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家长的担忧|成长在异国他乡的小朋友,怎样学好中文?

2016年04月02日 TheHouseClub美房帮




当国内的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学好英文费尽心思,生活在异国他乡的我们操心的则是怎样让孩子们学好中文,理解并传承中华文化。我所见过的大多数成年ABC(American Born Chinese,出生在美国的中国人), 大多只听得懂一点点中文。能说,读,写中文的几乎没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小时候都曾上过中文学校。几乎每一个,都很遗憾地告诉我: “I wish I could speak Chinese (我真希望我会讲中文)!” 

 

我的ABC同事Peter就是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从小父母就严格要求他,在家只讲中文。每年暑假父母必带他回国探亲。每次回美,父母还会搬回一大堆中文童书。上小学后的每个周六,他都在中文学校度过(抱怨从此没有真正的周六)。然而,即便是和中文学校的小伙伴在一起玩,他们之间还是用英文沟通。进了高中后,学业和课外活动空前繁忙,入藤校首当其冲成为了重点。很自然的,中文课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再以后,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中文和他的交集越来越少,偶尔到中国饭店点菜时,他才又想起中文。每次和父母通电话,父母仍然和他讲中文,而他呢,仍然用英语回答~~“It will be really cool if I could speak Chinese.” 他说。



关于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中文,每家有各自的选择,各自的论证和各自的情况,大家自己决定。我们的选择是:一定要让孩子学好中文


那么,成长在海外的孩子怎么学中文呢?有哪些方式?有哪些资源?效果如何?


如果你的选择和我们一样,衷心希望小朋友要学好中文。如果你也和我们一样,常常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妨和我们一起听听这些“中文推妈”们的经验之谈,少走些弯路。我们还想让大家知道,在美国,有那么一群身体力行传播中华文化的可爱妈妈们,还有一本充满着海外华人情怀的中文儿童杂志。


海外儿童在美国学中文有哪些选择?


作者:程静,北美中文儿童杂志《小枇杷》的主编,也是杂志出版者嘉树出版社 (Noble Tree Publishing Inc.) 的CEO。《小枇杷》是一家irs 501C3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www.pipamag.org,微信公众号: PIPAMAG),旨在出版高质量中英双语读物,在美国传播中国文化,消除华裔移民家庭两代间隔阂和增强华裔儿童自信。《小枇杷》是唯一一本全美发行的中文儿童杂志。此外我们还有双语书籍app、各类比赛、在线电台和各地的小枇杷中文家庭读书会。创办嘉树至今已有三年半,杂志也出了18本,打过交道的中文学校有上百所,更不用提形形色色的学习汉语的家庭,因此我有很多信息来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我讲的情况主要限于北美,尤其是美国。


一. 中文学校

海外中国人想要子女学中文最主要的是依靠中文学校。各地都有,大大小小,全美有几百家。有些上面有总部,如“华夏中文学校”;有些就是当地居民自己办的。这类学校分两大类:


一类是周末学校,又分非营利的,和营利性的。营利性质的就是作为一个商业机构运营,主要集中在华人聚集的地区,如加州。非营利的通常学费很便宜,比如一年才200多,每周两小时中文课,一小时文化课(各个学校间略有差别),这些学校的负责人是义务或拿很少的钱,有个董事会一起决定教材的使用、老师的聘用等。除了教授中文外,还有社区的功能,会组织一些比如太极、国画等课程给家长等孩子上课的时候上,或者平时等孩子的时候,家长们也会聚在一起聊天,听个理财讲座之类的,新年有庆祝活动。


另一类中文学校是课后班,也是华人多的地区才有,每天把学生从他们所在的学校接走,到父母下班。除了教中文,也可能教一些其他课程、才艺,或者让孩子有些自由玩耍、写学校作业的时间。这类学校我所了解的情况都是营利性的。


二. 双语沉浸式学校

除了以上,现在北美有了越来越多的双语沉浸式学校(immersion school)。这类学校通常上午和下午各用一种语言教学,比如上午学的虽然是数学,但是是用中文教的。在这类学校呆到高年级的学生中文非常好,可以接近母语水平。但是这里面中国家庭只是很小部分,主要还是家里说英文的孩子。现在不少所谓“上流社会”的美国人都把孩子送immersion school学习中文。相当部分的这类学校学费也很昂贵。比如纽约的Avenue school一年学费四万五千美金, 还不包括其他费用。



