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师打交道也是门艺术,尤其是澳洲!

2015年12月10日 In澳洲在线




在澳大利亚,我们本来就不是地道的英语使用者,怎么才能去跟老师沟通呢?

孩子考得怎样,学得怎样,我如何去问老师呢?

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如何融入到社会主流中去?


在这里,小编必须要说的是,咱们华人家长要先充满自信,因为人家老外老师其实很喜欢咱的!因为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老师面前永远是点头称是,所以老外教师觉得我们华人家长非常的有礼貌,还没事给点小礼物。


1.如何跟老师说上话?

一般上课前,老师会出来带学生,只是时间比较短,只有五分钟,比较适合解决小问题。比如孩子的(本子,铅笔盒,玩具,球球神马的……)丢了,和老师说一声就行。或者孩子有点小咳嗽、小感冒,请老师帮忙关照。


下课的时候老师会带学生出来,通常都会有大段的时间陪家长聊天了,这是培养感情的好时机。语言好的家长,可以和老师扯淡,吹牛;语言不好也没关系,至少打个招呼,跟老师说下‘哇,你今天真漂亮’,(记住,马屁是不会错的,嘿嘿,跑题了)说说小孩经常回家提他(她)讲过的什么什么。干嘛非得没话找话呢?其实就是刷脸,懂吧。经常听老师抱怨,说半学期了某某的家长见都没见过。老师也是人,人家见都没见过你,你让人家怎么对你小孩好。


2.勤快点,多参加学校活动

Excursion(校外活动),incursion(校内访问),BBQ烧烤晚会,science night(科学日),camping(野营),cultural day(文化日)等等……每个学校每学期都有几次这样的活动。但是华人家长经常觉得这些跟学习没关系,所以总会找些理由不参加。这样的活动主要是玩,并不是深入讨论小孩学习的场合,往往还要给学校捐钱。可是,重在参与,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学校这个社区的一份子。也是家长和老师,家长之间互相认识的好机会。而家长小团体,同学小团体就是这种时候形成的。几个家长一见面,拉拉家常,一个说“周末没事,带你家小孩来玩吧”,几人一拍即和。华人孩子也可以和洋人孩子一起玩。能玩就玩,不能玩就散,好歹给人家孩子创造个机会一起玩吧,看起来没什么,但让孩子融入班级团体,不被欺负,争当班干部有特殊作用哦。


另外,家长们若有时间,可以踊跃报名帮忙学校活动。一方面观察自己的孩子、了解学校,还可以更多的和老师相互了解。同时还能让自己的孩子在同学面前更有信心,因为他们的父母脸熟。


3.家长会太重要了

家长会一年两次,期中、期末各一次,是家长和老师唯二两次可以和老师一对一面谈的机会。一般一次十到十五分钟。这就相当于国内期中、期末成绩单,不同的是在澳洲老师会当面给家长成绩单、解释给成绩的依据并提出对今后的意见。这样孩子自己签字什么的都无效了,所以无论家长有多忙,最好不要错过家长会。建议父母全到,如果可能的话,带上纸笔。同时家长还可以收集孩子的平时作业样本、单元考试等,一次问个够。无论英文好坏,最好把问题列出来,别忘了什么。因为这里的面谈,也不是老师一个人唱戏,家长听;也是互动的,双方一起讨论孩子的发展。


而且家长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成绩单不可能体现孩子的全部,孩子的发展很重要一方面是他们的性格发展,能否融入集体,能否处理争端等等。这些不可能在成绩单上体现。所以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老师可以为家长描绘孩子所有在校情况,并且和家长讨论未来怎样帮孩子成长得更好。


4.校委会

校委会,也叫school council,是由学校的管理层和家长代表组成的。这个委员会一般一个月开一次会,讨论并决定学校发展的事情了。大到学校的财政,人员变动;小到教职工停车场建几个车位。家长代表一般两年换一次。


参加校委会是家长真正帮助学校建设的机会。目前家长代表中,洋家长的身影更多一些。一开始是讲和老师交流,到最后变成家长如何参与学校建设了。其实都是看个人的时间和兴趣。参加到孩子学校生活的方式还有很多,做义工啊,节庆日摆摊啦等等。老外喜欢“社区”这个概念所以咱们华人家长要主动参与,多多参与。


希望本文帮助大家对如何与洋老师,甚至洋学校、洋社区打交道有一点了解。忘记提一点就是,这里小学的座位和班委也都是轮换的,所以没有“送钱坐前排当班长”那一套。可是在圣诞节,家长都会给老师一点小小心意礼物以示感谢。


采编自网络

推广





关注In澳洲在线

澳洲生活我们为您解忧!

微信:magazine588

媒体转载、投稿、合作

请联系 : [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