度的直线下降上。



3、逻辑缜密度——为什么思维跳跃



思维跳跃,也是大部分西方教授对中国学生的印象。


说明这种思维模式和逻辑是深入我们骨髓的。


举个例子来说,双十一淘宝天猫销售总额突破517亿元,很多人直接就跳跃到结论说——中国网民的购买力在持续增长,网商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可预测,中国消费力仍在成长。


且慢。你不觉得这个逻辑有问题嘛?


双十一销售总额的不断冲高,最直接的结论只能是:这是一次非常成功,且一年比一年成功的促销活动!


第二步可以推导出,中国网民已经习惯了11.11在淘宝天猫和其他网商平台,进行一次集中的采购行为。


第三步,这样的集中采购行为,可能是一种预支和提前消费的现象,在11.11之后,销售回落是必然的现象;


第四步,为什么人们愿意在11.11集中消费,是看重性价比和促销优惠。因此,如果在优惠幅度有限的情况下,11.11是不足以支持网商的爆发式增长的。


第五步,中国消费总额中,网商消费与实体消费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实践来横向对比,网商消费是有物理极限的。


因此,需要对网商消费与在实体店消费的行为,进行综合评估和考量,才能判断出,究竟人们的消费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看出问题了没?我们习惯的逻辑是不太讲究前提、假设条件、外部因素、短中长期因素等等的,我们习惯于直接谈结论。


这是我们思维缺乏逻辑锻炼的结果,也是中国教育的一个悲剧——如果连逻辑思路都无法和国际接轨,我们跟外部世界的接触,只能是你谈你的,我说我的。



所以,家长们,教会孩子成熟与合适的逻辑,远比教会他一个公式,要重要得多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