三. 私人家教或家长自己教

私人教师小时工资在$15-$30/小时,这只是大概范围,根据地域、学生人数、老师资历都会有不同。家长教的情况也不少。一直选择自己教而不去中文学校的家庭,通常因为:1.附近没有中文学校,或学校时间跟家庭安排有冲突;2.对中文学校信不过,认为自己教效果更好。


四. 读书会(亲子阅读)


2014年5月,第一家小枇杷读书会在纽约长岛成立,截止到2015年底,小枇杷读书会在全美的四个州共开了6家。读书会旨在鼓励家长和小朋友积极参与中文学习,每期由两位家长志愿负责及主持,大家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和决定这一期的读书会的主题,形式和内容。由于每个人的喜好各不相同,也使读书会的内容总是能使人眼前一亮,相互激发了很多灵感。

读书会的内容

1. 家长讲故事

故事有些选自《小枇杷》杂志,或者由负责主持的家长精心挑选的绘本。基本上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选故事的时候会围绕着这一主题进行选取。讲故事的时候会穿插教小朋友认一些书里面提到的汉字。比如父亲节两位爸爸做的父亲节主题,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小朋友讲故事

故事由小朋友自己决定,可长可短,可以念,也可以背着讲,但一定是他喜欢并愿意与小朋友分享的故事。 另外尽量给所有小朋友展示自己的机会,比如年龄小的小朋友可以背儿歌,曾经有小朋友哼唱陕北民歌非常赞。


3. 游戏/手工

简单的小游戏和手工可以调节气氛,一直是小朋友最期待而且参与度最高的部分。游戏可以是律动的,也可以是益智的。手工尽可能简单易学。


4.古诗词赏析和背诵

主持人会带小朋友齐读,并且讲解,然后请小朋友自告奋勇背诵。


5.其它

我们还尝试过一些其它内容,比如儿歌,手指谣等都受到某些年龄段小朋友的欢迎,目前我们正在尝试引入表演,一月份读书会将会迎来音乐剧《小白兔》的首演,全部由小朋友参与演出。由于我们的受众是一群非常优秀的孩子和家长,总体感觉中文读书会的内容比一般的图书馆的storytime要更有深度一些,并且可以提供更多锻炼小朋友公众演讲能力的机会。

讲故事的形式:

1. 传统的举着书本讲。

这种方式比较有亲和力,可以更好的跟小朋友互动。缺点是字太小,尤其人多的时候,很多人看不到书,场面比较容易失控。


2. 使用多媒体投影仪的形式

这种方式可以看的清楚,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需要有实体书。互动方面需要一些经验和技巧,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小问题引导小朋友。

读书会的场地:

1. 图书馆

可以联系当地的图书馆询问场地的事情,一般的图书馆都会支持本社区的活动,可以使用的频率和时间不一,需要提前确认。图书馆的好处是公共场地,面积大,设备全,方便大家参与,可以组织规模比较大的活动。不需要所有的活动都集中在一个图书馆,可以跟附近几家都联系,哪家有空就去哪家,每次活动前主讲的家长写信提醒大家。



2. 家庭

场地比较小,但是更温馨,更好管理,只是可能不熟悉的家庭不好意思来。而且还有隐私,安全的问题。不过如果是比较熟的几家人可以先在家里把小型的读书会办起来,等规模扩大了再找合适的场地。早行动,早受益。

读书会时间:

由于我们是混龄的读书会,时间只能选择在周末。现在是周六下午3:30.如果创建读书会有明确的目标群,比如0~3岁,或3~6岁,完全可以选择其它时间。

组织

我们建立了Google group和微信群,用来发布读书会的信息,以及方便附近华人家庭的相互交流。目前读书会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主要还是靠口碑。

志愿者

整个读书会的运转完全是志愿者组织执行的。办读书会的开始,需要几个志同道合,愿意做事的人作为读书会的核心力量。然后大家通过各种方式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鼓舞带动最开始没有那么主动的家长很重要,有些家长一开始比较担心不能主持好这样的活动,有经验的家长带过一次后,有了自信,也更主动。


各种学中文方式的优缺点


周末中文学校,一周一次,每次才两小时。没有升学压力(一年以后全班自动升下一个年纪),全班水平参差不齐(取决于家里对孩子学中文是否提供帮助,有些家里不说中文的小孩,连老师的话都听不懂),越到高年级,越难以坚持。


平时如果家里不监督中文作业、课外阅读和听写,很少有孩子能真正掌握中文。有一次,我到中文学校接孩子,迎面走来十几个带着各自孩子的中国家长,居然无一例外在说英文,让我非常惊讶。如果这是普遍现象,那可以想象这些孩子学中文多么困难。


另一方面,非营利的学校,从董事到校长、教务长都是志愿者或半志愿者性质,是否负责全看个人。最近我们杂志希望向小朋友们约稿发表,本来是挺好的事,联系了上百所学校,只有两所回复并转发给学生,因为这是他们“分外的事”。这其中,董事们为了过“官瘾”闹内斗的故事也层出不穷,不同年龄的几代华人家长间观念差异也大,总之我觉得依靠中文学校学中文,虽是目前的主流,但不是一个高效的渠道,存在很多问题


课后班也许会好一点,毕竟每天都有中文刺激,但是这类学校大多兴办在华人密集地区,为了解决华人双职工父母下班晚的问题,所以看孩子挣钱才是第一位的。很多课外班教师素质很差,普通话都说不好,也没有受过教学方面的训练。相对来说,私立的中文学校(包括周末学校和课外学校)确实有几所不错的,比如《马立平中文》的编写者马立平博士自己创办的斯坦福中文学校。还有北加另外几所,校长都是很有热情和想法,在中文教学领域有很强能力的人。但这类学校只能办在华人集中地区,因为一旦华人没这么密集,它无法营利,还是只能走松散的“非营利”道路。(同理我们出版社也只能是非营利组织,因为市场太小啦,无法不亏)


再来说双语沉浸式学校(immersion school),全美仅100多所,因此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比如宾夕法里亚州就一所也没有。再加上学费昂贵,或者有宗教背景,并没有很多华人学生。但是它的兴起可以看出美国人对中文越来越重视。洛杉矶近几年新开了一家公立中英语沉浸式小学,深受家长欢迎,可惜这样的学校还太少太少。


一对一或小班授课效果通常不错。但这取决于你的附近是否有好的中文老师、你的经济情况等因素,据我所知,使用的比例并不高。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很多华人家庭并没有觉得中文多么重要,不能帮助孩子“爬藤”(进入名校),愿意上一小时60美元的钢琴,不愿意一小时20美元学中文。


最后,家长还是孩子最好的中文老师。不管以上哪一种情况,或是家长亲授,只要家长能坚持帮助孩子,孩子的中文几乎没有不好的。可是能做到的家长有多少呢?我不敢随意给一个百分比,只能说,普及海外儿童中文任重道远……


来自政府的支持尚不够


1. 美国政府的支持。
现在越来越多美国学校开始设立中文课程。这其中有些是因为汉办的帮助(下面还会说),有些是当地教育局的决定,也是华人家长要求的结果(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曾转载过德州一些华人是如何自发组织,要求学区开设中文课程,一波三折最后终于成功的过程,非常鼓舞人)。这其中有公立学校也有私立学校,不能完全说是政府支持,姑且算一类吧。当然华人子女如果只依靠学校的“外语课程”学学中文,是很难到达母语水平的。他们的教材就是为英文母语的人编写,有些内容在我们看来甚至是混乱和生硬的。


2. 中国政府的支持。

中国政府的支持主要来自于汉办,和旗下的孔子学院。他们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大学、中学和一些组织内设办孔子学院,以及在中学开设中文课程(汉办提供教师和教材等),对海外汉语推广的确起到了作用。但是他们的宗旨是教外国人中文,而ABC并不在他们服务范围内。我对这一点很清楚是因为很多朋友、中文教师、大学中文系教授都知道我们杂志缺钱缺人,完全是以民间的力量在海外传播中文,就会建议我们找汉办,也有人从不同渠道帮我们接触过不同地区的孔子学院。得到的答复就是如此,他们只教“外国人”中文,移民的孩子还不算他们定义里的“外国人“。


以上我说的都比较消极。但显然,现在的海外华人比他们的前辈无论是对重视中文的程度,和推娃学中文的条件都好得太多。我身边的朋友,7、8岁跟父母一口流利中文的不占少数,只是大了以后还说不说、是否能过阅读和写作关就不一定了。


这些年我也认识了很多对推广中文很有热情的人,其中一些人成了我们的捐款者(作为一个年经费需要15-20万美金的非营利组织,虽然我们杂志是出售的,但是主要资金依然来自于捐款),有些成了志愿者(各地读书会完全是志愿者负责,小枇杷电台也是无数志愿者录音、编辑、统筹的结果,杂志和电子书的编辑有志愿者也有领取微薄工资的编辑,作者和插画家我们为了保持专业水准都是付稿费的,但也有人主动不要稿费,此外还有志愿者参与销售、网站、募捐各个环节),还有一些成为朋友和合作者(这包括中文学校的工作人员、海外中文报刊的编辑、作家、艺术家、其他与我们宗旨相近非营利组织和公司)。我认识了很多对推娃中文很有心得的家长,并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也看到了很多中文非常优秀甚至可以写诗写小说的ABC。当你看到一件事的趋势是向上的时候,无论现状有多少不足和揪心,还是应该满怀希望和信心的吧!


我家小朋友学中文的实战案例

by 程静


我从2012年开始做《小枇杷》杂志,从无到有,现在这本杂志出版了两年多,共12期。同时我们还举办各类写字、画画比赛,创立小枇杷电台、开发双语有声电子书、举办亲子读书会。期间接触了很多中文学校的老师、海外华裔儿童的家长,看到很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从与他们的交往中,我总结ABC学中文最重要的有三点:尽早突破识字关、大量阅读、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实现这三点的前提是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坚持。对家长来说,坚持意味着制定的计划务实可行、并且能够实现目标;对孩子来说,坚持意味着需要好的教学方法正确引导,保持长期兴趣。


我的孩子一个7岁,一个不到4岁,其实还没有资格来指导别人如何教孩子中文。但是自己的经验是最切实具体的,希望把教他们这四年的经验写出来,对其他家长能有所帮助。


我家都是男孩,对文字记忆力不强,对语言学习也不敏感。我自己虽然把中文学习看得很重要,但是实在不是做“推妈”的材料。虽然有心,也没下过狠功。


先说老大的学习经历:


两岁半的时候,有位朋友很严肃地告诉我们,再不教孩子中文就晚了。他的孩子是神童型,两岁开始学中文,四岁认识两千字,实现独立阅读。因为是第一个孩子,我野心勃勃,从善如流,也当成一个项目认真开展起来。


一开始就是我在纸上写,想到什么写什么。然后讲解字的结构,组词,造句。小小孩没有字的概念,一开始学字都有这么个过程:一个词认识,拆开,重组,甚至换个位置写就不认识了。数次被气得吐血后,他认识了100-200字。


三岁左右我们开始用“悟空识字”学字。有游戏、有故事、有画面,比大人单纯地教轻松多了。我每天陪他学习20分钟到半小时,至少学三个新字,经过了将近一年,学完了1000字。但是这1000字有很大水分,因为学完最直观、最常用的400-500字后,他根本就记不住字,遗忘率很高,也不会用,而且很容易混淆形近字。因为老二出生和假期回国,我们这时候停了四个月。实际情况是,即使我有空闲,也教不下去了——学中文暴露智商啊……后来我跟马立平老师交流,她也说学习中文第一个瓶颈在400多字。因为汉字是图像记忆,多数人到这个时候大脑“装不下”了。我的建议是,到了这个关口,不妨放慢速度,停一停,等一等,不要让孩子对学中文感觉沮丧是最重要的


回国期间他进了国内的幼儿园打酱油。我们在家平时虽是全中文,但回去跟同龄孩子比较,口头表达内容还是单一一些,比不上人家“能说会道”。经过四个月,口语有些进步吧。更重要的是,跟着我旅游,到处看,对中国很熟悉亲近,我觉得这点对长大继续学中文是很关键的,因为他自然把中国文化当成自己的一部分了,将来不会太抵触。


四岁半开始,上《四五快读》。我非常推荐这套书,很自然地实现了孩子从识字到阅读的过渡。我们一天一课加复习前面两课,每次半小时,一周四次左右。用了一年左右学完这套书(共7本)。识字量只有700左右,但是比“悟空识字”学得扎实多了。对将来他无论中英文的阅读理解也有帮助,因为课后有问答题。


六岁前,我们开始用叶圣陶编的《国民小学课本》。这套书初级8册,高级4册。内容比较生活化,有趣味(丰子恺配图),而且强调阅读,没有太多练习语法中心思想之类,符合我对中文学习的认识——“阅读第一”。读完《四五快读》,《国民课本》的第一二册都比较简单,我们很快就学到第三册。到了第五册开始觉得难,需要多次重复。到了第六册,我推不动了。原因有二:一,光看不写,到了第二个瓶颈(出现在1000字左右),记不住字,常常混淆形近字;二,阅读难度增大,跟他的生活又有点远(比如讲孙中山的文章),即使认识字也读不懂。所以读完第六册,我就放弃了这套书。


他小学一年级这年,我给他报了中文学校二年级,用的暨南大学的《中文》。《国民课本》教不下去后,我自己也没再给他教其他教材。一是我又想休息了,学中文是我们之间最容易有对抗的时候,一天吼几遍“专心点!”我也受不了;二是到了小学阶段,课外活动和作业加起来比较满了,我觉得保证他一天跟弟弟一两小时的自由游戏时间也很重要,所以不想搞太累。每天只是做做中文学校的作业。最初他写汉字写得哭过,说太难了。现在虽然笔划常出错,但是基本能写到格子里……我对他写字真没什么要求……但只有写才能真正记住字。我打算从这个暑假开始,一天让他写100个字,并且定期听写。我观察了在美国的家庭和国内老师的教学方法,发现要突破第二个瓶颈,真正脱盲,还是必须写字


睡前我们一起读书,中英文都有。因为担心他英文跟不上,英文书读得更多些。但现在他英文可以独立阅读了,所以从二年级开始,我计划只读中文书。我从大孩子家长身上学到一个好办法跟孩子一起读书,就是孩子读一页,家长读一页。这样他有“偷懒”的时间,可以享受妈妈给他讲故事,也可以保证他每天都看一些汉字,不断积累。



因为我自己做《小枇杷》,所以我们最常读的就是这本杂志。很多读者跟我说里面有些文章太难,孩子没法自己读。其实四星五星的文章,主要就是为家长读给孩子听准备的。很多家长把学中文当成认字,这是很大的误区。我记得我刚出国,看不懂美剧,一换到广东电视台,顿时能明白个大半,虽然之前没接触过粤语。这是因为那时候我对美国文化很陌生,对粤语片里的场景却很熟悉。所以我想,学语言更多是学文化,而不是学认字。如果家长时间真的非常有限,我建议把花在盯着孩子做中文作业的时间放到给他念书上。别说现在好的中文资源那么多,就说《小枇杷》,每期一个主题,如果家长都读给孩子听,再边读边补充一些自己知道的,那么孩子会对以下知识点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丝绸之路、纸的发明、端午节、十二生肖、南京、国画、足球、环保、中秋等等。有了这么多关于中国的知识(或用中文表述的知识),即使不会读写,他跟中国人交流会有障碍吗?相反,就算他硬记住了3000汉字,没有大量阅读(初期是听读)和文化积累,他真的算学会中文了吗?能长期记住吗?更不要提这个过程中,亲子阅读所增进的感情。



目前老大认识1000字以上(具体我没测),看中文书还是很费劲。《小枇杷》的三星文章可以看,但是由于分级的中文读物很少,相比之下,他能找到更丰富有趣的英文读物,不会主动去看中文。好在他不抵触学中文,并且中文表达还算自如。比如他很习惯用中文跟我讨论战争、动物、地理、科学这些话题。也不会碰到只说中文的大人就哑口无言。他的乘法表也是用中文背的。所以我寄希望他有了两千以上的字汇量后,可以开始自己读中文书(需要稍微逼迫一下),但是否能读《三国演义》这样的大部头不是完全有信心。学中文首先是考验家长,其次才是孩子。一天半小时,坚持五年实现脱盲需要大人付出至少800个小时(这点中文学校很难替代)。我推他学中文,第一就是出于私心,希望我们之间交流无障碍;第二是希望他满意自己的华裔身份,对中国文化感到自信。只要实现了这两个目标,我觉得看莎士比亚比读唐诗重要。领进门走多远就是他自己的事了。


我知道很多7岁的孩子中文比我家学得好,我也想如果我推得紧一点,他现在应该可以独立阅读了。所以我这点经验只能算抛砖引玉。


再说说老二。


总结了老大的经验,我做了以下改动:

1.三岁才开始学认字。三岁前的孩子太小了,也许早点启蒙是好,但是为了抢那几个月气得吐血不值得,我感觉非神童早晚几个月差别不大。但我仍然计划让他在六岁前学完《四五快读》,掌握好700-1000字。


2.悟空识字只用免费试读,没有买课程,改用《金色台阶丛书》。悟空识字除了无法突破识字瓶颈,还需要孩子眼睛盯着电脑,我觉得还是能免则免。《金色台阶》我们读了40多本,很满意。小动物、小朋友都是孩子喜欢的,他很喜欢翻看。而且确实是从常用字学起,反复出现,孩子记得牢。看书也能给孩子带来成就感,为之后正规学教材打基础。


弟弟认字比哥哥晚,要求也更松(老二当猪养,你懂的)。但是他跟着哥哥蹭故事,知识量不容小觑。在教他们学中文的过程中,我越来越确信的理念就是学文化比认字重要。现在几乎每次小枇杷读书会弟弟都要主动站起来讲故事给大家听,我觉得这比他认识多少汉字更有意义。


总之,确实在外语环境培养孩子中文是逆水行舟,很不容易。我的想法是,教授孩子中文最重要的是我们热爱自己的文化和语言,因此传承的首先是这份爱。我不赞成为了学中文搞得孩子和家长压力很大,虽然这事很难,但逼、吵、压不是解决的办法,阅读是件愉快的事。只要家长耐心陪伴,孩子是一定能体会到这份愉快的!北美的父母可以上我们网站看看杂志免费的电子版:http://www.pipamag.org 根据难度文章划分了五个星级,适合北美的孩子从识字起步到独立阅读这个阶段。还有就是选择优秀的绘本和故事书,多读、多陪读,这些比听写、做练习题重要。


海外儿童学中文的利器推荐

by 小熊胖胖


作者:小熊胖胖,坐标美国休斯顿,二娃妈一枚。公众号“小熊胖胖爱读书”(ID: pangxiongdushu)的创建人,旨在为小朋友读故事书,和爸爸妈妈聊儿童读物,分享海外小朋友学中文的经历。


说说我家小朋友学中文的经历:


熊大是从四岁四个月开始正式学认字的,他跟弟弟比,并不算聪明的小孩。但是在认字半年后就可以读简单的绘本了,不到一年后可以用半图半文的书打发时间,一年后看比较简单的文字书(孙幼军的童话),现在快七岁,刚看完了《夏洛的网》,昨天发现他在读陈卫平的那套历史书(当然最爱的还是科普类)。爱看书的孩子给妈妈省了多少时间和力气啊!


我推娃中文,只推了认字一项,目标是自主阅读,相信娃只要掉到书海里,自己会慢慢学习领悟的。当然,我们后来也开始写字,还一起读中国历史的儿童读物,希望他首先接触的是中国人写的中国历史。

尊重各位家长为孩子选择的学中文目标和路线,所以我不多闲扯,只聊聊自己用过的好东西。

一. 学中文的工具


包括:字卡,收纳盒,橡皮筋儿,ikea大画纸


看到很多妈妈自制字卡,特别用心,买卡纸,裁纸器,压膜机等等,我很佩服,压膜机我也有,是想做照片书给娃认字的,招了两年灰也没用过⋯⋯我因为人懒,不想多花钱,而且时间有限,所以就用最省力的方式做字卡了。


字卡的做法:
1. 包装盒子纸,剪成规则的块就行。
2. 四五快读自带的字卡,这个最漂亮,可惜有时候娃喜欢的字上面没有。
3. 从amazon买的彩色index card,略贵,$6.99一盒好像还经常涨价。后来忘了在 office depot 还是staples买了一包白色的略薄的index card,三块多300张吧,小抠老妈还给对裁了。


除了四五快读自带的字卡,都是我手写的,我的书法很烂,但是为了随手给娃认字,我也忍了,反正以后娃看印刷体的机会很多。设想一下,娃突然问:“妈妈,‘火箭’,怎么写?” 你这时是摸出一张空白卡片,随手写给他,看他如获至宝捧着念叨着拿走了好呢?还是说:“宝宝等等,等妈妈做完菜吃完饭收拾完桌子洗完澡刷完牙等你睡觉了再给你做个漂亮的?”


字卡收纳盒:
这个其实很重要,当学中文成为你们见缝插针的习惯时,就要有抄起家伙随处学习的劲头儿。我买的是ikea的儿童区的一种扁的蓝色盒子,里面有分隔,不少还可以拿掉隔断,这样可以把字卡按照不同学习阶段分类放置,定期轮换复习,盒子堆叠也很利落,名字是 GLIS Box with lid, 价格倒是只有3.99了。

彩色皮筋儿:
我从walmart买了一塑料袋,才99分钱。

字卡虽然有盒子,但是近期需要复习和新学习的也不会太多,所以我把活跃的字卡分为三类:没学过的,蓝皮筋儿绑上,刚学会的,黄皮筋儿绑上,学了但是不熟练的,红皮筋儿绑上。

黄皮筋儿的字,学过比较久的,再绑一道蓝皮筋儿留待日后复习。

每次开始认字,都先认红皮筋儿的字,两次(一天中的不同时间)认对,升级到黄皮筋儿。

总之就是少量多次,不断重复,至于其中的花样,大家各显神通了,比如认对的字放到小汽车上推一圈这样的奖励啦,大孩子攒小红花光荣榜啦,贴纸(sticker)不推荐,因为太费钱,盖印章(stamps)就好,每一个曾经被幼儿园老师在手腕上用圆珠笔画过手表的爸爸妈妈都懂得!

ikea的大卷画纸:

价格实惠量又足,用来抄写三字经,唐诗,贴墙上,给娃指读。

二. 启蒙教材 


包括:《四五快读》《金色台阶》《北师大语文教材


起步阶段:《四五快读》
初涉阅读阶段:小熊宝宝和一些绘本,外加自制的字卡,其实《金色台阶》的理念不错,不过出这套时我们过了这个阶段了,打算给老二上完《四五快读》就用。
进阶阶段:北师大语文教材

辅助的精读材料是《小枇杷》和《日有所诵》

先说教材,《四五快读》相信很多家长有所耳闻了,顾名思义,就是让孩子在学前(四五岁)通过快速识字达成自主阅读的目标。每一课先是生字,然后是前一课的生字组词,后面还有句子,都是之前学过的字。书里会配一些彩图,提供一些教娃时用的“台词”,不涉及写字,不涉及拼音,书后附有字卡,抠下来掰开就能用。这套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给家长提供了循序渐进识字的模板,给孩子创造了迅速学以致用的机会,只要逐课去教,去练,孩子很快就会因为能读词和句子而有成就感。但是,即使学完整套教材,离真正的自主阅读还是有距离的,这之后衔接的教材选择就比较多了。


我当时在人教版语文和北师大语文之间举棋不定,后来看了一个国内家长的论坛讨论,都抱怨北师大语文内容太多太难,于是我毅然选择了北师大版,因为我们是自己在家教,没有考试达标的压力,可以自己取舍内容,所以当然是难度梯度大,内容丰富的用起来最自由。


在等海运的两个月,又用《小熊宝宝》等简单绘本做了些字卡。


北师大教材,图文并茂,内容活泼,贴近娃的生活,也许有人觉得教材的内容太浅显,但我觉得比中文学校的更丰富更能吸引孩子,现在的教材和我们当年又不一样了,对教材不屑的,可以网上搜搜内容再决定。我个人选教材,是觉得教材毕竟是专家编写,比较权威全面,在国外推中文,我还是希望能抓住主干,循序渐进,自己盲目推总怕有偏颇。

提一点:课后有认字表,写字表和查字表,写字表的字简单,使用频率高,课文内有田字格示范,认字的要求会认就好,查字的稍难一些,我觉得编排很合理。


这套北师大教材,我们用来认字认到二年级,孩子基本可以自主阅读并且通过猜字增加识字量了,换句话说,就是不用操心认字了,才回头去写字的。

三. 精读


在美国的孩子,首推的当然是目前唯一一份北美华文儿童刊物《小枇杷》了。


这个杂志我是推荐给所有想给孩子留点中华文化痕迹的家庭的。孩子不认字不是问题,因为亲子共读更重要,相比从国内搬运童书还有鱼龙混杂水土不服的危险,这份杂志可以算是给孩子的高质量又营养的文化大餐了。翻着这份杂志,除了享受文字和图画以外,还常常体会到一种归属感,一种力量,知道在海外,还有这群人在努力维系下一代的语言文化纽带,看到那么多家庭在鼓励孩子创作投稿,看到那么多孩子稚拙的文风和图画,就觉得推中文的路,有那么多人同道而行,一定会越走越宽。

最后再说《日有所诵》,我还是在 OCEF 论坛的图书项目板块看到的,是我们给农村孩子开展的阅读项目之一,看到老师们纷纷赞扬这套书提高了孩子的语感和写作水平,很好奇,架不住“广告”的轰炸(我因为做义工,要扫论坛),从国内海淘了一套。这套书按年级分册,循序渐进,有古诗、古文、中文现代诗、儿童诗、翻译的诗歌、散文节选等,篇幅都不长,适合每天诵读,也是按学校的教学日历划分的单元,一个单元五篇,正好上学的日子一天读一篇。内容都是精选的,我个人觉得有点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尤其是低年级太多泰戈尔,不过高年级就成熟些了,总得来说是质量很高的文学精华,除非你家藏书丰富(在美国几乎不太可能),否则建议还是给孩子入一套。

日有所诵,没必要买带cd的,cd的质量一般,就是小学老师读课文的水平,语速快间隔短,不是用来家庭欣赏的。


四. 其他话题


关于教不教拼音,学不学毛笔书法,全中文家庭孩子的英文水平,以及孩子不爱学家长怎么办的。


关于汉语拼音,我们是在学完四五快读,上了小学课本,课本一年级上册教学进度到了那里才学的。之前听国内来的教师团培训,说国内小学要学拼音一个月,我还觉得太夸张,现在教自己孩子,是领教了,确实是最大的一个坎,也可能当时轻敌了,没认真巩固,总之做成了夹生饭,到现在还经常拼错(自己不会写,只是读拼音),不过好处是避免了看拼音读物时只看拼音⋯⋯


有些朋友担心会和英文拼读(phonics)混淆,还有的朋友建议我等学校教完拼读再教拼音,这样会省力,因为拼音就是严格规范了的拼读嘛。不过我还挺身而出地给娃的英文老师减轻了负担,先把拼音教了。结果就是娃在我没有提前教英文拼读的情况下,开学一个星期就能读拿回家的最简单的那种一阶段英文读物小册子了,说跟拼音差不多⋯⋯我个人觉得,拼音是规则的,先掌握了,反而会促进对不够规则的拼读的掌握,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了,总之在自主阅读方面,拼音不是必需品,但是如果想让娃学会查字典,学会打字,我觉得迟早还是得学。


我本人是从学前班开始学拼音,同时被老妈教英文的,没混,二十多年过去了都挺溜的。


关于毛笔字的学习,我们可能是从四岁半快五岁开始的,本地找到一个研究生大姐姐,也做过兼职老师,自己从四岁开始学了十年,写得很好,也很会跟小孩打交道,我觉得这个特别重要,我自己辅导娃时鸡飞狗跳的,老师来了就举重若轻欢声笑语⋯⋯不过这个老师马上毕业工作了,不打算再招学生,我倒是很希望她能去中文学校教这门课,不知道哪位有眼光的中文学校校长有这个想法。

我们因为搬家,总共学习的时间不算长,一开始练习写横和竖,写了好久才写平,当时都快绝望了,但是想到古代小孩子也是这个年纪写字的,就坚持下来了,后面其它笔画果然就相对顺当些了,而且,写字有点肌肉记忆的意思,隔一段时间不练,再拿起来也没有忘光。

但是从笔画到整字,就遇到了困难,因为娃还没有开始学写硬笔,只是认得字而已,所以对字的结构没有概念,那段时间我也因为忙和懒,一直没有教娃写田字格,所以老师教课要把很多时间浪费在教他写这个字本身,而不是毛笔的运笔上,老师和我都觉得可惜了。

不过,娃开始学写硬笔字后,发现毛笔的练习还是起了作用,他写字虽然算不上好看,但是横平竖直是一定能保证的,这个也算是我当初给他学书法的目的之一。

现在回头看,如果能重新选择,我会在他学习完笔画后,跟小学课本生字同步地让老师教他毛笔字,我自己利用时间差先教硬笔,再让老师教毛笔。我们当初是从一首诗开始写的,本意是让他写得有点意思,写成了可以挂起来有成就感,但是有些字对他来说太复杂了。


搬家一年后,终于又找到了一位漂亮阿姨当我们的书法老师,她除了从小习字之外,还是书法专业出身的,于是每周一天欢声笑语,四天鸡飞狗跳的日子又开始了。


关于熊大的英文水平,我们家很少买英文读物,在开始认中文后,连英文书借得也不多了,因为知道上学后英文会很快赶超,所以刻意压制一下,给他的中文抢点时间。他在学校的功课还不错,搬家换两个学校都考上了GT班。我默认他的英文阅读应该是中等水平。美国学校非常重视阅读,所以我们也不会一直放羊,但是我相信语言是相通的,娃背过一些《声律启蒙》,做学校的阅读题找 rhyme 是易如反掌⋯⋯


本文由资深地产经纪Tony 于提供,内容及图片转载自成长在洛杉矶。


更多资讯,请点击下面蓝字【阅读原文】致讯Tony 于资深经纪。

收藏 已赞